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

禿蠻帶以一萬兩千人圍剿小小的海州一地,卻幾乎全軍盡覆,只剩幾百敗兵將消息傳了回去。因近些年元軍進展迅速,佔領的地方廣、兵力分散,加之對百姓盤剝無度,引得各地義軍反元起義一浪高過一浪,其中號稱擁衆數萬乃至十數萬的都不乏其人,甚至發生滁州、鎮巢軍等地義軍據城歸宋的事情。但這些義軍多是臨時拼湊,戰力不強,主將也不過中人之才,往往被幾千乃至幾百元軍追著幾萬人打,所據城池自然也都守不住。這一回佔據海州之兵卻能夠短時間內兩度奪城,並以少勝多,將前去征剿的一萬餘正規元軍成建制消滅,這對元軍而言幾乎是從未發生過的羞恥慘敗。

一時之間,元廷大震。忽必烈親下詔旨,將用兵不利的淮東招討使別裡迷失撤職拿問,改命中書右丞博羅歡爲淮東都元帥,全權負責平定海州之事。又令坐鎮建康的徵宋大軍主帥伯顏調集人馬回援北上,此時伯顏的三路大軍打的正順手,一時沒法丟下大好的局勢而抽出太多兵馬,便在手下幕僚建議下徵召大江南北富強之家子弟從軍,這些富家多養私兵,又善於政治投機,往往元軍一來就先投效作爲前驅,元軍也投桃報李,保留他們的利益和特權。伯顏命令一下,很快就聚起兩三萬人自帶糧食器械前來聽令。伯顏派蒙古萬戶唆都和擅長水戰的漢軍炮水手萬戶張君佐統領這些人馬乘戰船一千餘艘前去支援博羅歡,博羅歡手下本就有蒙古漢軍八千人,相加之後兵力達到了三萬餘人,作勢要將海州碾個粉碎。

不過海州宋軍沒等他們來打就已經安然撤退了,甚至分兩批船隊將海州百姓也帶走大半。

主力走後,海州一地只留下東海軍的連島獨立營和分散潛伏的海州獨立營,相加不到一千人。張鏑明確指示他們堅持敵後要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絕不能打呆仗、死仗,還送了瞿根和姚大兩位營將十六個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是游擊戰的精髓,它所憑藉的一是人和、一是地利,其中海州獨立營有小刀會過去留下的背景,佔了人和;連島獨立營有東海軍和鷹集山的天然防禦,佔了地利。

除了戰鬥方法的選擇,張鏑還給兩個獨立營三句口號,作爲今後的發展方略。

第一句是“寧爲宋鬼,不做韃臣”,明確了忠於宋庭反對元庭的根本原則。

第二句是“弔民伐罪,驅除暴元”,提出了團結民衆打擊元軍的根本目標。

第三句是“劫富濟貧,均田免糧”,體現了以貧富、土地、糧食這些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著手作爲與元軍鬥爭的根本方法。

十六字戰法和三句口號的發展方略是這段時間以來張鏑分析了敵我形勢,苦思冥想總結得出的,是保存實力和打擊敵人兼顧的兩全辦法,同時也是敵強我弱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敵人已聚起數萬大軍,最想與自己正面決戰。而敵人所想的當然是自己需要避免的,所以敵聚則我散,分散開來讓他找不著就是了。

悄無聲息埋下兩個獨立營的火種,主力則預備分作三軍,一軍由張鏑親自帶領往流求、呂宋,另一軍由胡隸帶領回去覆命。

此外還有第三支人馬,將由陳閔帶領,北上山東。北上的計劃,張鏑在提出《備虜策》之前就有了成型,進佔海州後,見此地縱深不足,地勢太平坦,對於敵後遊擊作戰是不利的。

所以他就將目光放到了近在咫尺的山東,山東的地理結構層次分明,其西、北有適合農業發展的沖積平原,東、南有高大山脈拱衛,其內部河湖縱橫,更有三面環海的獨特優勢。當然,單輪地利的話或許山東並不是最好的,關中、川蜀、山西等地之形勝都過於山東,但對張鏑而言山東是下一步進取的最佳選擇,一則它依山傍海,便於舟船往來,二則它距離海州不遠,便於互相支援和呼應。

而且對於元庭而言山東一地還有一個非常要命的地方,那就是漕運。

漕糧積貯是天下命脈所繫,元庭在河北營建大都,京城供給全賴大運河從南方轉運。而漕渠中貫于山東,每年江淮數百萬漕糧都取道於此,可謂南北咽喉所在,一旦截斷就是元庭的一個噩夢。唐末,王仙芝起於濮州,黃巢起於冤句,都是從山東進取四方,攪擾天下,乃至於唐朝因之以亡。

元都在故幽燕之地,自古能爲幽燕患者,必于山東,張鏑就是要讓山東成爲元庭的肘腋之患。

將陳閔作爲北上山東的主將人選是看中他數次戰鬥中屢立功勳,可以獨當一面,尤其在水戰中表現突出,若以水軍進據登、萊,距蒙元大都不過五百里,揚帆出海頃刻間就可到達,能在關鍵時候有效的威懾元庭。

山東重地,敵人必然強大,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可以自強而集事。所以北上之前,張鏑再次囑咐陳閔等人務必採取游擊戰術,絕不可僵守一地。

分兵之際,張鏑又對全軍做了一次整編,番號未變,還是大宋忠勝軍前軍。兵力則再一次增加,在原有四千人的基礎上從百姓中選擇青壯入伍,又吸收了部分民夫乃至俘虜後,人數達到了五千之衆。編制上維持三正兩翼的五個營不變,除連島、海州兩個獨立營人數較少,相加起來約五六百人。三個正兵營都有一千五百人左右,原本的配置是第一營爲精銳,第二營爲中堅,第三營爲基礎,但在多次作戰以後,三個營都得到了很大曆練,精銳與不精銳的差異已經縮小,甚至在水上等局部戰場,第三營可能比第一營還更爲出彩。所以此次分兵並未對原有兵員做太多調整,而是三個營整建制的劃分出來,每個營各加入數百新兵。

稍稍整編完畢,三個營都出了海州,往各自的目標而去。胡隸率第一營回去覆命,算是給朝廷一個交代。張鏑率第二營押解俘虜、護送民衆隨船南下流求、呂宋,穩固好中興社的外島基地。陳閔率第三營北上山東,去開闢新的敵後戰場。

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
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改造義軍第三百五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狗急跳牆(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建平县| 玉龙| 阿瓦提县| 札达县| 麦盖提县| 那曲县| 岑巩县| 高要市| 确山县| 南投县| 金川县| 屯昌县| 甘南县| 漯河市| 县级市| 北票市| 百色市| 分宜县| 高州市| 西丰县| 浦城县| 福海县| 东城区| 灯塔市| 肥东县| 囊谦县| 大丰市| 沂南县| 玛曲县| 萨迦县| 鄯善县| 灌南县| 遂川县| 怀化市| 应城市| 银川市| 南雄市| 工布江达县| 武夷山市|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