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

自海上一戰,之後的幾天風平浪靜,沒再遇到什麼麻煩。

船隊沿著海岸線一路向東南方向走,準備直接到瓊州。原在泉州和廣州沒做什麼生意,只在泉州賣出過一些流求獲得的土貨。蓋因慶元與泉、廣二地商貨品類較爲類似,慶元進的貨賣到泉州、廣州獲利不大。而瓊州地處偏遠,黎人所居,物產多與中原不同。泉州等地有不少客商以此爲目的地,往來販運、互通有無。

瓊州地產沉香,多檳榔、椰子,還有小馬、翠羽、黃蠟之類,黎人善紡織,所產“吉貝布”也很有名。這當中又以檳榔與“吉貝布”爲大宗,據稱廣州市舶司每年對瓊州所進的檳榔收稅可達數萬緡,可見貿易量甚大。

在海上多日後,船上有人忽然發起病來,先從俘虜中開始,繼而傳染給了士兵和海員們,很快竟有十幾人發病,癥狀多是嘔吐腹瀉、絞痛乏力,然後四肢發冷,嚴重的甚至神志不清時而昏厥。

張鏑粗通一點醫理,讀書人不爲良相則爲良醫,因而也翻過些醫藥類的書。但畢竟所知的只是皮毛,船上又缺少藥材,想要救治卻無從下手。不過緊急採取了措施防範疾病蔓延:一是將病員集中到幾個艙室進行隔離,儘量減少病員與外人接觸,防止傳染;二是令各船都做好清潔,注重個人衛生,艙室通風;三是水都燒開,禁止飲用生水,爲病號改善飲食、多提供開水,助其恢復。

好在瓊州很快就到了,疾病傳染情況並沒有繼續惡化,先派人往城中去請郎中,葉繼等人則在港口聯絡貿易。

城中醫館的老郎中很快就到,對十幾個病人望聞問切,一一診過,對一旁的張鏑說道:“此病因溫涼不調、飲食不潔而起,寒溼穢濁,邪亂於腸胃之間,以致心腹絞痛、嘔吐下利,甚而血脈瘀滯、手足厥逆,重者數日即死......”

“煩請老先生妙手施救,在下絕不吝惜診金!”

老郎中沉穩說道:“我有急救還生湯一方,藥性雖涼,然善發汗,且善解毒,能使內毒解表而出,用之定有效驗!”

說著取過紙筆,寫下方子,又與病人們交代些飲食宜忌,各病人病情有輕重,藥量略有差別,都囑託明白,而後取過診金便走。

但他馬上被人叫住,因爲還有一人未診治,這人病的最重,已經臥牀不起,神志昏迷,當時老郎中只是搭了一下脈,看過兩眼,搖頭便不管了,只顧給其它十幾人看病,衆人還道是他忙的忘了,於是叫住相問。

那老郎中卻搖頭嘆息:“不是不肯相救,病的太重,老夫無能爲力,須得神仙才能救!”

“神仙才能救?豈不是說都沒得救了!”“請老先生再想想辦法!”衆人七嘴八舌的懇求。

老郎中沉吟半晌,道:“如此,只好去求神仙了!”

“神仙在天上,且虛無縹緲,如何求得?”衆人嘆息,都以爲這是在推脫了。

“非也,老夫所言並非天上神仙,乃是山中神仙!此去向南百餘里,有山名爲黎母山,山中有一杜神仙,有妙手回春、起死回骸之神術!不過神仙甚少爲人診病,能否見到要看你們造化了!”說罷又寫下一方,道:“此去路遠,我有清熱解毒藥一劑,雖不能救其性命,或可延幾日病情,先爲其服下,從速去求治罷!”

說到這杜神仙,卻有來歷,原來孝宗時,有東宮醫官名爲杜楫,醫術高明,甚得皇家重用。乾道三年(1167),莊文太子病重,杜楫因進湯藥醫治無效,官家震怒,乃被除名,流放瓊州編管。後便以瓊島爲家,仍潛心於醫藥,開設醫館治病救人,又將畢生醫技傳於子孫。其孫杜瑾自幼天賦異稟,師從於父祖,精研醫術,不及弱冠即揚名於瓊島,遠近之人有疑難雜癥的絡繹於門,杜瑾延針施藥,往往藥到病除,數年間便得了“神醫”的名聲。

但杜瑾生性散淡,既不願邀名求利,更厭倦了諸事紛雜,待祖父、雙親先後亡故後,便關了城中醫館,學那“藥王”孫思邈隱居山林去了。初時還多有不少人仍慕名往山中求醫,卻往往不見其蹤,漸漸追尋的人也就少了。不過其名聲卻越來越大,或許因他常修黃老之術,頗有仙風道骨,傳言之中,杜神醫之名也漸漸被稱爲了杜神仙。

