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略大反攻(一)

祥興三年,七月流火,已是夏去秋來的季節。

由於“無道暴元悍然發動了戰爭”,大宋不得已進行了自衛反擊,並且順便把反擊擴大化,“被迫”發動了正當的全面北伐。

張鏑借大宋皇帝的名義發佈了北伐檄文,通過中興公報、郵傳驛遞等各種形式向全天下號召,討伐北元。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君臣無道,有司毒虐,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朕以涼德,纘承大寶,於今三載。賴股肱輔佑,將士效命,大宋有中興之運,中原有重伸之理。當此之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乃命吳王鏑爲天下兵馬都元帥,統兵三十萬,誓師北伐。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按照既定的方略,本次北伐有幾個目標。

第一步,席捲兩淮,穩固根據;第二步,兵出荊湖,雄踞中流;

這兩步實則同時進行,是爲第一階段的目標,奪下兩淮則江淮防線一體,進退裕如,南朝才能真正扭轉被動的守勢。取得荊湖則據有長江中游的地利,防線進一步穩固。

張鏑以胡隸爲徵虜大將軍,建節於建康,調遣十萬大軍從鎮江北渡長江,在兩百門火炮的猛轟之下,江北第一城揚州半日即告破。隨即分兵東取通州、泰州,北進高郵、淮安。蟄伏了整整兩年待機而動的兩淮紅巾義軍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河湖山野之間星羅棋佈的小塊根據地迅速的連成了一片。紅巾軍雖然分散於各地,但有大宋爲後盾,有固定的錢糧來源,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根據地的建設卓有成效。紅巾活躍的區域羣衆基礎很好,聽說王師北伐,衆多百姓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前來支持。淮東數十個州縣旬月間平定,比起當年的紅巾起事還要迅猛的多,同時也穩固的多。

西面,又以葉承爲胡隸之副,稱徵虜副將軍,建節於隆興,水陸大軍十萬,從江州出兵。呂三彪率長江水師沿江而上,直取上流重鎮鄂州。葉承自領陸師攻略淮西,自蘄、黃、汝寧、安慶,逐次告破,兵圍廬州,很快就能與胡隸的大軍相接。

兩淮作爲南北對峙的前沿,屬於元廷重視的區域,名義上有兵十餘萬,但由於元軍兵力告竭,不得不大量以新附軍充數。在宋軍強大的輿論攻勢和心理攻勢下,新附軍很少有堅持抵抗的想法,在東西兩翼近二十萬宋軍的猛攻之下,迅速作鳥獸散,其中有數萬新附軍或者臨陣倒戈,或者暗中投誠,轉身成爲了宋軍的前驅。元廷治下的州縣則十有八九傳檄而定,稍有投降遲了的說不定就有紅巾義軍鼓動下的民衆爭先恐後來殺官反正。

張鏑的政策是“舉兵來投者授以軍職,以城反正者委以民官”,也就是有多少人馬就給你多大職位,有多大地盤就讓你管多大地盤。現階段以迅速達成戰略目標爲第一位,不搞清算,不殺舊官,只要願意投靠,地方上的一切統治照舊。這是爲了讓大軍的主力不必分兵把守,直撲重要目標,一插到底。先把地盤吃下來再說,後面再細嚼慢嚥。

席捲江淮、兵出荊湖,這是張鏑保底的小目標,沒用多久,這個目標幾乎就能穩穩的操控在股掌之間。

江淮在手,纔有進取中原的基礎。

接下來還有兩個步驟。

第三步,奪取山東,突破大都的外圍屏蔽;

第四步,旋師河南,吃下北元最重要的人口和錢糧來源,斷其羽翼;

