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

元至元十三年、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

陳宜中已經將趙家的宗社拱手送人,自己卻一溜煙跑了,不知去向,留下一個爛攤子讓別人收拾。朝廷只得臨時遷右相吳堅爲左相,再任文天祥爲右相。一幫子趙家舊臣、縉紳、士子羣聚於左相吳堅府上,一個個唉聲嘆氣,計莫所出。

是戰?是守?是逃?已經沒有時間了,還有的選嗎!

與此同時,爲了將大宋都城完好無損的拿下,元軍只以大兵威懾,三面圍著臨安,卻並不攻城。不過使者往來,重申了伯顏的要求,即:投降這麼正規的事兒,必須由宋國當朝宰相親自前去。但老油條陳宜中失蹤了,與元軍接洽的事,就落在了新任左右丞相吳堅、文天祥的頭上。

文天祥一行初至元營,還想以危言道義、據理辯駁迫使伯顏退軍。其抗辭慷慨,元軍上下都頗爲驚動,見慣了奴顏卑膝的宋人,如此堂堂正正凜然不屈的實在太少了。故此伯顏也開始認真對待,未敢親慢宋國。但國與國之間從來只管拳頭大小,誰來論道理正不正,文天祥再大義凜然,也挽回不了趙宋亡國之勢了。

說理無用,文天祥便直言責備伯顏不講信義,並稱:“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請退兵至平江或嘉興,再商議歲幣犒軍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彼此有益。如北朝欲毀我宗廟,滅我國家,則淮、浙、閩、廣等地尚在宋屬,成敗還未可知。如此,兵連禍結,勝負難料!”

伯顏自詡寬宏大量,並不計較文天祥的言語。理智人做聰明事,他不殺文天祥,但也不放他,乾脆扣起來,每天廢幾斤糧食而已。便以“館伴”爲名,每日以兵嚴密看守,將他軟禁於寓所當中。

……

張世傑、劉師勇等大將因朝廷不戰而降,從杭州灣入海,憤然出走。

張鏑也在一日後聽聞了大宋投降之事,渾如晴天霹靂,這一番辛苦勤王頓時化作泡影。傍晚,朝廷派信使往各處義兵駐地傳諭,令各勤王兵馬和“生券軍”都解散回籍,三衙及各司在京禁兵則收起兵甲,不得擅自調動,等候元軍入城整編。

這些日子以來,張鏑、胡隸、袁鏞在餘杭門外每日謹守營地,練兵備戰,滿以爲要背城一戰,與韃子血拼一場,誰料就這麼輕易投降了,每個人都有一種一拳打在空氣上的感覺,袁鏞和張鏑是出於士大夫不做虜臣的自尊,胡隸是出於不戰而降的不甘心。眼下之際,唯有先離開臨安再圖進取,前路有些迷茫,但就算出海保守外島,也比在中土受異族的統治強。三人商定先往浙東,借道昌國,與留守岱山的人馬合兵之後再往流求。

有一片海外樂土作爲最後的歸宿,倒也能減少一點亡國之悲。尤其是袁鏞部下的明州秀才兵,個個以經世致用、忠君愛國爲準則,如今君已沒了,國也亡了,實在讓人愁腸百結,聽聞要遷往海外孤島,沒人反對,只不過都以爲是壯士一去不復返,有一種不食周粟、餓死首陽的悲壯感在裡頭。

既然定意要退,事不宜遲,用過炊飯,忠勝軍便連夜起營。從臨安西北餘杭門繞道西湖以東,過錢塘門、清波門,經方家峪,越玉皇山,打算就由西興鎮走陸路去往慶元。因爲軍隊尚有五六千人,還有兩三千戰馬,一時之間尋船不易,加之澉浦、海寧都已被元軍佔據,水路並不安全,還是陸路行軍爲妥。

正月二十日,急行一日終於到達西興,距離臨安稍遠,基本可以安心一些了。此時元軍三路合圍還不是特別嚴密,一路竟未遇見什麼阻礙。張、胡便下令停留休整,走了一夜著實累了,全軍就地埋鍋造飯,扯起簡易營帳,士卒們找塊地方就躺下睡覺。

得益於軍馬充裕,胡隸所部已揀練出兩三百騎兵,看起來也還比較像樣。大軍停駐之時,便譴遊騎四出,往方圓十餘里範圍哨探。

不久有哨騎來報,稱南面往諸暨、浦江、婺州方向有大批人馬走過的跡象,而且似乎才走過不久。

這消息引起張鏑的重視,南面這一支人馬雖然是往南去的,自己往東,並不會交錯。但近在咫尺,不知是敵是友,必須警惕。於是令姚七、姚八兄弟帶哨探隊精銳數騎繼續前追,儘量趕上摸清南面這支隊伍的身份。同時令軍中豎起營壘,營中將士輪班休息,嚴密佈防。

過了一兩個時辰,姚七、姚八尚未回報,看來南邊的隊伍走的比較急,正待再派騎兵前去接應,卻又有哨騎奔來報訊。

這回是北邊有情況,只見這哨騎氣喘吁吁,急切回報道:“北面出現大股人馬,約有數千,基本是騎兵,正往這邊疾行趕來!”

“北邊又有隊伍?”

北面臨安已經投降,宋軍或走或散,基本沒有這麼大規模成建制的友軍了,而且來軍騎兵爲主,那麼基本就能肯定是元軍的追兵了。只是不知忠勝軍無足輕重的幾千孤軍,爲何能引得元軍大舉來追呢?

敵人追來當然不會是來喝茶聊天的,做好戰鬥準備總沒錯的。

十餘里路瞬息而至,看旗號裝束是元軍無疑,約有二三千騎,馬不停蹄的奔來。

這時候,忠勝軍早就已經列下陣勢,來軍也遠遠望見了這邊嚴陣以待的隊伍,紛紛勒馬駐足,在幾百步外停下來觀望。

僵持一會,元軍中奔出一騎,跑到忠勝軍陣前喊話:“對面是哪路兵馬?速速報上名來!正告爾等,宋國已經歸降大元。傳爾故宋國太后詔諭,令南國各處軍州兵民,不得頑抗天兵。快將兵器放下,接受改編!”

忠勝軍軍陣紋絲不動,對元軍喊話充耳不聞。

那元騎回去,過一會兒又出來,不過喊話的內容變了,這回更明確:“宋室已亡,勿要執迷不悟,速將二王交出!”

“呵呵,果真不是來追我們的,這支韃子騎兵另有目的,不過所謂“兩王”又是何意?想必往南去的隊伍中必有重要人物,是韃子必欲得之的!”張鏑從喊話的內容中猜出一點什麼,心裡又升起一點希望。

不知追兵是誰,追的又是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六十六章 招降使者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
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六十六章 招降使者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句容市| 天门市| 资中县| 晋中市| 武汉市| 奇台县| 夏邑县| 崇州市| 祥云县| 门头沟区| 龙川县| 南丹县| 肥乡县| 文登市| 济阳县| 呼和浩特市| 凤阳县| 北宁市| 新民市| 邢台市| 安宁市| 霍州市| 吴桥县| 宾阳县| 沂水县| 全椒县| 开封市| 漠河县| 红河县| 金湖县| 嘉善县| 乐亭县| 左权县| 临沂市| 岚皋县| 阜阳市| 绩溪县| 金华市| 天祝|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