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

有兵有馬,一路上終於不再那麼艱難和危險。趁著唆都和范文虎的追兵都忙著與胡、袁所率領的疑兵在四明山中兜著圈子,張鏑護著二王的隊伍快速向婺州行進,沿途經過諸暨、浦江、義烏,行程接近二百里。

三四百人的隊伍比較顯眼,所以假稱是舉家南遷的朝廷官僚帶著家屬回鄉路過,近期南下避禍的官員多了去了,甚至多有當朝顯貴,就比如左丞相留夢炎,在竄回衢州老家路過婺州時,車馬煊赫,從人數百,一眼望不到頭。那架勢,可比張鏑他們氣派多了。在此背景下,這支男女老幼間雜的隊伍便沒那麼顯眼,加之刻意低調,走了幾日也沒引起太大的注意。

到了婺州地界,爲保萬全,張鏑並不帶人直接進城,而是將隊伍安置在城外東關,自己先去看看城內情形,萬一婺州已經先一步投降了元廷,自己不知覺闖上去豈不是自投羅網嗎。等確認城中無異,再去求見父母官、知州劉怡,請他妥爲安置才行。

只帶了兩個從人,穿著便裝,一起騎馬緩轡慢行了七八里,遠遠看到了城東側九層高的萬佛塔,此塔國初所建,據此二百多年,是爲婺州的標誌。張鏑曾多次登臨眺望婺江,見到了它就彷彿見到了家,這畢竟是張鏑生長於茲的故鄉,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下了馬,從旌孝門入城,城內安堵如故,大宋亡國的消息都還沒傳到這裡呢,因爲臨安城中的投降儀式還未舉行,謝太后詔諭全國降附元軍的命令也還未下達,所以至少目前,距離臨安三百里的婺州城還是大宋的國土。

故鄉還未淪陷,真是讓人寬慰的好消息。張鏑放寬了心,先派一名從人去東關報信,自己則決定前去求見知州劉怡,先找了紙筆寫下一封名刺,往州衙投送。

名刺正中用大字寫著晚生張鏑,左側小字寫了婺州南七坊玉泉巷,右側寫著乙亥恩科、文林郎、汀州通判。

對於婺州州衙,張鏑並不陌生,當年他就是是經婺州官府舉薦進的臨安太學,說起來上一任婺州知州趙與植還算與他有師生之誼。但趙與植已於前年去職,現任知州劉怡並無太深的交情,只不過作爲本地俊彥,張鏑這個名字劉怡肯定不會陌生,彼時賈似道倒臺,徵召張鏑免解進京參加恩科的詔令還是經由婺州轉達的。所以一見這名帖,劉怡並不輕忽,讓下人客氣的請張鏑進來相見。

進了後衙,劉怡起身相迎,先說一通官面寒暄的話,無非是久聞令名、渴慕相見,果然才俊少年之類的。張鏑也不多話,開門見山就請知州屏退從人,有要事相告。劉怡雖然疑惑,但還是變得鄭重些,依言讓下人退出房外。

張鏑取出益、廣二王的信物,還有提舉王府事楊鎮的親筆手書。劉怡看罷臉色大變,肅然不已,恭敬的奉還信物,請張鏑明示。張鏑便將二王需暫時入城落腳,妥善安頓的要求提出,並強調保密。劉怡滿口應承,保證妥帖。

不久便有幾乘小轎悄悄擡入府衙,自然就是兩宮太妃及益、廣二王。其餘兵馬及隨從數百人則安排到城東廂一處舊營,一切都是悄悄進行,並不引人注目。

兩宮二王及一幫從人跋涉多日,終於有個落腳之處,便打算先休整一二日再定行止。

所謂“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從地理位置上看,婺州差不多是兩浙二府十二州軍的中心地帶,兼之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最是要衝,所以從臨安南下,必然先到婺州。

不過而今之勢,婺州也非久居之地,很快就需撤離。大方向上自然還是要繼續往南,不過往南也有很多種走法。第一條路可從西南經由衢州、禮賢縣(今江山)取道七百里仙霞嶺入閔。第二條路則直往東南下溫、臺,既可過縉雲、仙居而下,也可取道處州循甌江水路復行三百里到溫州,這條線路相對便捷省力,張鏑更傾向於此。

……

駐紮城東兩日,張鏑動議繼續南走,不過知州劉怡卻以車駕未備、糧秣未足建議多留幾日。張鏑雖想早點動身,但準備周詳點再走也有道理,而且兩宮、二王都要休息,故而不好催的太急。

這天,有一人自稱是知州劉怡的幕客,前來求見。張鏑以爲是劉怡的準備工作做好了,忙請人迎入。

“不知劉明府是否……”張鏑正欲相問,卻被來人打斷。

此人行色匆忙,進門便單刀直入:“州城有變,請速爲計!”

“什麼!”張鏑大驚,手不自覺按到了刀柄。

“路上再說,將軍快去調兵,遲了恐來不及了!”

來人說的急迫,神色不像作僞,張鏑依言就匆匆出門點集兵馬。一路上三言兩語,這號稱劉怡幕客的文士將一個突發情況說了個梗概。

此人自稱浦陽陳復,是劉怡幕僚不假,但卻不是來爲劉怡傳話,恰恰是來揭露劉怡的奸謀。

“昨日有客自北來,與劉某密談一夜,恰逢我當值,故而知道。今晨我去劉某書房有事稟報,無意聽見他二人言語,竟是暗通北虜,要劫奪二王以爲奇功!”

原來就在張鏑南下前後腳的功夫,伯顏便派遣了兵部郎中崔文卿、王世英率領步騎三千人逆富春江而下,沿路招降未附州縣。婺州的北鄰、建德府知府方回已經獻城歸附,崔、王隨即引軍南來,下一個目標就是婺州。前日部隊已過蘭溪,西距婺州城不過五六十里。元軍先派了婺州知州劉怡的一名舊相識進城遊說,便是陳復所言與劉怡密談一夜的那位。劉怡立場本不堅定,被說動了心,就想學著方回“投效聖朝”,而當時二王遷避婺州的事並未傳出,伯顏只知他們已逃亡浙東,這支元軍當然也無從得知消息。劉怡覺得奇貨可居,正好一不做二不休,將二王獻出,在新主子面前立個大功。

當陳覆在書房門口聽到隻言片語,奔來報急時,城內早就已經派人西去與元軍聯絡上了,這時候三千元軍只怕已到城下,甚至進了城中了……

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
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龙游县| 乌拉特中旗| 富锦市| 西林县| 黄冈市| 延吉市| 博罗县| 丹棱县| 高邑县| 陕西省| 师宗县| 铅山县| 贡山| 花莲县| 沙洋县| 兰考县| 承德县| 洞头县| 南澳县| 玛多县| 鄂托克旗| 长泰县| 沽源县| 新晃| 万宁市| 高密市| 青河县| 红河县| 永嘉县| 油尖旺区| 巴林右旗| 庐江县| 峨眉山市| 福鼎市| 商都县| 教育| 阳原县| 大宁县| 卓尼县|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