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

“張大官人!”

張鏑進了茶棚,原先在裡頭喚他的果然有目的在,像是專門等候他的。

“可是昌國來的張官人?”

“正是在下!”

“張官人,我這有一封信與你。”坐定後,確認身份,那人便取出摺疊好的一張紙頭遞給張鏑。

打開一看,是袁鏞的手筆:“張、胡諸君,並徒兒帥初:驚聞北虜前鋒十八騎突至,見駐於城西資教寺,吾與趙相公等共議,將以大義說之,事若不濟,謹以小兒澤民相托。”

“鄙人孟廣則,本是天與文友,今晨偶遇天與匆忙出城,未及細問,留下這寥寥數語,只說是受趙相公之託,要往城西資教寺曉諭元兵。急切間留書與此,請我轉交於昌國的胡官人、張官人或者其徒兒戴增伯,方纔聽諸位與城上應答,猜測應是昌國來的張官人,故此相問。”那遞書人自我介紹爲孟廣則,在旁解釋道。

張鏑大驚失色:“豈有讓一文人孤身退敵的道理,這與送死何異!不是我妄自揣測,此必是趙、謝等人想出的奸計,因袁先生太耿直,看他在城中礙眼,誆騙他出城纔好做那見不得光的事!”

所料不錯,這一天趙孟傳忽然不知從哪裡得來消息,說是有十八騎元軍先鋒已進次城西資教寺,去軍營喊來袁鏞,以城中兵馬未集、準備不足、勢難抵擋什麼的,長吁短嘆,本意是想暗示袁鏞能不能獻城投降,但袁鏞言辭堅決,投降之議顯然不可能。

接著趙孟傳便又改變策略,稱希望有人去勸諭元軍,拖延時間,好讓城中做好守衛準備。還以“酈食其一人取全齊,郭子儀單騎退敵兵”相激,意思是慶元危在旦夕,像袁鏞這樣的名士就該站出來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話是荒唐,毫無道理,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但袁鏞卻偏偏吃這一套,他這樣思想純粹的文人士子有一個特點,說好聽了是讀書人的理想主義,說難聽了就是天真迂闊,總以古之仁人志士自詡。聽了趙孟傳的話語,起身便慨然自諾,當場表示,古人能做的,今人也可以,自己願意用大義諭退敵人。

事情緊急,趙孟傳催促他迅速前去,匆匆出城的時候正好遇見故人孟廣則,纔想起這事兒風險很大,說不定回不來了,便臨時找筆寫下幾行字,算作遺書,交代送給好友胡隸、張鏑及門生戴增伯,將自己唯一的牽掛,小兒子袁澤民託付出去。

聽了孟廣則將來龍去脈介紹一遍,張鏑基本可以確定,這就是趙孟傳等人玩的花樣,前些時有張世傑的水師在北邊擋著,安然無恙倒還好,而今元軍沒了阻礙,已經渡過錢塘行至慈溪,前鋒逼近慶元。趙、謝等軟骨頭哪裡有抵抗之心,必欲投降,但袁鏞兩千兵馬在城中,勢必成爲阻礙,千方百計,多次試探,終於將他哄出去送死。

“袁先生幾時走的?”

“約巳時許,已出城兩個時辰了!他走後,城門便閉了!”孟廣則受人之託,甚是重諾,本想進城去找袁鏞的學生戴增伯,誰知城門卻關了,就在城外一直等了兩個時辰,算是運氣,遇見了張鏑前來叫城。

竟已經走了這許多時間,張鏑頓覺不妙,失驚躍起:“哎,先生危矣!此時恐怕已與虜兵相遇了!”

事情危急了,來不及做別的打算,張鏑只能兩手準備,先派一人報胡隸調兵前來,自己帶著親兵前去資教寺救人,除去自己,手下人加上陳復也才二十人,沒有馬也沒有長兵器,隨身只有輕弩和短刀,而對方是元軍中最精銳的十八騎前鋒。區區二十一人的輕兵前往,劣勢明顯,但事急從權,顧不得掂量,不得不冒險前去。

……

資教寺位於鄞縣城西三十里,五嶺之東,石塘山南麓,坐北朝南,三面環山,正前一疇數百畝良田。

張鏑等人一路疾行,走了二十幾裡,在姚江南岸找到一處破草房內觀察地勢,商定計策。衆人都認爲資教寺前是數百畝良田,視野開闊,若走正面,定被虜騎發現,虜善騎射,正面對敵討不得好。張鏑思索片刻,決定沿姚江南岸西行,繞到寺西側石塘山與五嶺之間,先在山間隱蔽起來。

