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

這一幫子“上使”自然是假的,所謂的崔文卿乃是陳復假扮,黃之觀則由張鏑客串。因爲被冒名頂替者確有其人,官職稱謂全都屬實,三分真、七分假的事情最難辨別,前一夜突襲通京驛站,既盤問清楚了元廷招撫兩浙的各樣情形,又獲得了王世英出使的全套儀仗,還順便帶走了驛站中的幾乘官轎。有了這麼一層掩護,做起來就更像那麼回事了。

早晨,張鏑一行百人變換衣裝旗號,打出朝廷上使的儀仗,光明正大的走官道過處州境內。陳復以崔文卿的名義坐著八擡大轎,楊淑妃和俞修容屈尊紆貴,僞裝作官員眷屬,坐兩乘小轎,益王、廣王自然也藏在了各自母親轎中。

旁人看來,只知這一行人威風八面,敬畏不已,哪裡看得出其中的貓膩。

知州樑椅前幾日招待王世英才出過一次血,又有上使需要孝敬,只想快些打發了,禮送出境,很積極的安排了船隻。樑椅不久前接觸過上一撥使者,記憶猶新,看這一批是差不多的規制,不過氣派更大一些。因爲東西本來都是真的,只不過人是假的,當然就看不出這其中有何異常。

官船東下,順風順水,十分便捷。所謂千里江陵一日還,雖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但處州至溫州不過三百多裡水路,確實用不了多久,差不多傍晚,船隻就已到青田境內,距離溫州只剩下半程,再過一日應當就能到達了??偹闶敲撾x險境,張鏑心情稍寬,下令停船泊岸,燒火做飯,準備歇宿。

此地一處江灣,正適宜停船。傍晚時分,空氣清新宜人,更兼安危無憂,緊張逃亡了十來天以後終於覺得輕鬆無比。

趁著夜飯未就,艙中無事,便帶著“狗皮膏藥”上岸走走。

出艙時直覺有人看著自己,側身望去,只見旁邊一條小船上一人頭戴斗笠、匆匆掩面,甚是奇怪。

陳復也注意到這邊,說道:“這船似乎從處州起便一路跟著我們,不太尋常?!?

要說往常這甌江上船來船往,碰到一二同行的不足爲奇,但張鏑等人剛出險境,仍舊心存警惕,有什麼異樣都要看在眼裡。

張鏑眼神示意,就有幾名士卒出來,準備下去圍了那小船。而小船中那戴斗笠之人發覺自己已被人注意,拉住船攬就跳上岸去。

張鏑的船大,離岸數尺,也一躍而上,緊跟過去。

三兩步追上了,也看清了那人眉目。失聲喊出:“陸……”

那人卻不理他,拂袖而去。

張鏑忙又拉住,問到:“陸少卿,你怎在此?”

那人扯不過便罵:“賣主賊,休要無禮。”

“什麼賣主賊?定是誤會了!”

“什麼誤會,你與降臣沆瀣一氣,還充當北虜走狗,招降我大宋州縣,敢說沒有變節???”此人說的大義凜然,渾然把張鏑當成了叛臣賊子。

張鏑苦笑,看來自己的僞裝不僅騙過了別人,把自己人也瞞住了。

這戴斗笠之人乃是大宋宗正少卿陸秀夫,最是忠誠耿直之人,當初曾奉旨在臨安犒師,張鏑見過一面,故此認識。雖不知他緣何在此,但張鏑敬重陸秀夫的操守,知道哪怕全天下都背叛宋廷,他也不會輕易投降。於是無奈言道:“此間曲折,一言難盡,少卿但隨我上船一看,不言自明!”

要說陸秀夫的經歷也是不易,臨安投降以後,他不願降元,就帶著一家老小避走出京,在路上聽說益王、廣王已逃往南方,滿心希望的一路尋訪,但一直未得蹤跡,暗自猜測著兩王會往東南而走,便打算到溫州方向去,途徑處州乘船時遇見了張鏑一行。當時張鏑氣勢煊赫,號稱是元廷招降特使,還有那貳臣、處州知州樑椅相送,不論怎麼看都是個爲虎作倀的叛臣形象。

後來繼續東下,仍是往溫州去,一路上也隨時監視著這夥“叛臣”的動向,就這麼一起到了青田地界,結果不留神就被人看破了。

聽了張鏑一番解釋,陸秀夫半信半疑,心裡覺得大不了豁出去一死,反正不管他玩什麼花樣也要堅持志節,且去一看又能如何!

跟著張鏑上了居中一條大船,先在外艙見到領右衛將軍、駙馬都統楊鎮,陸秀夫便已是一驚。接著進去又看到了楊亮節和俞如圭兩位駙馬,更是詫異。掀簾進了中艙,竟見到了楊淑妃、俞修容以及益王、廣王。陸秀夫作爲宗正少卿,權起居舍人,是爲皇家最爲親近的文臣之一,宜曾擔任皇子老師的角色,對於現在見到的這些人當然是熟悉不過,正是這些日子苦苦追尋的人吶。

陸秀夫驀然呆愣在了原地。

突如其來的驚喜,以及心酸。

陸秀夫失聲痛哭:“殿下!微臣來遲啊!”

蓄積了多少天的憤懣、苦楚、絕望、無奈,一時間傾瀉而出。

楊、俞兩宮也難自持,驚喜之下,抱著各自兒子,梨花帶雨痛哭了一場。二人雖貴爲帝妃,但說到底也只是不到三十歲的小寡婦,經歷如此波折,彷徨無助憑誰訴啊!

逃亡以來,幾百人的扈從死的死、逃的逃、散的散,只剩下百餘人,王府舊人更只有二三十個。這些人中,駙馬、國舅雖然親近,但能力不足。張鏑等人忠勇能幹,但屬於新人,終歸隔著那麼一層。而陸秀夫在先帝時就是信重的臣子,熟悉而且可靠,這纔是讓人放心的主事之人。有了寄託,便能敞開心扉,終於能無所顧忌的哭上一場。這不是辛酸的淚水,更像是寬慰的眼淚。

主臣幾人互相勸了一陣,止淚爲喜,復行了禮,陸秀夫便識趣的退了出來。

拭乾淚痕,出得艙外,正又遇見了張鏑。

陸秀夫深揖到底,良久才起,其中意味,盡在不言中。無盡的感念之情都在這一揖之中了。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轉變。從青田再往溫州出發,只剩下一百多裡水路,一天時間也就綽綽有餘。於此地彙總各路消息,已能確證,溫州一帶仍舊未曾失陷,前路終於是安全的了,衆人用過飯,就地歇宿,警戒一夜,次晨天一亮就往溫州進發……

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章 死而復生 緣是蝴蝶夢莊周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
第二百三十一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二)第五十七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上)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章 死而復生 緣是蝴蝶夢莊周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 董文炳六路南伐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九十六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五)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三)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八)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三百零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二)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二百五十章 帝國的凝視(三)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二百四十一章 陛下不要哭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安溪县| 贺州市| 平遥县| 孙吴县| 浑源县| 楚雄市| 个旧市| 丹棱县| 抚州市| 轮台县| 和田县| 松溪县| 洛浦县| 富裕县| 泸定县| 神池县| 梅州市| 雷州市| 苏尼特左旗| 黑河市| 枞阳县| 门源| 太仓市| 南阳市| 随州市| 从江县| 宣城市| 武义县| 临海市| 余干县| 阳西县| 上高县| 武鸣县| 双牌县| 郁南县| 郯城县| 沙洋县| 濉溪县| 永修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