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

“周進這個賊子壞了大事,常州沒有救成,我軍已經退回獨鬆關。”

十二月中旬,張鏑回到了流求自新城,手下事務官送來一份泉州來的飛鴿信筒。這信言簡意賅,沒有落款也沒有日期,不過一看這四仰八叉橫七扭八的字,就知道是師父胡隸的手筆。

浙北到泉州,飛鴿只需一日一夜,從泉州來的通信快船順風三五日就能抵達淡水河口。但因南征呂宋,使得這封信壓在案牘之下經過了一個月纔到張鏑手中。

一個月,可以發生很多事情了。在這個亂世,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死去,朝不保夕的人們考慮的是明天還能不能吃飽肚子,誰又去關心一個月以後天下會如何。

大約就是一個月以前。德佑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常州在堅守四個月之後終於陷落,城中十萬軍民老幼盡被殺光屠盡,知州姚訔、通判陳炤及兩萬民壯、八千宋軍一齊殉國,只有都統制劉師勇與十數騎兵突圍而出。

元軍進佔常州的當日,伯顏便令蒙古都元帥閦裡帖木兒攻取無錫,無錫無兵無將,但守臣阮正己倒是個有骨氣的,城破之時就抱著縣印投河自盡了。

拿下無錫,下一個重點就在於平江了。伯顏已經騰出手來,令招討使唆都、宣撫使遊顯、總管楊椿等統領大軍壓向平江。

平江有文天祥所部守衛,本來還有慶元來的一支勤王兵忠勝軍,但因五牧之敗與趙孟傳鬧翻,趙氏已帶八千忠勝軍回師獨鬆關休整。不過平江的兵力也並不弱,文天祥有著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兼平江知府、兼都督府參贊軍事的一大串名頭,是爲宋庭在前線的重要軍事支柱,在平江所領兵馬達到五萬之衆,雖有一大部分是新募義勇,但也不乏能打的贛軍和廣軍。

文天祥已經做好與城共存亡的準備,五萬將士同仇敵愾,不免又是如常州那樣驚天動地的一場血戰,以大宋一貫的尿性,最終很可能就是孤臣殉節,城破人亡的結局。但事到臨頭,朝廷卻連下詔旨命令文天祥帶兵回京,這當然不是朝廷憐惜文天祥的才幹,要保全其身。而是大宋的心腹之地受到了威脅,伯顏的三路大軍中,參政阿拉罕所率的右路從建康出發,節節進逼,分兵連破溧陽、建平、廣德、四安、長興,目標直指臨安。

臨安震恐,顧得了頭就顧不了腚,陳宜中除了令民兵加緊防守餘杭、錢塘,就只能緊急召回重兵在外的文天祥所部入衛京師。

平江重地,不可一朝棄守,文天祥請求留守死戰,但陳宜中再下嚴令,必須回師。另外命收攏完潰卒在外島休整過一段時間的張世傑兼任平江知府,令其帶兵前去接防。只不過文天祥前腳剛走,張世傑都還沒來得及動身,留在平江的通判王矩之和都統王邦傑就使人向伯顏投降了。於是,重鎮平江未經抵抗就落入元軍之手。

文天祥的大軍回援並沒能讓大宋喘一口氣,遠在幾百裡外的平江丟了也就丟了,畢竟還有一個太湖隔著,更要命的是阿拉罕的右路軍,在破了廣德以後,兵鋒直指心臟。大宋的行在臨安幾乎無險可守,只剩下一個獨鬆關勉爲屏障。

……

獨鬆關。

此地位於餘杭縣西北九十里的獨松嶺上,從天目山向北望,只見一重重的高山和溝澗,綿延達到數百里。獨松嶺的山路狹窄和險峻,朝東南可以直取臨安,朝西北則可以經由安吉而抵達廣德。它一向都是江東和浙西兩地步騎爭奪的焦點,只要東南有事,這便是必爭之地。

