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

七月的天氣,已經炎熱無比,紅日初升,就曬得人難受。

四明書院的幾十個讀書人,便頂著熱日“行軍”。黃林鎮往府城二十里,一路上行人紛紛側目,這麼多往日斯斯文文的讀書士子,竟羣聚在一起,擼袖擺臂,氣勢洶洶,莫不是尋誰的麻煩?

年輕人氣血方剛,鋒芒之氣總是外露,他們爲了大義而來,更是有一點盛氣凌人的味道,乃至於到了府衙跟前時,那一向狗眼看人低的守門小吏都被嚇了一跳,慌慌張張的跑到後堂報告知府:“太守,不好了,袁先生來了......他......”

“放肆狗才,袁先生既到,請進來就是,慌里慌張,成何體統!”趙孟傳有些氣惱,袁鏞與他關係熟稔,向來不需通傳,可以隨時到訪,因此他對這小吏的大驚小怪很是不滿。

“不是......他還帶了五六十人......都是些秀才公!”(秀才之名,宋代爲讀書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

“什麼?五六十人?都是讀書人?”趙孟傳也重視起來,決定親自出迎。

出到門首,果見袁鏞爲首,張鏑等人在後,不下五六十人。袁鏞見知府出來,先行了禮,各士子也都跟著行禮,宋時文士地位崇高,可以見官不拜,這麼多讀書人更是能與一府之尊分庭抗禮。趙孟傳疑竇叢生,匆匆答禮問道:“天與,你這是?”

袁鏞不急不緩,道:“府君,可否進內說話?”

趙孟傳這才意識到,門口衆人還在太陽底下曬著呢,忙親自引進門來。

只不過後堂清淨,一般不讓閒雜人等入內,袁鏞也自知帶來的人數太多,於禮數上過不去,就將大部分學生留在前院,由府衙中的僕傭小廝帶往偏廂用茶,只有張鏑、康棣、戴曾伯、陳安上等幾個人隨往後院。

袁鏞先介紹了張、康二名新賜進士,再指見了戴、陳等得意弟子,趙知府一一點頭致意,只對張鏑讚賞一番,表示早就看中他是個棟樑之才,如今果然如是的意思。

諸人各自坐定,趙知府以探尋的眼神看向袁鏞,開始在門口相問,還未得到回答。現在仍是疑惑,猜不透他爲何突然帶著一大幫人上門,不明白唱的是哪一齣。

正欲再問,袁鏞已主動開口了:“府君定然是猜,我今日興師動衆是爲何而來吧!”

“正是如此,可是我爲官有何不明,斷事有些不公嗎?”

“自然不是,府君爲官廉明,萬民稱頌,並無過失之處!”

“那是?”

“正欲爲府君再彰忠義之名!”

“再彰我名?卻是何意?”

袁鏞不準備再賣關子,開門見山道:“太皇太后已下勤王詔書,我等此來,正欲請府君招兵舉義!”

趙孟傳聞言大驚,從坐上騰的站起,險些帶翻了幾案上的茶碗。他驚的倒不是勤王詔書的事,作爲一郡長吏,他早已從公文中得知臨安之事,他驚的是袁鏞竟來請他起兵,這太過突然,讓他猝不及防。

哪怕局勢一直在變壞,趙孟傳也從未想過勤王之事,否則二月份那次他就起兵北上了。箇中緣由,除了怕死,還有另外的一些顧慮。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因爲他乃是趙姓宗室,若從輩份上講,可以算是當今皇帝的遠方叔輩。

宗室的身份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升官快。大宋推恩皇族,近親宗室五歲即賜名授官,而且遷轉迅速。即便那些皇家遠枝,不能直接授予官爵,也可參與科舉任官,標準也比一般士人更低。另外還有“別項奏名”、“宗室量試法”只需粗通文墨,幾乎都能步入官場。所以有宋以來,趙宋宗室任官者不下數萬人。趙孟傳就是先通過祖蔭得官,後經鎖試賜進士,加之有些能力,從嚴州、泉州知州一路升遷至臨安尹,再到慶元知府、浙東制置使,可謂官運亨通。

但宗室的身份也有壞處,那便是很多事情犯忌諱,祖宗家法規定,宗室不得掌兵,雖然很多趙姓皇族授爵時都會加上個武官職銜,但都是虛銜,並無實權。如趙孟傳,雖也兼著個沿海制置使的武官名頭,但是實際並不領兵。兩宋三百年間並未有一例宗室叛亂的事情發生,大約也與這個規定有一定相關。

因此哪怕趙孟傳看似位高權重實則一無兵、二無將,他即便真的有心,也無力勤這個王。

一會兒,他才從驚詫中反應過來,連連擺手道:“這……這有違祖制!”

