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

大國之間的戰爭一打就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期間必然是打打停停,再強大的政權也不可能連續多年維持高強度的戰事。

過去的三百多年間,大宋周邊強敵環伺,應付了這邊又敗壞了那邊,只能選擇四處求和。澶淵之盟、慶曆和議、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嘉熙和議……

與遼金夏等各個強鄰的戰爭中,不管是勝是敗,基本上都是以議和而告終,議和也就成了貫穿始終的基本國策。

宋朝與蒙古人也不是沒有合作過,第一次是端平年間的“聯蒙滅金”,後以端平入洛被蒙古人藉機撕毀盟約而告終。第二次是嘉熙年間,蒙古派使者至宋,商議宋歲輸銀、絹各二十萬之事。第三次是理宗開慶元年,賈似道向蒙古求和,請稱臣、輸歲幣、割江爲界,蒙元雖未正式應允,但因鄂州之戰受挫,加上蒙古內部諸王爭權匆匆北返。第四次是恭帝德祐元年,賈似道遣使向元軍乞和,請輸歲幣、稱臣,但那時元廷已有絕對優勢,又因宋軍邊將殺死元軍使節,和議未成,第二年臨安的宋廷就投降了。

細數宋廷與外邦的外交歷史,主戰未必是好的,主和也未必見得就壞,壞就壞在該當戰的時候不敢戰,該當和的時候又頭腦發昏不肯和。

在過去,宋廷的議和離不開賠款、割地的套路,有時還要稱臣。簽署的都是不平等條約,讓人實在是憋屈透了。但現在張鏑主導下朝廷可從來不會讓自己吃虧,甚至必須是要穩賺一筆的。

元廷的使團在中興府停留了兩月之久,去往大都彙報議和進展的快馬相望於道,條約的內容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又重來,直到祥興元年的年底,兩國的要求終於取得了大體上的一致。

中興公報對此次和議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相較於宋廷以往與他國的歷次和議,這一次不用割地、不用賠款、不用稱臣,簡直是體面極了。甚至反過來,蒙元還要給南朝“歲賜”,元軍還要撤出廣西。

當然,爲了顧及北元的臉面,在公開發布的合約上,各個條款都看起來比較的平等。譬如“歲賜”被包裝過後更像是一種商業交易,南朝每年供輸白糖五千斤、酒一萬升、絲綢一萬匹、茶一萬斤,外加若干江南風物特產不等,作爲“歲賜”的回報,當然這樣的交易顯然是南朝更佔優勢。

再如廣西的撤兵,實則是元廷變相的被割地,但在合約上也儘量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改以爲劃定疆界、各守本境之類偏中性的描述。

歸納起來,本次和議主要內容是止戰、通商、換俘。

張鏑需要這樣的一次緩衝,元廷也需要這樣的一個喘息機會,雙方在某種默契中達成了和解。

就如兩個勢均力敵的鬥士,誰也不能輕易打死誰,繼續打下去會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如果有一方提議停一下再打,那麼另一方很可能會答應,要打也要回頭思量一下戰術再打。但若一方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只差一拳就能幹死對方,弱勢的一方再說停手就不可能有什麼效果了。

眼下的態勢,南朝雖小,骨頭卻硬,尤其是火器和舟師,在沿海一帶能吊打北朝。蒙元想必有自知之明,一時半會兒不可能消滅南宋,北方的那一堆爛攤子也還牽制著手腳,只能選擇暫時停手,等恢復了元氣再找機會。南朝的張鏑則剛剛吃下了那麼大的地盤,正急需一個消化穩固的過程,步子還不能一下邁的太大,所以在不吃虧的情況下選擇休兵是理智的選擇。