十一月末,平章阿拉罕的部下前驅,四萬戶總管奧魯赤拿下廣德,隨即攻取安吉,距離獨鬆關只剩六十里地。獨鬆關內,除了守關將領張濡,還有趙孟傳爲首的忠勝軍。不過忠勝軍只是客軍,從前線撤回休整,原本並無必須堅守的職責。

獨鬆關的守將張濡,年紀已經快七十了,人老了氣性卻不小,就是當初在關下把元朝使節咔嚓一刀砍死的那位。此時他的職銜不高,只是一個團練使。

因爲軍情緊急,陳宜中就近調配,正式下令讓忠勝軍嚴守關口。客軍變成了主軍,責任推不開了,而且趙孟傳身爲華文閣直學士兼淮東總領使,在此地官位最高,自然該取代主帥之位,張濡及所屬五千餘守軍也歸其節制。

簡直要命,大兵壓境了又輪到做前線主將,趙孟傳差點吐出一口老血,這到底什麼運氣啊,好不容從虞橋逃回,常州就被屠了,從平江撤退,平江則被佔了,再到獨鬆關,結果這裡也不得安生,這真是到哪兒哪兒倒黴。

關鍵時候如果不掉鏈子那就不叫趙孟傳了,收到朝廷詔令以後,他便喊來謀士謝昌元和忠誠部下週進,三個人狼狽爲奸,大開腦洞,秘密的商議了半天,最終商量出一條“妙計”,那就是將朝廷的旨意顛倒過來。

於是第二日軍議,趙孟傳當衆宣佈:“朝廷有旨意,令我忠勝軍班師回朝!”

“什麼!?朝廷下令班師?”大敵當前不進反退,實在匪夷所思。胡隸的雙眼瞪得如銅鈴般大,袁鏞也幾乎驚掉了下巴,大敵當前,竟然要班師回去,這獨鬆關不要了嗎?

前一日朝廷信差入關,衆人都是清楚的,而趙孟傳說的信誓旦旦,不容置疑。誰能想到他會膽大包天,竟敢顛倒軍令,諸將只以爲朝廷真的下了這麼個糊塗命令。

“相公,獨鬆關兵力不足,忠勝軍若退只恐韃子乘虛而入啊!”袁鏞不無擔憂的勸諫道。

“對,相公,末將也以爲我軍不能走!”胡隸也出言相勸。

“怎麼,都想抗命嗎!軍國要事自有陳相公運籌,爾等怎知朝廷的深意!我命令忠勝軍,即日班師……”

本來胡隸、袁鏞各自掌兵權,真要堅持己見那趙孟傳也拿他們沒辦法,但是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按眼下的意思,顯然沒有變通的可能,留下了不僅沒有功勞,反而要擔罪,胡、袁就算忠直也還不愚蠢,總不至於自己往火坑裡跳,也只能這麼不明不白,退出關外再說。

對此最無助的要數守關將領張濡了,老將張濡還是有一點個性的,否則也不會將走到關下元使一刀劈了,但是個性不能當飯吃。只要忠勝軍一退,憑著關上幾千弱卒,幾乎就是元軍案板上的肉。所以臨了他拉住趙孟傳的衣袖,跪求大軍留下,姓趙的哪會聽他的,人家使盡奸謀顛倒軍命就是爲了逃出這個是非之地,怎會爲一句哀求就心軟了留下了?

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一百八十五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九)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
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三十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八十三章 救援常州 戰陳墅生擒二將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一百八十五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九)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南溪县| 海丰县| 奎屯市| 敖汉旗| 依兰县| 四平市| 那曲县| 邵阳市| 曲沃县| 海丰县| 抚顺县| 阳春市| 蒲江县| 青海省| 观塘区| 随州市| 宁陵县| 加查县| 桂东县| 休宁县| 澄江县| 钟祥市| 武安市| 富阳市| 中方县| 连江县| 周宁县| 华蓥市| 江城| 多伦县| 台东县| 榆社县| 绥江县| 满洲里市| 新密市| 宽城| 牙克石市| 石台县| 滕州市|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