張鏑聽那老郎中說後,就打定主意要親往黎母山中走一遭,讓人找來牛車一輛,載上病人,自己帶上些從人一路打聽著就往南走,一開始路上行人還比較多,找了幾個打聽時,不論番漢基本上都說知道有這麼一個杜神仙,但他們的形容往往荒誕不經。有說那杜神仙會騰雲駕霧日行千里的,有說他會三十六變、點化萬物的。

有一個往山中收貨的小販就繪聲繪色的說了個故事,說到他們村中曾有個人老母病了,出門求醫時就在門口看到長了一棵大靈芝,拿回去給老母吃下,當天病就好了。後來聽說是有個白鬍子老人路過他家時拿個拂塵往地上點了一點,那地方就長了靈芝。原來是杜神仙感他孝心,變出靈芝來給他娘治病的。

一路上張鏑聽了不少這樣的傳奇故事,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心誠則靈,心誠的話那杜神仙自會來相助,如果心不誠,縱使有萬貫家財也得不到神仙救治。

不過也並不是一點有用的信息都沒有,不少人就提到黎母山深處有杜神仙搭設的一處草廬,曾有山中生黎遇險,在那裡被杜神仙所救,據說是杜神仙飛昇前修道的場所。

張鏑等人根據指引按照大致的方向深入山中,披荊斬棘、風餐露宿,越走越荒涼,對於找到神仙其實不太抱希望了。

但即便求醫不成,張鏑也有心趁此機會深入瓊島探查一番,沿途路徑和遇見的黎人村寨都一一用紙筆記下,山川河流和地理形勢也細緻的觀察描摹,這已經成爲了張鏑的習慣,每到一地都要將該地風土民情詳盡記錄。

這日天近黃昏,張鏑等人就近找了一處平地準備紮營休息,忽見一個老人頭戴斗笠、短衣赤足,腰上懸著水葫蘆,手上牽著一頭老黃牛,沿著窄窄山路緩緩而來。

衆人只顧著生火紮營,無暇去過問他,只見他走近載著病人的牛車,伸出手來就在那病人頭頂上摩挲了幾圈,口中還喃喃說著:“死不了!死不了!”

說來也怪,那昏迷許久的病人忽然開了口,虛弱的喊著要水喝,老人解下腰上水壺便給他餵過去,那久病之人竟如渴了八輩子似的,咕咚咕咚直飲了大半葫蘆。

老人喂完水,也不招呼,自己牽了牛就走了,衆人雖感奇怪,但也無人冒昧去問。

再看那病人,這時彷彿更清醒了一些,張鏑走近前,他就握住了張鏑的手,吃力的說:“爲我一條賤命……害公子與數十人……千辛萬苦,冒險進山,心中……實在不安!”

張鏑安慰道:“你且安心靜養,找到杜神醫就能康復。大可不必心中不安,非只是你,在我手下之做事之人我都一視同仁,但有困厄,我張鏑必然負責到底,不拋棄、不放棄!”

這病人感動垂淚,他本是張鏑從泉州招募的船員,名爲劉十九。害了病以後他原本以爲就要死了,想要歸葬老家似乎都成了奢望,因爲這個時候沒有哪個船東會來關心個把船員的死活,很多人客死他鄉連具棺木都沒有,用草蓆一裹就埋了,在船上的甚至就扔到海里了事。他想不到張鏑不僅請郎中來悉心治療,更爲了他一個非親非故纔跟了個把月的船員不計艱險到山中求醫,他雖是個粗人,也知道知恩圖報的道理,暗中決定如果這次大難不死,願意用性命去報答東家的恩情。

不僅是劉十九,張鏑的隊伍中有不少人都有同樣的心情,他們知道自己跟對了人,知道跟著這樣仁義的主家做任何事都值得,都可以放心......

又過一日,清晨起來繼續往山中進發,山路越發難走,只有黎人山民打獵時走的小道,只得棄了牛車,輪流將時睡時醒的劉十九揹著上山,艱難走了大半日,山路又好走了些,似乎有人做過整修,漸漸聽到了溪水潺潺的聲音,轉過一個彎,似乎到了一處山坳,果見一條小溪蜿蜒清澈,溪上有一小橋,橋上竟還有一人。這人年紀尚青,三十餘歲模樣,身著儒衫,白麪微須,表情恬淡出塵。見了張鏑過來先施一禮道:“貴客遠來,家師令我在此等候多時了!”

“尊師是?”

“貴客昨日已然見過家師了!”

張鏑腦中靈光一閃,“莫不是?”

那人微笑,也不解釋,只是做出邀請的手勢:“請隨我來?!?

