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門外,本有一座關帝廟,佔地十幾畝,房屋幾十間,曾是個香火興旺的所在。
但這些年世道一亂,廟宇也無人經(jīng)管。這關帝廟逐漸被一羣城狐社鼠佔據(jù),成爲了這些人蠅營狗茍坐地分贓的巢穴。此地正屬於州城與港口之間,泉州城內(nèi)歸州衙管,港口歸市舶司管,而兩者之間的鄉(xiāng)間卻幾乎成了三不管地帶,由流氓混混和幫派分子在此稱王稱霸,慣做的是欺壓良善、敲詐勒索、坑蒙拐騙的勾當。
中興社在泉州設立據(jù)點以後,相中了港口附近的這塊寶地,但這些強橫的地頭蛇又怎會輕易讓出口中的肉?只是中興社可不是一般的“強龍”,區(qū)區(qū)幾條地頭蛇還不是隨意壓在地上摩擦。於是由泉州港口的碼頭幫出面,派出上百個精幹人手,先禮後兵,識相的就好酒好茶禮送出門,不識相的咱中興社也不乏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狠辣手段。沒幾天,這地方的烏煙瘴氣爲之一清,那些欺軟怕硬的渣滓們都被驅逐一空了。
得了這關帝廟,中興社在泉州便多了一個極好的落腳點。後來又成了養(yǎng)濟院賑濟貧民的所在,廟宇房屋都被闢爲流民們歇宿的義舍,廟前一大片空地則蓋起一長排的草棚,裡頭十幾口大鍋騰騰冒著熱氣,每日卯時、午時施粥兩次。
四周流民聽聞紛紛聚集過來,一眼望去烏泱泱的都是人,總數(shù)沒有一萬也有八千的樣子,不僅關帝廟內(nèi)爆滿,周圍也是亂七八糟搭起遍地的窩棚,只有粥棚前面還留了大片空地,要留著給人排隊領粥。
到了時辰,就從那十幾口大鍋中將熱騰騰的粥倒進幾十只木桶,將木桶擡出,接著敲響一陣梆子,飢餓的人們便迅速蜂擁著過來,每一隻大木桶跟前都至少排上一兩百人。排隊是必須的,否則爭搶起來非把粥棚掀翻了不可。但粥棚的管理並沒有太多人手,管理這萬千饑民可不簡單。中興社對此卻很有一套辦法,那便是從饑民中挑選出一些體格相對健壯而又看著誠樸老實的年輕漢子,先保證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妻兒老小把粥留足了,以此綁定他們的利益,再給這些人每人一條長木棒作爲標記,負責維持施粥現(xiàn)場的秩序,一旦有不老實的推搡擁擠或者搶奪老弱,就馬上將其拎出來趕走,再也不許其進來領粥。這一套以饑民管饑民的法子最是管用,儘管來的人越發(fā)多了,卻一直秩序井然。
林生財一家趕到東門外的關帝廟時已經(jīng)是辰時末,第一頓粥早就施過,廟裡廟外都是東一羣西一堆的人,或坐或臥。這些人儘量讓自己不走動,以免那半飢半飽的一頓粥過早的消化了。中興社雖然強大,但施粥是無償?shù)模又F(xiàn)在本就缺糧,不可能讓每個饑民都管飽,每次薄薄的一小碗只是讓人最低限度的維持生命而已。
楊毅費了老大勁終於在距離粥棚略遠些的地方找到一個略爲乾爽的落腳處,與姑父林生財一起稍稍拾掇,鋪開自帶的破草蓆,便算暫時安頓下來了,想辦法弄些竹木材料,也搭個窩棚便更好了。午時四個人都喝了粥,雖不頂餓,但熱騰騰的一碗下去甚是舒服。午後又去惠民藥局討了一副藥,給姑母林楊氏喝下,發(fā)了汗,身子爽利了不少,很快就能自己起來了。
第二日,粥棚里人手不夠,看到高大魁梧的楊毅,就讓他幫忙管理秩序,許他可以多分一勺粥,這是好事,楊毅一口就應下了。
午時過後,粥棚裡還有幾桶預留下來的米粥,裡頭的分量似乎更足些,靜置得有點涼了,卻更有種有稠又滑的口感,似乎更能療飢。楊毅拿著碗,正默默發(fā)呆,想著是不是省半碗粥下來給病後虛弱的姑母帶回去吃。
這時候,一個敦敦實實的四方臉漢子挪到他旁邊,有些神秘的問道:“小兄弟,可聽說過中興社?”
