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

神臂城解除了束縛,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援兵的到來不僅僅是增加了力量,更加給這座絕望的山城帶來了莫大的希望。都督府還帶來了東南光復,大宋中興的喜訊。數千軍民大受鼓舞,堅定了走向勝利的信心。

奪回紅米灘渡口後,王世昌很快派人走水路潛行上岸,先與上游二百里外的敘永凌霄城取得聯絡,凌霄城是個規模很小的山城,駐兵不到一千人,因爲地勢險要,也還一直堅守著未曾陷落。

兩城守兵士氣高漲,在交通斷絕數月後再次聯手,屢屢偷襲瀘州城內的元軍。

不久後,下游的重慶山城與嘉陵江上的涪州、合州也終於取得聯絡,沿江一帶數州之地,再次由點連成線。

川東的抗戰就如枯木逢春,又一次迎來了一線生機。

……

從遼陽至大都,十餘日的行程。

大皇帝捨棄了那四頭大象組成的象攆,因爲太高,總給人不太踏實的感覺。

現在他坐著的是六十四人擡的巨大御攆,似乎要平穩多了,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軍的速度。

在有規律的輕微顛簸晃動中,大皇帝幾乎要睡去,這漫長的行程都是這樣半夢半醒著過來的。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大皇帝的雄心依舊,但不得不承認年齡帶來的困擾。他再也不可能像數十年前那樣策馬奇襲幾百裡而不知疲倦,再也不可能親自提刀挽弓衝鋒陷陣了。

不僅是身份變了,更因爲,他老了。

這個帝國,從成吉思汗統一大漠算起也才五六十年,但已經積弊叢生,似乎也隨著皇帝的老邁而老邁,不可遏制的衰敗了!

幾年來的連敗,帝國的東南方早已被宋人奪回,並且還在不斷蠶食著周邊的土地。

今年開春以後,高麗的倭寇侵襲是爲一個開端,一個導火索,戰火從東北一直燒到西南。

倭寇、乃顏、范文虎,一個個都不讓人省心。

西南的川蜀之地又出了問題,原本已經被東西兩川行院壓下去的川東幾座山城又起死回生了,並且幾座孤城還連成了一線。

廣西方面,在靜江府建節的文天祥又拉起了數萬人的隊伍,此人的號召力之強令人記憶猶新,當年在江西就曾掀起過莫大的聲勢。當然,僅僅一個文天祥是不足爲慮的,但放在當前南朝全線反攻的大勢之下,這些原本不足爲慮的力量一一匯合起來就變成了心腹大患。

南方,宋軍的長江水師炮擊鄂州,四川的頑抗者東出夔門,廣西的文部義軍席捲湘桂。

至於西北的諸王,更加不可能有消停的時刻,無不虎視眈眈等著趁火打劫。

南邊的年輕挑戰者發起了一場全面的反攻。

北邊一個精力衰退的老皇帝,他的帝國,四面楚歌……

時值深秋,皇帝的御駕過了山海關,而宋軍的兵鋒也推進到了中書省的地界。

……

四十多年前,南宋聯蒙滅金,也曾短暫的北上中原,收復三京,史稱“端平入洛”,但因後勤不善,糧草不濟,機動性不足,那一次草率的北進毫無疑問的失敗了,最終被蒙古人撕毀盟約,一頓暴打,打的找不到北。

張鏑絕不會重蹈端平入洛的覆轍,也絕不會在後路上留下漏洞。

傳統上,爭奪天下往往是從關中出兵,自西向東席捲中原,但這次北伐的大軍卻將重心放在了東邊的半壁天下。

根據中原的地形,以南伐北總是沒那麼容易,以東伐西更增添幾分難度。

這是充分考慮到後勤轉運的重要性,考慮到中興軍的水上優勢,或者說是對水路的依賴。

除了少數的斥候和特情人員,大軍的推進路線絕不偏離大海或者可通航的大江大河數百里範圍之內。

短短三四個月,在忽必烈忙於解決東北的叛亂期間,兩淮已經易手,山東也已被宋軍光復。

徵虜大將軍胡隸從江淮往北,吳王張鏑從山東往西,兩路大軍旋師於河南,即將攻上中原軍隊三百年未曾踏足的幽燕之地。

張鏑遣偏將李奇以三萬人扼守虎牢,防備西面元軍可能的威脅。令周黑炭、陸十千、瞿根等將統御兩淮、山東紅巾及地方義軍。

吳王車駕與徵虜大將軍的大纛合二爲一,張鏑親自統領近二十萬大軍進抵白溝河南岸。

白溝河,乃是舊日南北分疆之地。

三百年了,大宋的歷代志士無不心心念念著要北伐燕趙、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從來不曾成功過。

這塊土地,落於腥羶胡虜之手實在太久了。

現在,是時候報仇雪恥,是時候恢復我大漢民族的榮光了。

……

由於北邊的局勢不穩,忽必烈並不能將全力投入到與宋軍的角逐當中。三十多萬主力不得不分出三成以上留守後路。丞相伯顏以十萬人坐鎮和林,監視北道諸王,但終歸只能採取守勢,而沒有主動進攻的餘力了。名將阿術則被留在遼陽,以漢軍二萬,並就地簽發東道部落騎射手三萬人,共五萬混合兵馬監督遼東與高麗。

儘管後方處處補漏,大皇帝手下的兵馬仍舊可觀,在入關匯合了中書省及大都周邊的所有衛戍部隊後,皇帝親率的大軍又達到了三十萬之巨。

帝國的家底還是很厚的,當然這或許已經是最後的家底了。

第一場戰鬥發生在通州城外,作爲先驅的漢將李庭率領八百騎兵,遭遇了三四百名倭寇組成的劫掠隊伍。

這些倭寇總是如此的大膽和粗蠻,三五成羣的逼近京畿劫掠都成了常態。而且原本窮的穿不上褲子的倭寇,現在是越搶越闊,個個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五花八門的鎧甲,提著錚亮的武士刀,上馬遊走、下馬砍人,流動作案。若是尋常的小股元軍,這些倭寇根本不放在眼裡,同等規模下他們完全敢於直愣愣的衝過來砍殺。

李庭畢竟是名將,手下武衛軍騎兵戰力不弱,騎射加衝刺迅速擊敗了這些倭國愣子,一直追殺到了直沽。

但直沽已是宋軍水師的天下,八百騎兵不堪炮艦的轟擊,落荒而逃。

前鋒部隊小規模的短促接戰拉開了大戰的序幕。

從直沽往上游幾百裡外的白溝河,一場正戲即將開鑼!

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上)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
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三十四章 福州輪戰(四)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二十六章 臨安難安 又驚聞焦山大敗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上)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堂县| 邵阳县| 玉门市| 新竹市| 三门峡市| 海伦市| 洱源县| 偏关县| 油尖旺区| 思南县| 长岭县| 延安市| 沂水县| 遂平县| 仁化县| 昌乐县| 湟源县| 偃师市| 门头沟区| 龙岩市| 岳阳县| 沅陵县| 富平县| 呈贡县| 商丘市| 双峰县| 双流县| 江陵县| 闽清县| 承德县| 陵水| 宁河县| 绵阳市| 长葛市| 彭水| 舟曲县| 金阳县| 城步| 临夏县| 佛坪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