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

中興軍的意圖太明顯,或許張鏑本就沒有隱藏他的意圖。

兩萬多人渡河挺進,想靜悄悄的似乎不太現實。

元軍的反應不算慢,大營右翼的五投下探馬赤軍相繼出動,以汪古、乃蠻等部輕騎爲主,衆達兩三萬人,另一部近兩萬漢軍和契丹軍步卒則推向白溝河西側增強防禦,試圖切斷渡河宋軍的後路。

郭旭的驍騎旅以及第九、第十一師勢必將離開大軍主力獨自作戰,或許沒有後援。

這是轉進敵後的妙招,還是孤軍深入的昏招?

張鏑選擇相信自己的將士們。

情報中,擇板鋪的敵人不多,大約蒙古人並沒有預料到中興軍會突然冒險深入六十多裡。因爲這麼做相當於自陷絕地,搞得不好就是白送幾萬顆人頭。

六十里路不遠,對於騎兵而言也就是兩三個時辰的事,問題是如何在敵人的地盤上越過這六十里路,穿插到預定位置。

忽必烈收到五投下探馬赤軍總領官查剌溫報告後,迅速的判斷了形勢,多年的經驗總能讓他在局勢變換時正確的抓住時機。

根據情報,北進的兩萬多宋軍騎兵中還包括了三千重騎,忽必烈認爲那可能是宋軍的騎兵主力,他並不知道,除了那三千重騎,另外兩萬人都只是騎馬步戰的龍騎兵。根據經驗,騎兵一直是南朝的短板,兩三萬騎不是一個小數目,可見孤注一擲的意味。

忽必烈自然不允許在自己的後方留下這麼大的隱患,立即命查剌溫率領探馬赤軍二萬餘前往追擊,又命漢將石高順率領較爲精銳的北征漢軍步卒堵截西面河岸。其中五投下探馬赤軍和徵北漢軍都有相當的戰力,如果僅僅堵截,肯定是夠了。

忽必烈選擇了以攻代守,御帳下最精銳最核心的薛怯軍、禿魯花軍、武衛軍都還沒動用,因爲他的注意力更多的聚焦到了東線。他接下了張鏑打過來的一記左勾拳,用右手稍作格擋,同時也向對方打回一記左勾拳。

河盤驛,就是忽必烈的左勾拳。

河盤驛位於元軍的左翼、中興軍的右翼,也是一個驛站,可見中原的驛路確實四通八達。

與擇板鋪一樣,或者說河盤驛的位置還要重要幾分,它是一個水陸聯運碼頭,從此處往西,河水太淺,中興軍的小炮船和糧船都無法再前行,必須在此上岸改換陸運。

中興軍在這裡建造了一處中轉倉庫,匯聚了數萬石糧草。

經驗豐富的元軍斥候已經將河盤驛的情況來回摸了好幾遍,基本能確定該地的兵力並不算多,應在兩萬以內,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運輸輔兵。

就這點兵力,實在與河盤驛的重要性不相匹配,忽必烈甚至懷疑那是不是“狡詐”的張鏑給他下的一個套,但幾十波哨騎反覆過確認過情報,宋軍的防守兵力確實不多。

這是很大的誘惑,如果奪下河盤驛,元軍乏糧的情況將大大緩解,而且能夠反過來對宋軍後勤形成致命的制約。

這完全值得一試,而且忽必烈認爲完全可以做到。因爲從河盤驛到柳林鎮足有七八十里,如果不計渡河的時間,其實與魏莊的元軍大營是差不多的距離。以騎兵爲主的元軍完全可以搶在宋軍之前控制住河盤驛的倉庫。對於缺乏機動性的宋軍而言,絕難在如此長的防線上做到萬無一失,元軍即便攻擊不利,也能從容退回。

針對河盤驛的攻勢由皇四子、北安王那木罕作爲統帥。那木罕曾和丞相安童一起鎮守帝國北疆,但被漠北的叛王昔裡吉俘虜了兩年之久,直到數月之前才由伯顏率領的北征軍救回。這曲折的經歷並未影響那木罕的地位,反而讓父汗忽必烈對他更爲器重,此次讓他節制武衛軍和北征軍五萬之衆攻擊河盤驛,目的就是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

……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馬糞夾雜著汗臭的氣味,數以萬計的戰馬在原野上敲打出巨大的隆隆聲響。

如果從高空俯視,可以看到鋪排了數裡之廣的人馬,就如黑沉沉的一片烏雲,從北向南,蓋過了白溝河上那一汪淺淺的水。

宋軍的哨騎看到這陣仗紛紛閃避,五人一組的斥候小隊逐次退回,奔向大營彙報。元軍的外圍遊騎則四面前出,追逐著,用騎弓獵殺那些落在後面的宋騎。

那木罕追求的是一個快字,從魏莊到河盤驛,七八十里路只用了不到一個上午。柳林鎮的宋軍大營尚未來得及反應,驛路上的宋軍糧車也還沒來得及隱蔽,數百石糧草很快成了元軍的繳獲,讓那木罕旗開得勝。

那木罕與丞相安童登上一架高大的望車,眺望河盤驛的宋軍倉庫。

與其說這是一座倉庫,不如說是一座外觀奇怪的城。

十幾個略呈圓柱形的倉房大致等距離分佈,其間用城牆相連,中央還圍著一座更高更大的倉房,每座倉房的外側都開著幾十上百個小窗。

這不就是一座內外兩層的巨型堡壘嗎!

直覺上,這個所謂的“糧倉”沒那麼好打,皇帝肯定了解這一點,所以給的命令也是留有餘地的,最好的情況是佔領河盤驛,其次則是毀滅它,如若不行就儘可能破壞宋軍的糧道並退回北岸。

那木罕是高高在上的帝國皇子,安童則是少年得志的年輕國相,漠北的俘虜生涯未必讓他們長進多少,卻讓他們都急於證明自己。那麼自然不甘心兜一圈又回去,肯定要打下河盤驛,至少是毀滅它。

這次武衛軍拖來了一百多門火炮,這是元軍中並不多見的稀罕玩意兒。自從直沽的炮場被宋軍洗劫一空,蒙元的火炮就再也跟不上南朝的腳步了,後來元廷中火炮的最大鼓吹者阿合馬意外生死,加上財政上的危機,北元火炮發展更陷入了停滯,如今元軍中的火炮總數大約也不超過五百門,基本都在武衛軍的漢軍營頭中,並單獨成立了一個霹靂營。

那木罕聽說過宋軍火器的威力,但他覺得不過爾爾,反正自己手上也有一個霹靂營,何妨見識一番!

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
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風一日卷地起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一百三十一章 調虎離山 我欲南走先取東(下)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三江| 棋牌| 抚顺县| 池州市| 赣榆县| 太谷县| 体育| 曲水县| 昭觉县| 阿拉善左旗| 威宁| 靖安县| 临西县| 监利县| 玉屏| 文登市| 文化| 江陵县| 玉树县| 广宗县| 汶上县| 鹿邑县| 正宁县| 万宁市| 彩票| 通渭县| 新宾| 时尚| 托克逊县| 承德县| 句容市| 武鸣县| 安龙县| 西盟| 射洪县| 施甸县| 九寨沟县| 武城县| 石景山区|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