“中興社?倒是聽說施粥的大善人辦的是一箇中興商社,不知是否同一回事?”
“也差不多,這中興商社就歸中興社管,還有這養(yǎng)濟院、惠民藥局都是中興社的產(chǎn)業(yè)哩!”
“乖乖,這中興社可真是不一般吶!”楊毅雖然已經(jīng)聽說過中興社的一些情況,此時還是表現(xiàn)出了一點正常的驚訝。
“可不是嘛,你可知道這中興社的大東家是誰嘛,那可是如雷貫耳的一個人物,他姓張,大名叫做張總理,乃是天底下一等一的英雄豪傑,天上的星宿下凡哩……”這四方臉漢子是河海幫的普通成員,雖則把張鏑的名字都搞錯了,誤以爲總理就是張鏑的大名,但一番添油加醋的誇張描述,足夠把楊毅這樣的年輕人唬住了。
於是趁熱打鐵繼續(xù)道:“這張總理張大官人不僅是英雄豪傑,還專爲咱貧苦百姓著想,你看每日裡如山如海的錢糧藥材都白白送給沒飯吃的老百姓了,這樣的大功德,世間可還有嗎!?”
這話倒是真的,對楊毅而言,中興社不僅給了自己一口吃的,還救了生病的姑母一命,更免了表妹小翠被那醜惡的王婆賣給道貌岸然的盧員外,所以聽了這些話心中真是感慨,點頭稱是,眼睛裡甚至泛起了幾分不輕彈的男兒淚。
見楊毅不住點頭,又感激又敬仰的樣子,那四方臉漢子話頭一轉,接著道:“你知道張大官人雖然富甲天下,但金山銀海也有化盡的時候,糧食也要人去種了纔有,如今咱張大官人就在廣招人手幫他屯墾田地,去的人管吃管住只管安心種地,多好的事啊……”
“若真有這樣好的事,小弟我也想去的,只是聽聞那中興社在海外大島,如何去得呢?”
“這倒無憂,不瞞你說,我正曉得一條門路,你若真有意,今夜子時到河沿小碼頭來,自有人帶你!”
楊毅聽了動心,滿口應承,回到窩棚,與姑父林生財一家說了此事,家人都覺得可行,與其在這裡徒捱時日,還不如冒個險出海尋個奔頭。於是一家人又從剛剛落腳的小窩棚起身,連夜去了那四方臉所說的沿河小碼頭。
一家人又等了許久,子時前後,不知從哪個港汊劃出一隻小船,那船上除了白天見到的四方臉,還有一個四十來歲的虯髯漢子。
四方臉舉起燈籠作爲信號,與楊毅接上了頭,不過當他看到楊毅身後的林生財一家,臉上顯出一些猶豫神色,對楊毅道:“白日裡忘了細問,還以爲小兄弟是獨自一人,這拖家?guī)Э诘模龊?峙掠兴槐恪?
楊毅急了,眼看因爲家小累贅要被拒絕,忙道:“求大哥通融,世道艱難,小弟若要出海實在不能把家人丟下!”
林生財也忙跟著懇求:“老哥行行好,讓我一家同去,我也還種得地,小女與賤內(nèi)也都能做活,哪怕爲僕爲傭一定不拖累了……”
被這麼一番懇求,那四方臉也做不得主,有些爲難的看向那虯髯漢子,徵詢道:“吳把頭,按上面的意思,現(xiàn)在只要青壯,但這一家老小的……”
被稱作吳把頭的虯髯漢子責怪道:“誰讓你也不問清楚,現(xiàn)在人都來了,中興社又怎好拒之門外!現(xiàn)在上頭正要招些年輕力壯的去新成立的築路營,又多加了幾百個名額,你問那小兄弟,若肯去修路的話便去!”
楊毅見對方鬆口,忙不迭的答應了,管他修路還是種田,去了再說,只要全家人有條活路就行。
感謝熱心的姜文老弟爲本書建了書友羣,歡迎志同道合的書友們加入,羣聊號碼:65031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