張鏑等人跟著那人往前走入一清幽小院,院中翠竹森森,一條青石小徑穿林而過,後院數間竹舍,茅草覆頂,正中一間放著個陶製香爐,香菸嫋嫋。

這時房中走出一人,手執拂塵、身著鶴氅,衣袂飄飄如有仙風,看他樣貌則鶴髮童顏,氣質清溫,真不像凡間中人。

張鏑細看之下,卻發現這老者與昨日牽牛路過之人頗爲相似,雖衣著殊異,神態卻同樣逍遙,必是杜神仙無異,於是深深施禮:“昨日幸蒙聖手施治,鏑等肉眼不識仙翁,還請贖罪!”

杜神仙捋須微笑:“無用老朽,怎敢妄稱神仙;山間村愚,癡聾不知世事。”聲音清絕,如聞絃樂。擡手便引張鏑入內,其餘人衆在這氣氛中都肅立院中不動。

張鏑進了房內精舍,舍內有竹製小幾及兩側坐墊,杜神仙自先坐下,又微笑擡手示意,張鏑謝過後也跪坐於墊上。原先那青年進來上茶,不似尋常茶葉也不似花,卻清冽無比,齒頰生香。

張鏑率先開口:“仙翁神技,令鏑感佩,家下劉十九能脫此厄,實賴仙翁!”

“呵呵呵……微末之技,救得三二人,不比君能救蒼生!”杜神仙目光深邃,彷彿能看透人心,就如同張鏑心思是明白無誤的寫在臉上的一般。“救蒼生”之語不正是把張鏑從未示人的志向點明瞭嗎。

張鏑聞言驚起,避席再拜:“鏑雖不才,願試之以微末之軀,力挽神州之陸沉!若得驅除腥羶、恢復華夏,雖百刃加身而不敢避!仙翁既知我心,必有以教我!?”

杜神仙正容言道:“老朽少好相人,觀君之相,他日功業遠邁郭、李,趙氏中興,只在君手!”

шшш? ttkan? C〇

張鏑愕然,稍一愣神,擡首又問:“然則虜強而我弱,今朝廷如惡癥將斃之人,氣息已微,鏑雖欲有爲,力有未逮,奈何?”

“惡癥自有良藥醫……”杜神仙意味深長的看了看張鏑,又說道:“禦敵之術在於水……克敵之術在於火……”

“禦敵在水?克敵在火?”張鏑喃喃重複,欲待再問,卻見杜神仙只是微笑不言語。

張鏑沉思無言,半晌。忽有二人進來,一看卻是杜神仙的徒弟攙著劉十九,劉十九先向杜神仙叩拜,又轉向張鏑,謝二人救命之恩。張鏑忙攙起他:“大病未愈,何必如此!”

原來劉十九喝過杜神仙半葫蘆藥水,過了一夜之後已然甦醒,杜神仙徒弟又給他施了針,精神迴轉,便執意要來拜謝。

杜神仙之徒名喚蘭生,曾患重病差點死去,是杜神仙外出雲遊時無意救下。病癒後一人歷盡萬難來到草廬求見,杜神仙卻隱於他處躲避出去,後來蘭生在草廬前跪了三日三夜,眼看又要跪壞了,杜神仙感他至誠,收下爲徒,但約定了十年爲期,時間到了就下山。今十年之期早過,蘭生仍執意未走。

待張鏑等人上山求醫,杜神仙化身老農路過,回來就對蘭生說:“合該命中如此,明日有貴人前來,你便隨他下山,或可有裨益於蒼生,也不枉你學醫十載!爲師亦將往他處去了,不必尋我,他日有緣自會相見!”蘭生拜泣答應。

待張鏑起身攙扶劉十九,回頭時已不見了杜神仙蹤影,只得出了精舍,與衆人相見,準備下山。蘭生說了杜神仙要他跟隨下山之事,張鏑大喜過望,帶著衆人往精舍方向對空拜了三拜,仍循原路回去了。

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
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九十五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一)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一百三十三章 婺州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九十五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二百零七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三)第八十一章 三分四軍 譴偏師北上山東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五)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伐虜 伐虜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十九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二)第三百十七章 韃子都是紙老虎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倭島攻略(五)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柳河县| 隆林| 大兴区| 青海省| 澜沧| 望都县| 江山市| 简阳市| 安西县| 哈巴河县| 三门县| 武隆县| 鄂尔多斯市| 攀枝花市| 河源市| 称多县| 丹凤县| 龙井市| 海原县| 乐业县| 沿河| 饶阳县| 淳化县| 衡水市| 文登市| 依安县| 洪江市| 措美县| 高台县| 蓬溪县| 普安县| 湖南省| 平南县| 集贤县| 论坛| 城固县| 林州市| 长泰县| 博湖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