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

桂花香了。

從五月端陽到八月中秋,直沽這場戰役已經打了三個多月。

面對人數衆多的敵人,中興軍的戰士們傷亡不小,但楊村驛仍舊巋然不動,牢牢的掌握在手上。按這個趨勢,元軍就算再打三年也未必打的下來。

只要張鏑願意,可以把楊村驛變成下一個襄陽,但張鏑不是呂文煥,楊村驛也不是襄陽。張鏑來這裡不是被動的來守,而是主動的來顯示存在,他隨時可以選擇走,也可以選擇留。他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元廷上下都已被調動起來,整個帝國所有的目光都聚焦於這數裡方圓的小小區域。

楊村驛的牆頭高高的掛起了一桿大旗,旗幟上書“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門樓上的旗號改成了“中興社”,軍旗上則打出了“中興軍”,都去掉了“大宋二字”。

這似乎預示著張鏑和他的中興社已經發生了階段性的轉變。不再打著大宋的旗號,不再是宋軍的一部分,也不再依附於任何勢力。實至名歸,走出了獨立於宋元之間,獨自抗擊暴元、光復九州中原的第一步。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張鏑醞釀了這麼多年,終於有底氣,有能力這麼做了。楊村驛的持續勝利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張鏑傳檄四方,各地軍隊都去除“大宋”二字,只稱中興軍第幾師第幾旅幾營,材勇則稱中興材勇預備軍第幾師幾旅幾營,番號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包括所有獨立師、獨立營,也都只有“中興”,而無“大宋”。

因爲張鏑要中興的絕不是一個腐朽沒落的趙宋王朝,他要中興的是整個華夏文明!

相比於中興社的強勢正名,元軍的日子很不好過,而且是越來越不好過。元軍主將察罕已經是陷在這場戰役中的第四任統帥了,前三任的結局都很不好,短短個把月裡倒了三個,二死一囚,其中庫祿滿和抄思都死於戰陣,孛羅還軟禁在居所戴罪。第四任的察罕已經是堅持最久的,不過眼下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因爲作戰以來損兵折將,戰事卻一直沒有進展,皇帝正對他日漸不滿。而他急於證明自己採用的一些激進做法又引起了更大反彈,民間怨聲載道,朝中交章彈劾。

察罕不知聽了誰的歪主意,下令從周邊區域強徵百姓數萬人參與戰事。楊村驛的守軍一開始投鼠忌器,仁義之師總還不忍心殺死無辜的百姓,但百姓們其實就是給元軍填壕,甚至連炮灰都算不上,衆多的百姓被強迫著擔土前驅,後方的元軍一陣亂箭將他們射落溝中,往往是連人帶土被填進去。

一堆堆的屍體硬是把楊村驛外圍三道壕溝差不多填滿了,逐漸向內側的淺壕覆蓋,但楊村驛的壕溝系統複雜而龐大,元軍就算用百姓做肉盾,用屍體墊腳也始終沒法攻破最後的城牆。事實上城牆後還有一個個獨立的倉房防禦工事,相鄰運河上還有中興水師的水路支援,只要願意,中興軍隨時可以撤離。可以說,察罕和他的幾萬大軍費了老大的勁其實都在做無用功。

更悲催的是,做完這些吃力不討好的無用功,他還要被問責。首先是朝中一些漢臣彈劾他濫殺無辜,搞得京畿附近百里無人煙。如今的大元皇帝可是號稱仁德聖明之君,雖然實質上也難掩暴戾的本質,但就在大都幾百裡外的直沽一帶大開殺戒,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不過真正讓察罕落馬的還是另外的一個原因——糧草。

夏秋之際,軍隊本來還不至於缺糧,察罕命人將直沽附近的所有莊稼都刈取一空,周邊百姓即便沒有被抓去填壕,也要捱餓死了,不過沒關係,反正百姓的命不值錢。好歹,他弄到了十幾萬石糧食,幾乎夠手下三四萬人馬吃上小半年了。

這些糧食全都屯於新莊後方的西河務,結果,中興軍的斥候不知何時偵知到了元軍的屯糧之所,隨即發起了一次針對性的主動進攻。一面派出數千騎兵佯攻新莊,另一面卻派出水師數千從後方上岸,直奔西河務,將元軍的十幾萬石存糧燒了個淨光。

突然間,元軍就要沒東西吃了,吃飯可是大問題。然而鄰近百里的鄉野都已被他們禍害光了,無糧可搶,再遠些就到大都了,難道去大都打劫糧草?

打劫是不可能打劫的,但轉運調撥還是可以的。

差點忘了,當朝宰相阿合馬可就是察罕這支大軍的糧草轉運官呢,這還是皇帝親自任命的事。

樞密做先鋒,宰相爲轉運。本來這只是說說而已,阿合馬沒想到自己還真的得費力費神去爲這支無能的軍隊搞糧草。

糧草不好搞啊,因爲大都也正缺糧。漕運已經斷了三個月,大都只能捨近求遠,設法從全國各地陸運糧草進京,因爲京城上百萬張嘴都等著呢。但陸路運糧效率很低,如果從幾百上千里路外運糧進京,一半的糧食都要被運輸的民夫吃掉,更遠一些的甚至運的還不夠路上吃。這麼一來,大都的糧食積儲頓時出現了問題,目前存糧已不夠一月之用,這是很危險的。

阿合馬不可能從大都城裡僅有的這點存糧中再撥出哪怕一粒米,因爲城裡那麼多的達官顯貴,不可能讓他們餓肚子的。但軍需轉運的事又不能不做,這本就是皇帝對他的敲打。所以,察罕等於是給阿合馬出了一個難題,很大的難題。

敢給宰相大人出難題,那麼宰相大人首先也要你難做,自己完蛋前先拉幾個人下馬,大家都不用玩了。

阿合馬雖然有些失勢,至少餘威還在,朝中那些彈劾察罕的奏章全都出自他的授意。先把這個討糧草的傢伙拉下馬,至於該不該供需糧草,那還得再論呢。

察罕的倒臺幾乎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了,所謂濫殺無辜、折損兵馬的那些罪證都是表面的事,內在裡其實是皇帝對察罕本就已經心生不滿。阿合馬清楚這一點,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的心思,這場仗快要打不下去了,皇帝也正需要找一個人背黑鍋,找一個臺階下呢。

只是,這場仗,到底該如何收場?

請支持的老鐵們加我們的交流羣,柒柒伍柒貳壹叄陸叄,775721363,故宋帆影書友羣@正版

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
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一百十六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贺兰县| 额尔古纳市| 云浮市| 白河县| 渝中区| 长汀县| 福建省| 乌鲁木齐县| 德兴市| 灌阳县| 遵义县| 长垣县| 桓仁| 昭平县| 栖霞市| 平谷区| 墨脱县| 盐山县| 德令哈市| 台山市| 哈巴河县| 阳泉市| 隆化县| 裕民县| 长岛县| 邯郸市| 缙云县| 东光县| 嘉峪关市| 天水市| 清原| 八宿县| 新平| 金湖县| 阿图什市| 牙克石市| 桐梓县| 文化| 龙门县|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