這兩步將由張鏑親自來達成。

五萬中興水師,五萬侍衛親軍,吳王張鏑親率最精銳的十萬大軍乘舟北上,登陸山東。

山東也是紅巾活躍的地帶,周黑炭、陸十千在此深耕數年,很得民心,老百姓紛紛用小推車推著糧食支援王師。

山東遠離大宋本境,張鏑帶來的軍隊注重機動性,五萬侍衛親軍之中馬軍佔了三萬,步軍兩萬也配備了不少馬匹,陳閔的千艘炮艦則在沿海逡巡隨時支援陸師。

十萬兵馬自動往西,勢如破竹,迅速佔據運河要衝,切斷漕運。

……

哈喇河畔的一座小山包上,是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御駕駐陛之地。

數裡外的乃顏叛軍營地遙遙在望。

皇帝年紀大了,經不起車馬顛簸,故而乘坐在由四頭大象揹負著的巨大象攆之上。這四頭大象由南方的臣屬貢獻而來,訓練有素、行進十分平穩,象身上都有罩甲,背上覆以厚厚的熟牛皮,牛皮上面又蓋著金絲毛毯。

皇帝高據象攆,站在小山之上,居高臨下,給人以強烈的威壓。

繡有日月圖案的中軍旌旗在高處飄揚,周邊的衆軍都能看見。

皇帝的御攆和旌旗的四面圍著最精銳的薛怯軍。左右則排布著數萬武衛軍,各備強弓硬弩,編爲幾十個分隊,兩翼展開極長。

數裡之外,乃顏的營帳人馬喧騰。這是一支由多股蒙古宗王勢力聚集在一起組成的軍隊,看起來極爲散亂,人馬衆多,卻似乎很難稱得上有效的統御。

乃顏登上高處,遠遠的可以看到那巨大的御攆,朝廷討伐大軍的嚴整軍容不免讓他有些惶然。

“馬兄,朝廷大兵來的太快了,數量也極多啊!”

客商馬越逗留于軍中,不知不覺就成爲了乃顏的軍師,大小行動都要諮詢他的意見。

“大汗勿憂,朝廷遠來,全在這首戰,只要我軍打贏第一場,後面就必然能穩下來!在下已將大汗的信送往南朝,只要一個月,大宋的水師就會從遼河北來夾擊敵軍!”

預期中大宋將來的支援給了乃顏很大的信心,他的現實目標只是割據遼東,不再受制於朝廷而已,並不需要消滅多少人馬,只要讓朝廷知難而退就行了,按照馬越的建議,這個目標想必是不難實現的。

稍微意外的是朝廷大軍來的略快了些。

大元朝廷的討伐軍行動極爲迅速,嚴格的軍令下,三十萬人從三路進兵,只用了二十多天就進逼乃顏的領地。

皇帝十分急切,他必須儘快解決東北的戰事,因爲南方還有一個大大隱患隨時會爆發。

在中軍的號令下,鑼鼓和喇叭高亢的響了起來,討伐軍率先發動了攻擊。

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一百二十三章 又逢年節 “賊婆娘”和小女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
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三百章 楊村驛絞肉機(三)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四十六章 黎寶爲丐 蒲本宜誣賊邀功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四百二十章 白溝河 決戰(七)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七十章 隔水對峙 試以舟師克步騎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二百二十四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十七)第一百十二章 黔驢技窮 黃破嘴求和不成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六十三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上)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各個擊破(六)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十九章 以夷制夷 陳三甸糾合衆番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三百零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一)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二百四十六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八)第二百十五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八)第一百二十三章 又逢年節 “賊婆娘”和小女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來(一)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九十三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富顺县| 嘉峪关市| 仁寿县| 吉首市| 深圳市| 福鼎市| 集贤县| 乌鲁木齐县| 三江| 水城县| 泗水县| 榆社县| 潮州市| 大余县| 岚皋县| 凉城县| 恭城| 公安县| 乐昌市| 日土县| 满城县| 土默特左旗| 新密市| 商水县| 无为县| 海伦市| 潮州市| 肇庆市| 鄂州市| 隆林| 安仁县| 北安市| 湾仔区| 辽阳县| 高碑店市| 绥滨县| 马关县| 孟津县| 甘德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