張鏑聞言接過話頭就說道:“事急就需從權,如今君父之危,急如拯溺,此正是變通之時啊!”

見趙孟傳不置可否,他又道:“昔高宗皇帝爲康王時,若非用權變之策即位於應天,何來我大宋百餘年中興?”

趙孟傳仍舊默然不語。

張鏑再加一把火:“胡元猖獗,若真有不忍言之事,人皆可降,趙氏宗親亦可降乎?公豈不知靖康之事!?”

靖康之時,金兵擄徽、欽二帝及數千宗室北上,其中皇子都爲奴隸,皇女則沒入“洗衣院”供金人凌辱。這些事,同爲宗親的趙孟傳豈能不知?至此他也終於意動,但似乎仍有點疑慮地說道:“非不願也,實不能也!我雖有心舉義,但缺兵少糧,奈何?”

袁鏞正等他這句話,立時答道:“我四明書院之人,都願回去召集宗族親友,供府君驅馳!”幾名學子也共同應是,願意聽命。

張鏑也表示,昌國“鄉勇”編練已有小成,隨時可以拉出一支人馬前來應命。

趙孟傳轉憂爲喜,沉吟道:“如此甚好,本府便籤出三張榜文,一往黃林鎮募勇,一往昌國縣集兵,另一張……則往周都監處宣諭!”

都監又叫兵馬都監,掌管軍旅屯戍、營防守禦等事。趙孟傳所稱的周都監名周進,是爲慶元府名義上的軍事主官,但慶元本非沿邊軍事要地,沒什麼駐軍,只有一些充做僕役使用的廂軍,久而久之,本地兵馬都監變成了一個閒散虛職。但既然準備用兵,依然還是要跟這名義上管兵的人通個氣。

趙孟傳喚來幕僚,寫了一式三份的招兵文書,兩份各交於袁鏞、張鏑,一份則留在府衙,讓人去請周都監來親領。

袁、張領命,告辭出門,同來的數十名士子聽聞知府已同意起兵,都歡呼不已。

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
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一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上)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九十一章 編戶齊民 人口是根本之重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徠舊部 慶元城戒嚴蹊蹺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楊村驛絞肉機(二)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中)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四十二章 強攻荊賊 桃花島大破匪巢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十二章 飛鴿傳信 千里音訊一日達第三百六十五章 隆興大會戰(九)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三百三十五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一)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各個擊破(五)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四百零八章 戰略大反攻(十)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二百二十三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六)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三十七章 新得良工 起煉爐鑄造火銃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日本貢使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豪們的末日(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上)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零六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裹紅巾的反賊(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楊村驛絞肉機(一)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十二章 辭舊迎新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四章 縱談時局 師徒同心定三策第三百零七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八十五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二百七十六章 北元密探(十)第十章 初探流求 上島佈下第一子第七十七章 戰猶未止 慶功宴氣氛陡轉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二十一章 規模小成 澎湖島建復興社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三百三十章 有得必有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腾冲县| 铁岭市| 莎车县| 高要市| 女性| 临沂市| 乌兰县| 买车| 明水县| 望奎县| 潜山县| 涟源市| 平利县| 九龙城区| 石狮市| 淮阳县| 平江县| 延寿县| 泰宁县| 广灵县| 滨海县| 奈曼旗| 平凉市| 自贡市| 乐都县| 远安县| 牙克石市| 容城县| 雷波县| 苍南县| 松阳县| 陕西省| 柯坪县| 长沙市| 晋城| 绩溪县| 青海省| 苏尼特左旗| 鹤庆县|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