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

張秀山老先生雖已被兒子說通,仍有些勉強,只是同意去那破島上看看老兄弟胡隸,房子田產請族人叔伯兄弟代爲看管,隨時可以回來的。

因張秀山慷慨好義,不以財帛爲念,培養(yǎng)兒子更是下了不少本錢,因此家道中落,並無多少家產、僕役。此時張家人口不多,只有張鏑父母妻子,外加一個老僕張叔,及張叔的婆娘黃氏。

一行人先往碼頭包了一條客船,一起從婺州碼頭出發(fā),船隻出城由婺江匯入蘭江,七八十里後又從蘭江匯入富春江,一路上河水基本都是從南至北走向,順流北上,只用了三日就到了錢塘江。

在錢塘江分道,在此張鏑要獨自上岸去臨安城中,其他人則往東去。臨別前張鏑仔細叮囑葉承,路上諸事小心。葉承一力保證,必將老太爺、老夫人及家人平安送達。

葉承隨張鏑日久,已歷練的沉穩(wěn)幹練了許多,而且老家包的船看著也還穩(wěn)妥,肯定不至於像上回那樣半路起歹心。但此去昌國還有數百里,總還要擔心出點意外,下岸後,張鏑遠望著客船遠去,纔回身往城中走去。

到了臨安城中,帶上朝廷相召的文書,先去學中報了到,恢復學籍和食宿供給,這次學官辦事效率極高,登記後當天就向上呈文,顯然是有人來打過招呼。

辦過報到手續(xù),就回住處等候消息,尚未將房間整理好,就有兩人來訪。

其中一人未進門就先聞聲,“礪鋒兄,可讓我們等的好苦!”

張鏑聞聲出來,與那二人相見喜悅。

你道這二人是誰,原來是張鏑往日的至交好友,先發(fā)聲的一人姓康,名棣,字子華;後一人姓葉,名李,字舜玉。原本都是國子監(jiān)生,與張鏑同學,向來最是投契。前情已知,張鏑第二次上書時,應者寥寥,康、葉兩人就是其中最後的支持者。後來張鏑入獄,康、葉也同樣被貶斥,革了學籍、驅逐回鄉(xiāng),責令地方官嚴加管教。

而今情勢變化,賈似道既敗落,張、康、葉這些原本的反對者都被推上前臺,重新啓用,成了上位者用與前任決裂的標誌。

康、葉二人遭貶逐後一直都在本籍,因此朝廷下文相召就來臨安了,比張鏑早了一個多月到京,久等他來。

三個志同道合之人久別重逢,實爲人生樂事,一同尋了一個酒館,點了酒菜,小酌幾杯,權爲張鏑接風。三人皆有報國大志,而時務之才又公認張鏑爲首。這半年裡張鏑更是經歷了比常人一生還要豐富的各種事情,他邊飲淡酒,邊娓娓道來。二人只聽他說到江中殺賊、昌國剿匪、親探流求、瓊島訪仙、安南救人、真臘用兵、澎湖建制、岱山整軍......

就如聽著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康棣、葉李二人一邊聽一邊神情變化,忽而緊張、忽而驚異、忽而欣喜,完全代入其中,身臨其境。一件件事,都是那麼讓人心潮澎湃,相比之下,自己在家被官府監(jiān)管,就如坐井觀天,完全虛度了大半年的時光,不禁對張鏑又敬佩又羨慕,感慨萬分。

三人飲酒談論、都已微醺,直至小店打烊才相扶回去,第二日仍舊聚在一起,就如過去求學時候一樣形影不離。

又過了一兩日,學官來請,要三人去禮部報到,一同受試。

這是個既定流程,只爲符合國家選材規(guī)則,卻並不影響結果,試過一篇策論,兩篇詩賦,加數道經義。

三人出場後,考官當日評卷,上報太后親筆圈了名,既成的程序十分簡潔,孤零零的張了一榜,然後又有報子敲鑼打鼓去學中報喜。

張鏑自然是第一,賜進士出身,授從九品上文林郎。康、葉二人皆賜同進士出身,並授從九品下迪功郎。都發(fā)下早已備好的官服告身,這之後有一個除去百姓服裝,換上官服出來行禮的過程,稱爲釋褐,也就代表著某個人正式成爲朝廷命官了。

宋時官員有官職和差遣,官職一般只代表等級決定待遇,差遣纔是實際的職務和可行使的權力。兩者有一定關聯,但並不絕對對應,就比如一個人享受副縣級待遇,但他的工作其實是正科級局長。

文林郎和迪功郎都只是散官或者說寄祿官,代表有了官員身份,而不是具體職事。元豐改制時定官階爲三十七階,文林郎爲第三十三階,一般可授縣令之類官職,迪功郎則爲最末第三十七階,一般可授主薄、縣尉之類。

