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

大宋祥興三年,大元至元十六年。

五月仲夏。

蒙元籌備著對日本的征伐,而這次征伐帶有標誌性的意味。

意味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啓,宋元戰爭即將進入全面的戰略反攻。

從德祐元年到祥興三年,這五年的時間裡,宋廷從海上漂泊直至瀕臨滅亡,又被張鏑力挽狂瀾而實現了中興,期間經歷了幾次轉折。

第一次重要轉折點是崖山之戰,消滅了兩廣一帶的元軍主力,使得流亡的朝廷終於有了立足之地,遷都中興府,同時也令張鏑名正言順的獲取了朝廷的軍政權力。

第二次重要轉折點是隆興之戰,這一戰,元廷從北方七拼八湊而來的二十萬南征大軍被徹底打垮。大宋收復了兩江與兩浙的財賦重心,迫使元廷不得不選擇議和,形成南北劃江而治的態勢。自江州以下東南半壁江山連成一片,大宋有了一個幾千裡縱深的穩定後方,終於不必擔心亡國之危。

按照預期,創造第三次轉折點的時機已經到來了。

首先,宋元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德祐二年,元軍攻取臨安後實力達到鼎盛,南征大軍號稱五十萬,實際也不少於三十萬,南方數十萬新附軍望風歸降,加上北方的蒙古軍和各族僕從兵馬,元軍總兵力可達百萬。但因漠北叛亂,伯顏率領南征主力北返,江南元軍兵力拮據,不得不用大量的新附軍,但總數也不過十幾二十萬人,戰鬥力更是直線下降。與中興軍的歷次大戰折損甚衆,泉州之戰、福州之戰、加上兩淮紅巾之亂,把南方元軍打的元氣大傷,尤其雷州、崖山之戰後,江西和兩廣勢如破竹,元廷以名將張弘範爲帥,急調北方兵馬二十萬南下,結果又在隆興被殺的丟盔棄甲。百萬大軍經屢次大敗,堪戰者已不過七八十萬,哪怕用大量漢軍、高麗軍、契丹軍、女真軍充數,實力也達不到原來的七成,並且半數都被牽制在北方草原上無止盡的的平叛戰爭中。

反觀宋軍,經由中興軍正軍改編的侍衛親軍擴至十萬,各地材勇改編的禁軍不下三十萬,加上梭標隊、地方義勇,以及敵軍中俘虜、投誠、起義而來的團練兵馬,堪戰者足有五十萬之數,與元軍相比已在同一個量級上。戰鬥力更是今非昔比,尤其長江水師和中興水師兩部水師力量五萬多人佔有絕對優勢,單列出來的火炮部隊和火器部隊也所向披靡。即便是過去最爲弱勢的騎兵部隊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從五千到一萬再到兩萬、三萬,在實戰中越打越精,越練越多。以武裝商船開路,從北方走私戰馬的通道已然越開越大。只要有足夠的馬匹,吃苦耐勞的漢家兒郎也完全可以成爲優秀的騎兵。

其次,在經濟實力上,宋元雙方也發生了翻轉,張鏑不斷的努力將戰線往外推,從內線作戰轉爲外線作戰,最大可能的將戰爭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在國內輕徭薄賦、大興水利,注重休養生息,兩浙、兩江素來都是魚米之鄉,閩粵亦有漁鹽之利,又有中興商社這樣半官半民的強大經營組織,短短幾年,南朝的經濟不論糧食還是財賦都呈指數級增長。

反觀北元,阿合馬在時就以鈔法洗劫民財,遍佈全國的色目人斂財官員無節制的搜刮民脂民膏,巨量的財富不用來發展生產,全用於上層貴族窮奢極欲的揮霍中。加之窮兵黷武、無止盡的擴張,南北連年用兵,民不聊生,府庫錢糧早就已經入不敷出,只得濫發無準備金的寶鈔飲鴆止渴,民生日竭、財賦日顰,於是再發更多的寶鈔補救,如此惡性循環。在重重壓迫剝削下,每天都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或者逃往南方,兩邊此消彼長。

再次,對於宋元兩國各自的國內統治力上,更是天差地別。張鏑治下的宋國用的是中興社行之有效的牌甲制和三級兵制等一系列嚴密的組織形式,加上識字班和中興公報強大的意識形態宣傳,最主要的是一個相對公平合理並且穩定的社會環境,讓民衆形成很強的凝聚力。毫不誇張的說,如今的大宋,千萬民衆可以快速的轉化爲百萬武裝。

至於北元的統治力就不敢恭維了,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蒙古人佔據瞭如此龐大的土地,但只能稱得上征服,遠遠不能說是有效的統治。他們依靠征伐來威壓四方,也用征伐來攫取財賦,更用征伐來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以戰養戰。但這終歸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有掠食者而沒有生產者必然是不可持續的,一旦這樣的征伐停止或者受阻,其內部的諸多矛盾立刻就凸顯了出來。按照慣例,北元各地的統治班子往往由一個野蠻粗魯而又目不識丁的蒙古人達魯花赤,一個腐朽無能而又軟骨頭的漢人總管,一個貪婪無度卻斂財有方的色目人同知。其統治效力簡直低到可笑,別說皇權不下縣,甚至連皇糧國稅都得外包給富商大戶才收的上來。大戶們藉機敲骨吸髓式的橫徵暴斂,老百姓們對這樣的朝廷和這樣的官府不可能有任何的認同感,只等它倒了臺還要上去踩一萬隻腳。

從某些角度來看,暴元與暴秦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賈誼的話說,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眼下,宋元兩國攻守異勢的情形已然顯現,是時候讓乾坤倒轉,讓東風壓倒西風了!

在正面的對比之外,張鏑還有幾處可利用的有利因素,一是西北的海都,二是漠北的昔裡吉殘部,三是東北的乃顏,四是海上的倭寇。其中倭寇的力量全由中興商社引導,是在掌握之中的;東北的乃顏將叛未叛,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漠北的昔裡吉窮途末路,利用價值所剩無幾;西北的海都倒有一定實力,可惜路途遙遠,無法聯絡。

那麼當前的重點除了控制好倭寇這步棋,關鍵就在於爭取搖擺之中的東北王乃顏。只要乃顏起兵反元,中書省受到威脅,從漠北抽出手來的二十萬元軍就很可能要調到遼東。並且,東北一亂,西北的海都很可能與之呼應,昔裡吉運氣好的話還有機會回血,北方將再次造就巨大的聲勢。元廷需要多線作戰,加上數萬人對日本的征伐,顯然無法將注意力放回南邊,張鏑就可以爭取更大的騰挪餘地。

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五章 鋒芒初露 一戰奮勇誅賊酋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零十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八十七章 暗流涌動(二)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章 死而復生 緣是蝴蝶夢莊周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
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五章 鋒芒初露 一戰奮勇誅賊酋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零十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八十七章 暗流涌動(二)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章 死而復生 緣是蝴蝶夢莊周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新晃| 青铜峡市| 大关县| 绍兴县| 吉林市| 上杭县| 南溪县| 鄂托克旗| 长汀县| 托里县| 呈贡县| 长沙县| 定陶县| 库尔勒市| 玉溪市| 邢台县| 宜州市| 平利县| 永寿县| 台南市| 贵州省| 霸州市| 县级市| 黑河市| 巨鹿县| 罗源县| 仁怀市| 昭平县| 莒南县| 青冈县| 上饶县| 巴彦淖尔市| 香格里拉县| 德昌县| 浏阳市| 保德县| 体育| 田林县| 阿坝|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