石塘山與五嶺說是山嶺,其實不過是一片幾十尺高的土丘,有一條官道從中穿過。其地往南往北往東幾十裡皆是平野,但往西則靠近四明山區。因此守在此處有個好處,即便救人不成,被虜騎追逐,西走入山便有機會逃生。

張鏑帶衆人在官道兩側山林間躲藏下來,便欲親自往資教寺探查,親兵們本欲同去,但被張鏑揮手製止,離敵太近,去的人多了反而容易被咬住,就令衆人埋伏待命,聽陳復指揮。

此時已是酉時,天色漸晚,十餘名元兵在寺內或坐或立,大殿前的院子裡也站了四五人,正在照顧拴在院牆邊一大羣馬匹喝水吃料。廟門口也有兩名元兵肅立放哨,還有一人牽著馬,離寺門稍遠,來回巡視,應是個遊動哨。

張鏑沿著山邊悄悄摸到了西側寺牆邊上,趴下身子,躲避遊哨的視野,趁其不注意又往前挪步,就快能窺見寺內情形,卻不料一羣鳥雀忽然驚起,那遊哨立即循聲過來,瞧見了張鏑的身影,立刻往馬鞍袋上去取弓箭,但張鏑更快一步,張弓搭箭射出,直中那遊哨後頸。寺門口兩名元軍哨兵發現動靜,齊奔出來,見狀忙搭箭來射,都被張鏑躲過,張鏑回射一箭,但角度不好,也未中。二元兵直奔回寺,打個呼哨,喚同伴來助戰。張鏑趁機從山沿一躍而下,奔上三五步便跳上那死遊哨遺下的戰馬,一抽馬鞭就往西跑。

院內的元兵反應也很快,有六七騎衝出寺門追來,當先的是原本在寺門口的兩名哨兵,幾十步外又有五騎呼嘯著跟上。

寺門離陳復等人埋伏的山口不過一里多路,瞬息便到,陳復見張鏑騎馬奔來,後面又有追兵,立刻就有了計議,用手勢令士兵們做好準備。

張鏑衝過山口,轉彎向北,身後二騎隔了百步緊追不放,也轉過彎來。後面五騎轉眼也到,剛過山口,陳復急令亂箭齊發,立時有三騎落馬,另二騎也中了箭,不過未傷要害。果然是精銳,反應快速,伏低身子,調轉馬頭就要回逃。陳復豈能放他們走,指揮第二波箭雨又是射下,這回目標集中,二騎連人帶馬都被射死。

另一頭,張鏑奔出不遠便駐馬掉頭,緊追在前的兩名元兵也已聽見身後有異,情知中了埋伏,急切之間便策馬往東躍下,但官道東西兩側都是水田,馬蹄陷入行走不得,二人趕忙跳下馬,竄上田埂徒步狂奔,張鏑正催馬過來,見狀便在馬上彎弓一箭,跑的慢的一名元兵應弦而倒。但另一名元兵甚是敏捷,三步並作兩步逃進了石塘山,一頭扎進茂密的樹叢裡。張鏑追之不及,只好回頭,將田裡兩匹馬也牽上官道,順路走回去與陳復等人會和。

張鏑皺眉嘆道:“可惜走脫了一人,定會翻山往資教寺去報信,十八虜騎雖僥倖被伏殺七人,仍有十一騎,如果拒險堅守,讓我們強攻,傷亡必重,還要怕他們殺死袁先生泄憤!”

“須設法迫使他們放人,還得防止他們魚死網破!”陳復也頷首補充道。

張鏑思索片刻,有了計較,便道:“虜知我西邊有備,必往東走,我觀東邊有河擋路,只有一座石橋可通行,衆弟兄若攜弓弩把住橋頭,虜騎便遁逃不得!”

說著又向衆人道:“我在寺門口搶得一馬,七騎追來又射死二馬,傷一馬,餘四馬,我等便有五匹馬可用。來四名騎射好些的弟兄,只需隨我到寺西側遊走,不與他打鬥,虛張聲勢,他原就知道西邊有伏兵,定然不敢向西。如此則東西官道一封,南面水田阡陌,騎兵難走,北面是山,亦退不得,便可以逼迫其放人!”

計定就果斷行動,由陳復帶領大部分士兵從田間繞過石塘山去搶橋頭,張鏑等五人騎馬沿原路向寺西側走。

石塘山雖然低矮,但草木茂密,荊棘叢生,令之前逃回的元兵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纔翻越至山前,進資教寺報訊。此時陳復已帶人小跑著繞過小山丘,守住了寺東小石橋。張鏑也率騎兵從官道到了寺西,離寺門百步齊聲呼喊:“爾等已被包圍,快放了袁先生,可饒得狗命!”

