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

中興社的八個部門地位上是平等的,只不過工作範疇上各有側重。就如人身體上的各個部分,作用不同,但並沒有哪一塊肢體是多餘的。吏部忙完了組織人事,搭起了各部門的架子,接下來最忙的要數戶部了。

戶部主管的範圍很廣,屯田、開拓、財計等幾大塊的事務都歸併其中。所以這一部的當家人必須要有統領全局的能力,目前中興社中堪當此任的寥寥可數,除了張鏑,剩下的就是長期在後方主政的劉石堅了,這樣可靠又能幹的人才太少,所以劉石堅只能身兼數職,以中興社副總理兼自新城總管又兼了戶部部長。

戶部這段時間的主要大事就是安置好海州來的兩萬多新移民,這麼多人的吃住都是個大問題,自新城內的房舍還未完全竣工,接到張鏑來信後,劉石堅讓人圍起幾處臨時營地,緊急搭建了幾百所竹棚,但住處仍舊緊張,往往一個棚屋裡要擠進好幾家人,一個帳篷中要住十幾口人,甚至還有很多人住不下,只能隨意搭個簡易的窩棚。相比之下,吃飯的問題反而容易解決一些,一年前就未雨綢繆,所以中興社的儲糧十分充足,在幾個營地壘起大竈,燒起大鍋飯,各營各保按秩序用餐,倒也不會讓誰餓著。

“官人來了,怎不知會一聲,我好先去迎接!”

“哈哈,罷了吧,怎好勞駕你這大忙人!”

張鏑被一羣人簇擁著,來到移民安置的營地,劉石堅遠遠看見了,丟下手上的事情就迎上前去。

“新移民們安置的如何了?”

“尚未分配下去,不過已經計劃好了。移民們的去向主要有幾處,噶瑪蘭的礦山、雞籠的港口還有臺員都需要人,人手富餘的情況下,本島中部、東部也要加快開拓步驟,淡水附近當然也要留人屯墾。”

“流放人員與清白人戶暫時區分開來爲好,戰俘中畢竟敵友未明,改造與甄別是必要的。不過也不可凌虐,還是改造爲主嘛!”

“是的,計劃安排八九千流放人到噶瑪蘭的礦山和雞籠的港口,還有自新城的擴建工程,這些地方都需要些重勞力。至於清白人戶,臺員一地就至少要派五千人,淡水河一帶數十萬畝待墾荒地也需要留一些民戶屯種,還有臨近的賽夏地區土地平坦,若修起水利灌溉,都能成爲良田,也可趁早開墾。”

噶瑪蘭的礦山是張魯振第一次環島時發現的,主要有硫磺礦和鐵礦,還有少量的金銀礦,集中分佈於流求東部的幾個地點,經過試採,發現幾處礦山的儲量與品相都還不錯,但這些區域屬於噶瑪蘭人、雅美人、泰雅人的地盤,爲免與本地番族發生大的衝突,尚未進行大規模的開採。現今人手充足,進駐開採的時機成熟了。張鏑大筆一揮,就派出八個營,四千多人的壯勞力,開拔去了幾處礦山,這個時代沒有重型機械,開礦全憑人工,不僅勞苦而且危險,大的礦往往需要幾萬人,這四千多人也只能打個基礎而已。

雞籠的港口也是早就發現,因人手不足沒來得及建設,張鏑聽了劉石堅的建議,決定用五個營兩千多人,大刀闊斧的建港。這裡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完全可以成爲優良的軍港、商港和漁港。第一步計劃清理幾里長的航道,建立一處燈塔,修築從港口到自新城的道路。未來此地將是大型商船啓運的基地、水師駐泊和訓練的基地。同時該地北面有豐富的漁場,很適合發展捕撈業,豐富中興社幾萬民衆們的餐桌。

八九千流人之中,有六千多用在在礦山與港口上,剩下三千多人則全部參與築城。自新城在原來的自新寨的基礎上圍了五六里長、近兩裡見方的夯土城牆。不過這城牆高不過一丈多,防禦力不足,雖然面對番人土著是綽綽有餘,但要防備將來大陸上的敵人大軍來攻,則必須加高到三丈以上,寬度也要加到能夠三五人並行。還要修城樓、城堞及各樣防禦器械,工程量可不小。更關鍵的是城內要按計劃建設三縱三橫十六個坊區,共計幾千幢民房,還有中興社總部的衙署,需要的用工量更是巨大。

戶部負責安排人、財、物,剩下的就交給工部負責了,每個工程都需要熟知建築流程的技術人員作指導,挖礦、造港、築城、建房這樣的事,當然不能讓一羣苦力瞎折騰。

張鏑設置的工部就是一個技術性的部門,這個時代對於各類技術工種統稱爲“匠”,有鐵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等等,讀書人清高,往往不屑於研究這樣的活計,所以這次事務官招募中,工部與禮部一樣遭受了冷遇,好在過去劉石堅大興土木留下了不少匠人,又在海州民戶中招募了一些,勉強湊起了一個班子。這個班子的帶頭人是誰呢,似乎沒有比張鏑的同窗好友康棣更合適的了。

康棣一直在昌國鑽研火器,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難得的技術型知識分子,張鏑最開始請他擔任工部部長時被一口回絕,原因是他只想安安靜靜做個火器作坊的小頭頭,不想做更大的官,太過繁劇。後來好說歹說才答應權且接下這個任命,但有合適人員就隨時要辭了不幹的。這世上嫌官小的很常見,像康棣這樣嫌官大的真是不多。不過張鏑知道他這個好友的性子,一旦答應了人就肯定會把事情做的最好。

果然這位工部部長新官上任就立馬拿出了成效,首先用了兩天時間就把自新城踏勘的清清楚楚,拿出了一目瞭然的施工圖紙,不僅有三縱三橫十六坊的總圖,還細緻到民房的統一格式、衙署的規格走向,乃至水井、下水道的設計,都用尺子量過按比例畫出來,各類建築物力求美觀、實用、便捷,而且還符合堪輿學的理論。有了這樣詳盡的圖紙,幾乎傻瓜都可以來施工。

至於礦山和港口,他倒沒有操心太多,只是讓幾個略懂技術的事務官帶了一樣東西過去,那就是火藥。火藥用來修路開礦簡直就是無敵的利器,不知可以省卻多少人工,而且康棣經無數次的試驗,將火藥的配比做了精確的優化,使得威力加大了不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華真乃今日之魯班也!”張鏑到工部找他這位老朋友時,康棣又一心琢磨自己熱愛的火器去了,幾個大工程卻已經安排妥當,絲毫沒有耽誤,真讓張鏑驚歎於他的技藝天賦,由衷的讚歎。

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五章 鋒芒初露 一戰奮勇誅賊酋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
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五章 鋒芒初露 一戰奮勇誅賊酋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囊谦县| 琼海市| 平湖市| 秭归县| 澳门| 开江县| 若羌县| 牡丹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淳安县| 丽江市| 射洪县| 昂仁县| 巫山县| 老河口市| 林芝县| 桃园市| 竹北市| 无为县| 哈密市| 贞丰县| 建平县| 平凉市| 衡南县| 清镇市| 襄城县| 无锡市| 都昌县| 徐水县| 民丰县| 正蓝旗| 太谷县| 新乡县| 萨嘎县| 怀来县| 留坝县| 扶绥县| 嘉善县| 印江|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