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

因在真臘逗留了一段時間,再次出發已是德祐元年的三月末,船隊向著東南而行,沿途小國並不停留,只在經過丹流眉國時買進了一些香料。該國香料爲南洋諸國之最,可與瓊島的黎西香藥相媲美。

經過丹流眉後往東直行,十日左右抵達貿易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三佛齊,該國爲南洋一小霸,尤其舟師甚強。國中有一大港名爲馬喇伽(馬六甲),是爲東西水路之要衝,大食、注輦、天竺等國要往東或者宋船走西洋,都必經此港。且該國蠻橫,所過船舶,必須進該國駐泊或貿易,若過而不入則要派兵攻擊。

張鏑在此與一大食商人接洽,將自己船隊中所剩餘的絲綢、布匹、瓷器、漆器等一應宋貨全部賣出,購進瑪瑙、水晶、琉璃、珊瑚、珍珠等西洋寶貨。

三佛齊是爲船隊最南端之目的地,交易完畢,張鏑滿載南洋、西洋貨物及真臘王賞賜之物,啓程北行。十餘日過闍婆、渤泥等國,只要飲水、食物足夠,海風平靜,基本不再往各小國停駐。渤泥往北四五日,便經過了狹長的巴拉望羣島,再北行四五日,抵達了一個大島的南端,據黎升報告,呂宋到了。

呂宋島上尚無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但有衆多的土人部落,這些部落發展程度不一,有些已知用鐵器,有些則還停留於石器時代。唐宋之時,已有不少商船來此。並將各地部落區分爲各種“國”,如毗舍耶國、蒲端國、麻逸國、蒲裡魯國之類。中國商船常用瓷器、鐵器、小手工業品與當地番人換取珍珠、玳瑁、番布、椰心簟等土貨。

呂宋島南部有一大海灣,沿灣乃是該島精華之處,土地平坦肥沃,土人聚居。張鏑帶領船隊進灣停泊,上岸查看。土人多取各類土貨前來交易,不過張鏑的宋貨都已賣光,各船上只有從南洋諸國所進的各類番貨,因此並沒有多少貿易的慾望。不過指派了幾個人選取些價值不高的貨物適當進行交換,畢竟也不能太冷落了土人們的熱情。

張鏑與黎升、葉繼、葉續、何紹基等較親近的一幫人到島上看地形,此地四野平闊,都可建寨,水系縱橫、屯種適宜,唯一的缺點是沒有險要地勢可以憑藉。不過在張鏑的計劃中呂宋中南部平原地帶本就作爲大後方,以發展生產爲主要目的,時機成熟後則可以在北部擇地建造要塞堅城,因爲預想中的敵人也基本只會從北邊來。

實地踏訪後選定一處臨河的小坡作爲建寨地點,此地並無土人的建築或農田,而且現在張鏑有二十五條船,下船來的人足有一千五百餘,人多勢衆,也就不必過於謹慎地徵求土人的意見了。

本寨仍舊採用與自新寨類似的竹木結構,只在關鍵部位磊上土石加固,這固然是就地取材節省工時的好辦法,只爲儘早立足而已。一千五百多的青壯建設起來自然很快,不過五六日,寨子主體已經告成。形式與自新寨也很像,只是略大些,總的是一個由幾十間房子組成的大正方形,四面都有十幾間,最外圍仍圍上木柵欄,柵欄外挖溝,外觀看起來就如同一座竹木結構的土樓。

寨名定爲太平,是希望後方的這個寨子能夠太平的意思,也有這個地方四面都是大平原的含義。

至於呂宋島太平寨的留守人員,也費了一番思索。現在船隊中人員組成還是比較雜的,其中有慶元和泉州招募的水手共八十餘人,昌國帶來的士兵六十人,廣州俘獲的蒲家船員七十八人,安南救下的老兵一百零二人,真臘俘獲的土生唐人一千二百餘人,共計一千五百餘。經與船隊中各派人員商議決定,將早先俘虜的七十八名蒲家船員和二百名土生唐人留下駐守。規則與自新寨一樣,不留船隻,待這些人改造表現好了纔有可能輪換。