寺中十一騎蜂擁出來,張鏑等人看去,見最後有一人被綁縛馬上,被人押著,正是袁鏞,暗暗慶幸他尚未死。

衆元兵出了寺門遠遠與張鏑等人對峙,張鏑心中也有些沒底,因爲西側方向除了自己這五騎以外別無人馬,若是元騎強衝過來肯定阻擋不住,只能寄望於敵人忌憚伏兵,不敢往西。於是五人更大聲嚷叫:“快放人,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元兵果被虛張聲勢迷惑,戒備著往東而去,張鏑等人也遠遠吊著跟上。

接近石橋邊,見陳復等人嚴陣以待,元兵又只得止步,進退不得,十一騎圍城一個圈,雙方又僵持起來。

過了一刻鐘,有一元兵出列喊話,表示願意放人,但需橋對岸的弓弩手退後百步。張鏑不肯,只許退五十步,元兵們只能同意,將袁鏞解開繩索放下馬來,張鏑也示意陳復後退。劍拔弩張的氣氛中,十一騎元軍拉開長長的隊列過石橋走上官道,先是小步跑,看看脫離了危險區才快速奔馳起來。

見敵騎跑遠,張鏑長噓一口氣,上前去見袁鏞,只見袁鏞滿臉燎泡、鬚髮皆焦,驚問緣故,便聽袁鏞說起這日經過。

就跟張鏑猜測的一樣,原來就是在這一日上午,趙孟傳以商議軍情爲由請袁鏞到府衙議事。談論起前方軍情,趙孟傳先是說定海張世傑的大軍已經南撤,慶元孤城難守。有意無意試探袁鏞的態度,只是沒有明說想要投降而已。袁鏞的態度當然是明確的,盡忠守節,絕無二志。

見無法輕易撼動袁鏞的心志,趙孟傳改變套路,表示堅決抗敵,只不過兵馬未集,準備工作很不充分,只怕敵人突至來不及措置。又道上萬元軍已過錢塘,主力前出慈溪車廄,先鋒遊騎十八人逼近到鄞縣資教寺。把情況說的萬分危急,就提出需要一人學那古時的仁人義士,曉諭敵人,以爲緩兵之計。

一時間卻找不到忠勇敢任之人,長吁短嘆,袁鏞聽後慨然自許,西行來見元騎。可惜事情明擺著,與虎謀皮沒有可能,不僅說不動元騎,元騎反而欲逼迫他投降。袁鏞早做好死節準備,憤然責罵,元騎惱怒,想著法子折磨他。用火燒著他的鬍鬚,鬚髮皆焦,袁鏞愈發怒罵,元騎本要再用刑,正好張鏑引軍來,這才得救。

人雖救下,但慶元已危,袁鏞前腳纔出城,後腳城門就關了,這絕不可能是巧合,顯然是早有準備。甚至在誆騙袁鏞之前就已經與元軍勾搭上了,否則他又如何這麼清楚元軍動向?

袁鏞一開始慨然自許,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也沒有細想其中的貓膩。現在這麼一分析,什麼都清楚了,先是大驚失色,隨之又勃然大怒,他怒趙、謝二人無恥賣友,怒自己天真可欺,更怒在國家危亡之際還有這麼多蠅營狗茍之事。

爲今之計,必欲儘快返回慶元,只恐城中也已經發生大變,戴增伯等帶兵將領還不知趙孟傳等人的奸謀,只恐趙、謝等賊再採取進一步行動,那麼城中兩千多士兵的處境也堪憂了。

張鏑之前已經派人急往昌國讓胡隸派兵來援,但兩地隔著幾十裡海路,也沒那麼快到,當務之急是速回慶元,挫敗趙孟傳的陰謀,挽回局勢,趕在大批元軍到來之前穩定住全城。

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
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直沽巡檢司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四)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七章 宏論家國 四明書院訪羣士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四百零五章 戰略大反攻(七)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九十四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二百八十九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四十七章 驅虎吞狼 葉承密鬥蒲家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崖山之戰(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潼南县| 会宁县| 塘沽区| 邵阳市| 贵州省| 津市市| 浑源县| 沂南县| 澳门| 贵溪市| 贵南县| 临泽县| 泊头市| 凤山市| 灵宝市| 汉寿县| 兴山县| 烟台市| 库车县| 海晏县| 南康市| 乐山市| 仁怀市| 文安县| 巴东县| 屯门区| 汪清县| 台前县| 荔浦县| 安吉县| 惠来县| 佛坪县| 元阳县| 玉林市| 红原县| 扶沟县| 大邑县| 光山县| 休宁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