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

張鏑與胡隸在岱山島上整軍備武,待時而動,又過了幾日。

六月中旬,有人從慶元回來,爲張鏑帶來了婺州的一封家信,此前張鏑就常與家中書信往來,下南洋期間,胡隸已爲他收了幾十封。或是父母來信關心,或是轉寄昔日故交的問候,多寫些生活近況、日常見聞,張鏑趁整軍間隙,已經一一回復。

而這封信是妻子許小娥寄來,信中寥寥數語,除了問候丈夫安康,只說了一個內容,“家中有事,盼君速歸!”

張鏑原本正與師傅談事,二人關係親密,看信並不相避。看完後,見他坐立不安起來,胡隸不禁疑惑,張鏑將書信遞過,胡隸一看也皺了眉,說道:“即是家中有事,不可遷延,明日便回去看看!”

張鏑卻連半日都等不及,略做收拾,下午就叫船出海。張鏑最重親情,一般情況下,或許泰山崩了也不能讓他慌張成這樣,但家中有事就不免讓他彷徨不安。他不斷的猜測,是父母身體有恙,還是自己在臨安的事情牽累了家中?都有可能,卻都不確定,更加急迫的就往家中趕。

胡隸爲防意外,執意要張鏑帶上二十名親衛,張鏑拗不過,只得帶上。二十幾人換上便裝,乘船到慶元下岸,張鏑卻嫌人多拖累行程,他自然不能悠閒地走水路回去,就將親衛們留在慶元城中待命,自己與葉承二人租了快馬,晝夜兼程往回趕。

二人不惜馬力,四百里路不及兩日就到了。

張鏑回家拜見父母,卻見家中一切安康,並無異樣,不禁疑惑。

未及相問,他父親張秀山已經爲他解疑了,說道:“是爲父讓小娥寫信與你,只因臨安來文,要你早日回去舍考,怕你誤了時間,故而說得急了些。”

張鏑疑惑更甚,他早已被革去學籍,爲何又催他回去舍考?總不會是個套!

張秀山卻早已洞明原委,連張鏑在臨安時犯下的事也瞭解的一清二楚,便解釋道:“我兒不知,朝廷已變了天了!”

原來二月份賈似道在丁家洲大敗後,經揚州逃回,惶惶如喪家之犬,力勸朝廷遷都,但他戰敗失勢,威望掃地,說話已經不管用了。而他那些門生故吏,慣會見風使舵,此時都縮了腦袋,不來殷勤,所謂樹倒猢猻散。

而往日的政敵們紛紛變成了“主戰派”,對他發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攻擊,滿朝都是請殺賈似道的聲音。其中叫得最響的,乃是賈似道往日的得意門生,後來的右相陳宜中。在強大的壓力下,監國太皇太后謝道清念他“勤勞三朝”只打算將他免職,但此舉無法平衆怒,朝廷內外都堅決要求處死賈似道。謝太皇太后無奈,只得把他貶爲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籍沒其家,遣使監押往貶所。

賈似道被罷黜後,宋廷以王瀹、陳宜中爲相,並都督諸路軍馬。不久後又以二相論事不合,免王瀹相位,改任留夢炎與陳宜中。

公允的說,賈似道專權數十年,雖然荒淫無道、獨斷專行,但至少還是有點能力的,一方面很懂權術駕馭之道,以官爵牢籠一時名士,又給太學生提高供給待遇,以小利收買。另一方面,在任上推“公田法”,以強硬的手段阻止富人囤積穀物,再以公田收入償付軍需,雖然後來實施中變了點味道,至少也算做了一點實事。

而現今當權的留、陳二人,不說威望遠遠不如賈似道,在能力上也多有不足,若從後來的表現來看,留夢炎純粹是個軟骨頭加投降派,而陳宜中則不務抗敵、只知逃跑。然而此時也只有矮子裡面拔將軍,畢竟沒人能預知後事。

陳宜中此人,本是太學生,因彈劾權臣丁大中成名。丁倒臺後,賈似道上位,爲穩固權力,很注意拉攏年輕士子,陳宜中等六人全被揀拔入官,他稍通實務,此後官運亨通,一路升遷,直至取賈而代之。既然本身就是從太學生上位,有了這個成例,在他看來,張鏑等人對賈似道的彈劾幾乎與自己如出一轍。同時,因賈氏落馬,張鏑過去上書所言賈似道“十大罪”的呈文又被有心人翻出來,張鏑的名頭在他離開臨安半年後竟又被大大傳揚開來。

爲此,當朝右相陳宜中以朝廷名義召張鏑入京,且下文至婺州衙門催促,張鏑到家前,州府的佐官已來催問多次了。

這就有了張父讓兒媳寫信要張鏑速回的事情,他知道兒子的性格,若將事情說得明白了,張鏑或許會覺得並不緊急,未必就回,但若說家中有事,則必然會急趕回來。

張鏑瞭解了前因後果,暗自慶幸只是虛驚一場,並且臨安來召也總算得上是件好事,按照成例,他只要進京肯定就能釋褐爲官,所謂舍考只是走個過場而已。雖然大宋的官爵似乎越來越不值錢了,但有官身至少做事會方便些,同時也能對父母有個安慰,所以張鏑馬上就決定了要應召進京。

原本打算先往婺州衙中拜訪一下府尊大人,原知州趙與植和張家有舊,張鏑便是通過他舉薦到太學的。但張父說趙府君已經去職,現任知州名爲劉怡,與張家沒有交情。於是就只派老僕張叔去府衙報告一聲,自己在家準備一兩日後就出門。

方到家中尚未坐熱,又要準備出門,家人都是不捨。而張鏑也早就思量著能與家人長久團聚。便向父親提出,希望能先將家人遷去昌國。

張父開始時直接反對,因爲儒家素來安土重遷,爲何要棄祖宗墳墓去那麼一個荒島呢?

不過張鏑說了一番道理:一是自己在外做了些事業,總不可長久兩地分居。二是聽聞朝廷屢敗,只恐萬一胡虜南來,婺州也免不了遭兵禍,玉石俱焚。三是自己已堅定抗虜之心,哪怕避局外島,也誓不做胡虜臣民。

張父終被說動,尤其最後一點,誓不做胡臣,令他甚爲贊同。

這日說過正事,定下行止,張鏑也早早回房歇宿,由嬌妻許小娥侍奉更衣。

小夫妻二人成親年餘,聚少離多,遭遇不少波折。時隔半年,小別勝新婚,一個是久旱逢甘露,一個是池魚思故淵。被擁軟玉溫香,自然極盡纏綿,酣暢淋漓至夜深才止,此處省略若干字……

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
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滦平县| 雷州市| 普兰店市| 三亚市| 绥江县| 石阡县| 高密市| 正宁县| 湖口县| 安吉县| 黄平县| 宜昌市| 和顺县| 新兴县| 湟中县| 洪江市| 通州区| 浏阳市| 永靖县| 灵武市| 柯坪县| 河津市| 正定县| 扎囊县| 巩留县| 武胜县| 信宜市| 西乌珠穆沁旗| 龙里县| 武宁县| 文安县| 蒙山县| 南靖县| 泽州县| 平泉县| 寻乌县| 都兰县| 长兴县| 剑川县|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