由於先來後到的緣故,各派人馬其實是不太平等的。昌國帶來的士兵自然是張鏑最信賴的力量;兩地招募的水手也對張鏑比較親近尊敬;安南救下的老兵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對張鏑心懷感恩,忠誠不成問題;蒲家船員雖是俘虜,但已對張鏑越來越認同,土生唐人來後,更加不把自己當下等人和外人了;最後是人數最多的加入最晚的土生唐人,除了敬畏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心思。

雖然張鏑在隊伍裡崇尚平等,哪怕對俘虜也以誠相待,但下面的人難免根據與他的親疏遠近分出等級來。

呂宋留守人員中,蒲家船員自然認爲比土生唐人高那麼一點。只要不鬧出太大矛盾,張鏑一般也就默認了各派人之間自覺性的等級區分,事實也是如此。留守的二百七十多人,分成二十幾個小隊,三個中隊,雖然土生唐人的人數居多,但中隊長都是蒲家船員,小隊長也很少由土生唐人擔任。

三個中隊之上,設大隊長一人,也即新建成的太平寨寨主,要總負責現階段呂宋開拓事宜。這人名爲陳三甸,性格上幹練果決、甚至有些狠辣,原本張鏑不大放心讓這樣的人擔當大任,擔心他與土著搞不好關係,但陳三甸在廣州時就是這些蒲家人的頭領,威望素著,短期內其他人是無法代替他領導地位的。

其實張鏑根子裡有一種儒家的仁義思想,因爲這樣的仁義,他總希望採用春風化雨的方式收服人心,甚至對待非我族類的番人也往往採用懷柔政策。不過有時候,強硬比懷柔好用很多,夷狄畏威而不懷德,若示之以弱只會讓他們生起覬覦之心,而不是贏得友誼。尤其在初期開拓階段,有時不得不採取些稍微霸道些的手段。而他不知道,當自己最終選用了陳三甸這個人的時候,呂宋就要以霸道開幕了。

蒲家人原本就有不少刀劍弓弩,只是後來作爲俘虜,武器自然被沒收了,因一路上兵器沒怎麼補充,一千五百人只有幾百件武器,因此儘管屯守太平寨的任務很重,留守的二百七十餘人也只有七八十件兵器,三人分到一把還不夠,只能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在守寨的過程中自己製造兵器了。糧食則留下了夠半年之用應該足夠了,因澎湖不算太遠,穩定下來後一兩個月來一次船應該不成問題,而且此地這麼好的水土條件,屯種收成不會差,今後自給自足肯定還有餘裕。

新寨安頓好後,張鏑對留守人員尤其是陳三甸進行了一番誡勉,陳述了呂宋之地的重要性,務必要守好、建設好這個將來的戰略後方。同時也鼓勵他們,只要忠於職守,張鏑絕不會虧待。陳三甸在別人面前跋扈,在張鏑面前也不敢放肆,老老實實的答應下來。

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
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零三章 戰略大反攻(五)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七十三章 浮橋計劃 禿蠻帶的新策略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三十一章 頓解燃眉 十萬金帛隨船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桐柏县| 开封县| 安西县| 正定县| 高尔夫| 乌拉特前旗| 大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册亨县| 固始县| 科尔| 巨野县| 达尔| 台江县| 大厂| 台东县| 苏尼特右旗| 嘉祥县| 客服| 黄大仙区| 广丰县| 博爱县| 开平市| 文昌市| 桑植县| 盐山县| 青龙| 南木林县| 襄汾县| 四会市| 石屏县| 洛南县| 阳信县| 康保县| 清徐县| 合阳县| 林州市| 正定县| 德清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