Wшw★тt kΛn★co

大宋官制又分“京朝官”和“州縣官”,但並不是朝參的就是“朝官”,在京的就是“京官”,地方上的就是“州縣官”。它指的並不是任官的區(qū)域,而更多是指代官職大小和前途的高下。朝官指從七品以上的高中級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級文官。“州縣官”又稱選人,也多爲八九品,雖然與“京官”品級相當,但前途大不一樣。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經過“選人”階段,許多人甚至終身是“選人”,只有升改爲京官,稱爲“改官”,才能得到升遷中高級官員的機會。士人考中進士後,通常只有前三至五名的寄祿官稱爲低級“京官”。第六名以下的絕大多數進士的寄祿官稱,都是“幕職、州縣官”,都屬“選人”,所有七階選人須三任六考,用奏薦及功賞,才得升改爲“京官”。

張鏑與康棣、葉李都是特科的新進士,初入仕途,三人自然還只是官員中的“選人”身份。

對一般選人而言,有了官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和更難的是獲得差遣,等差遣的過程全憑運氣和人品,短則十天半月,長則一等就是好幾年。

作爲低級選人,張、康、葉三人原本不需引見,全程只要禮部官員接待即可,朝著大殿唱名行禮也就罷了,並不會有皇帝接見答問。

但陳宜中爲表示優(yōu)容,特命引見三人,當然不是去見五歲的小皇帝,也不是去見六十多歲的謝太后,而是由右相陳宜中代勞。

三人在禮官指引下依序參拜了這位現今朝廷的實際掌權者,陳宜中很溫和,充分顯示了對年輕人的關心和愛護,令康、葉二人感動不已。

但張鏑對這位大人物卻印象不佳,因爲引對的短短一刻鐘內,陳宜中屢次提到賈似道對三人的迫害,又暗示是他爲三人平反,極盡拉攏之意,卻無一句爲國爲民之語。

國勢如此,作爲宰相的人想的還只是爭權奪利,而不是挽救這個將要傾覆的大宋江山。他簡拔三名年輕有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或許利用之意更多於愛才之心吧。

張鏑本就沒打算依附誰的權勢,通過走誰的門路坐上高官,引見之後更是對朝堂中的“肉食者”感到失望。

所以當康、葉二人問張鏑對陳相公的看法時,張鏑只回答了一句,“陳相公有智慧,但不是救時之人!”至於誰是救時之人,不需去說,只在張鏑自己心中。

康、葉剛從宰相接見的興奮中恢復,聞言也不禁思索起來。

時間已到了七月初,離開昌國半個多月了,張鏑打定了主意要早些回去,他不能在這裡乾等著差遣下來。前線傳來的一份戰(zhàn)報則更促使他即可就起身回去,戰(zhàn)報是從鎮(zhèn)江的焦山戰(zhàn)場傳來.....

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zhàn)(一)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zhàn)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zhàn)(十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一)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zhàn)以步克騎(下)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zhàn)(十七)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zhèn)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七十七章 戰(zhàn)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yī)懸壺濟衆(zhòng)生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四百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zhí)念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zhàn)(八)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zhàn)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四百十二章 戰(zhàn)略大反攻(十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zhàn)(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zhàn)(一)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huán)島再繪新藍圖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zhàn)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zhàn)(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四百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二)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zhàn)(五)
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zhàn)(一)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zhàn)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zhàn)(十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九章 請移聖駕入泉州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三章 整裝東遊 江中遭賊反殺賊第一百十七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一)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三百四十九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二)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zhàn)以步克騎(下)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零二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隆興大會戰(zhàn)(十七)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zhèn)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七十七章 戰(zhàn)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yī)懸壺濟衆(zhòng)生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四百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四十九章 軍法當肅 當街明紀殺兵痞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四十四章 驚聞惡訊 廣州港貨船被扣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zhí)念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zhàn)(八)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zhàn)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四百十二章 戰(zhàn)略大反攻(十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zhàn)(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三)第一百五十章 奸謀敗露 魏良辰捨身救友第一百四十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四)第一百八十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zhàn)(一)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huán)島再繪新藍圖第一百六十四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二)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三)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zhàn)第七十二章 再挫敵鋒 元軍搶渡又不成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zhàn)(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四百章 戰(zhàn)略大反攻(二)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zhàn)(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洛川县| 荃湾区| 阳原县| 哈密市| 武威市| 江门市| 瑞金市| 辛集市| 当雄县| 泗水县| 榆社县| 淮阳县| 两当县| 常熟市| 吴川市| 浦北县| 沙坪坝区| 东丰县| 黄石市| 新建县| 盐边县| 织金县| 昭觉县| 环江| 东乌珠穆沁旗| 南阳市| 巴中市| 元氏县| 高碑店市| 咸丰县| 永顺县| 方正县| 深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阳高县| 偃师市| 始兴县| 鹿泉市| 安远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