但是國與國之間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信義,所謂的和議不過是均勢下的一種權宜之策。這是一種平衡,什麼時候平衡打破了,什麼時候戰火就會重燃。如果這種平衡持續下去,說不定也會有長時間的和平,就如當年宋遼之間誰也滅不了誰,纔有了百年和好的澶淵之盟。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和議的消息傳出,很多人就下意識的跳起來反對。其中有中興軍那些戰意高昂的武將們,也有元廷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蠻子,還有一些沽名釣譽的腐儒。不過北元的皇帝忽必烈和南宋的實際掌權者張鏑在國內都有足夠的權威,和議的事最終也就定了下來。

祥興二年年初,中興府遣使至大都回禮,雙方交換國書,互相送還俘虜。

……

幽暗的牢房裡,吱呀一聲打開了門。

“文相公,您老有福,好回家了!”

“回家?”

這一天終於來了,文天祥平靜的撣了撣衣服上的灰塵,從容的起身往外走。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回家這個詞有時別有涵義,有福了這個詞或許也是相反的意思。

文天祥顯然是往壞的方向去想了,自從潮陽被俘,他被一路押送到了大都。一開始驛舍殷勤款待,北元的皇帝千方百計的想讓他這個故宋宰相、南方士子的標桿投靠自己,但一次次的都被他拒絕了,他也嘗試過絕食,一連八天不吃飯卻沒有死,只有作罷。他甚至故意觸怒勸降的官員,想讓元廷早些殺死自己,但這次蒙古人卻前所未有的耐心,一直沒有殺他。只不過將他從驛舍從請出來,關入了大都城內的兵馬司。

算起來文天祥在兵馬司的大牢裡已經關了八個多月了,在裡面不見天日,剛出牢房,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

獄卒打開了他的枷鎖。

“也罷,反正又逃不到哪裡去。”

獄卒又把他交給兩名兵丁。

“這兩位大概就是送我上路的吧!”

兩名兵丁帶他出了城。

“爲何還要去城外行刑?”

城外停了一輛馬車,車上是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他的兩個女兒柳娘、環娘。

“夫人!柳娘,環娘!這是?回家?”

這確定不是夢嗎?

到了路上才得知,原來宋元兩國已經達成和議,合約中的重要一條就是雙方各自釋放關押的戰俘。小兵小卒無從統計,至少像文天祥和李恆這樣的重要人物是必須算在內的。

大元皇帝本來還想召見文天祥的,但最終還是算了,就那麼低調的放走吧。

兩名兵丁是北元的官府特地派遣護送文天祥一家南下的,馬車走了兩個多月,到達揚州境界,再往南,過了江就是大宋的疆土了!

在揚州驛館,文天祥一行竟還遇見了一個“老朋友”,那是隆興戰敗被俘的李恆,同樣的不屈,同樣的求死不成,最終殊途同歸,只不過他們走的是相反的路。

“文相公,能喝一杯嗎?”

“來!南方酒好,南人豈不能飲乎?”

“喝!”

……

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三百零十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六十六章 招降使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
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十五章 瓊島求醫 杜神仙慧眼識珠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三百九十三章 攻守之勢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二百三十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一)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第一百二十章 定呂宋事 戡亂安邊可無患第三百零十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四百十四章 白溝河 決戰(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四十六章 定都中興府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二百四十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二)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五十四章 前鋒出海 敵人有馬我有船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六十六章 招降使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二十六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一)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十一章 奪船風波 寨主鄭狗之煩惱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百六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雷波县| 弥勒县| 江西省| 建德市| 大安市| 上栗县| 普兰县| 博客| 阿鲁科尔沁旗| 太仓市| 屯留县| 崇明县| 介休市| 濉溪县| 慈利县| 宣恩县| 湖口县| 定结县| 五大连池市| 清新县| 高密市| 浏阳市| 若羌县| 调兵山市| 兴海县| 甘洛县| 新营市| 玉龙| 巴中市| 井研县| 内江市| 德安县| 东安县| 龙州县| 双辽市| 大渡口区| 栾川县| 卢湾区| 阳西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