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

胡隸軍至,張鏑已在渡口等候,一看這蜿蜒十幾裡的隊伍,心裡已經明白了大半,便對胡隸說道:“師父,世間最貴者莫過於民心,今有萬衆相隨,怎可自棄之!”

“我軍進兵在即,怎麼能帶著衆百姓?”

“師父忘了,我們還有流求、呂宋呢!”

胡隸豁然開朗,“我正愁大軍一撤韃子再來報復,能帶走是最好的了!”

“只要百姓肯出海,我便親自護送南下,即便一時走不了,也可在東海軍安置一些,東海比總比海州安全些。”

師徒倆做好了決定便派人往海州百姓中宣諭,肯出海南下的就由大軍保護到外島安置,有田種、有屋住,關鍵是沒有暴虐的韃子來破壞。

海州民衆本就有很多人鐵了心想跟著軍隊走,得了允許當然雀躍,本已回到海州的人也有很多聞訊而來,最終匯聚到東海軍的竟達到一萬八千多人,只有少數故土難離或者捨不得原來的產業選擇留下。原有四五萬人口的海州城,經元軍屠戮和宋軍收納,只剩下幾千人,十去八九。

張鏑雖然早就注意通過中興社向流求、呂宋等地輸送人口,但基本是屬於少量軍事化的屯墾、經商或者流放俘虜的形式,一次性一兩萬人的規模是從未有過的,甚至二島現有的人口還遠沒有這次準備運送的人多。這是巨大的機遇,當然也是巨大的挑戰。

首先人一多就最怕混亂,嚴密的組織與管理是必須的,好在張、胡手下現有一支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隊伍,管理起來順暢很多。一萬八民衆按照老辦法,十人一甲、百人一隊進行編伍,每甲每隊基本都是親戚鄉鄰,互相熟悉互相照應。既便於管理,也能加強團結,更有助於儘快的安下心來適應環境。

其次是這麼多人如何平安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這考驗的就不僅僅是組織力和行動力,還有船隻的運力問題。張鏑早幾天就已飛鴿傳書,讓泉州、流求等地派船北上到昌國等候接應,但當時信中只寫到有數千俘虜需要接收,並未預計到還有近兩萬的民衆要加入。這一回若是要將俘虜和民衆全部運出,至少需要準備三萬人的運力。首先俘虜就有七八千,包括第一次海州出兵呂祖充以下三千餘人被全殲,俘虜近兩千人,夜襲破海州又得近千人,這些人除了極少數被篩選入伍,大部分還在連島煮鹽,大軍若撤退就需一併帶走。第二次反圍剿,禿蠻帶手下的一萬二千人除去戰鬥殺傷及戰場逃散,自撒思吉以下就被俘獲五千多人,現在全被關押在東海軍城。二破海州時城中尚有元兵三千多,但因他們犯了屠城罪惡,被胡隸殺了個乾淨,所以俘虜總數是爲八千多人。加上一萬八的民衆和近四千人的軍隊本部,三萬人的運力堪堪夠用,加上兩三千軍馬需要專門的馬船裝載,運力就更緊張了。

軍中現有戰船五十,最大的三十艘海船每艘平時只以幾十名水手操縱,顯得綽綽有餘,若是改一下船艙結構,臨時擠一擠,每船最多運載二三百人也可以做到。多槳船和海蝤車船中等大小,運送一百人以內是可以的,蒙衝就算了,載個二三十人也就罷了。另外還有徵集和俘獲的上千艘民船,這些船隻能在內河和近海用用,最多去往昌國,若要下流求,風急浪高的危險太大,就必須換大船才行。

經過一番緊急改裝,最終只能實現不到兩萬人的運力,這是考慮到安全綜合計算得出的,當然若是將所有人一併塞進去,甚至將破破舊舊的小船都用來載人自然是可以將三萬人一併帶走,但那樣很容易付出人命的代價,張鏑寧願穩妥些分兩批來運。

不過時間也不等人,若是滯留久了,元軍說不定會組織更猛烈的第三次圍剿,到時走都走不成。況且臨安那邊又一次次來催,回軍的日期拖得有點久了,雖然手上有兵不怕趙孟傳那廝翻臉,但張、胡畢竟爲了道義,還不想留下個桀驁不馴的名聲。

爲儘快將人安全南撤,張鏑一面給泉州再去一信,令中興社派更多大船北上,另一面即刻組織第一批人員登船。這一批人包括全體俘虜八千人,半數的海州民衆九千人及二千士兵,先去往昌國中轉。之所以把俘虜先運走是因爲這些人放在後方就是不穩定因素,先將他們送到昌國這個原來的大本營,在自己人地盤會安全一些,距離後方各島也更近一些。九千海州民衆當中可以組織青壯協助管理俘虜,還可挑選部分補充水手人員的不足,船到昌國後還需返回運送第二批。

兩日的緊張籌備後,第一批近兩萬人搭乘數百艘大小船隻沿著海岸南下,張鏑親自押送,胡隸則留守東海軍。經過三五日的顛簸,終於抵達了昌國,好在沒遇見大的風浪,人員基本無損。

又回到這這熟悉的地方,雖然離開才兩月,但卻有恍如隔世之感,這兩月裡張鏑屢經大戰,爲軍務不得一刻休息。到了昌國還要將這一萬多人安排妥當,忙到半夜才終於抽出空來與家人相見,父母妻子知道消息也都未睡,等他回來。父母康健,妻子氣色也好,讓他感到久違的安心。謝小娥肚子尚未顯懷,人卻豐滿了一點,張父張母都對她百般呵護,這也是殘酷的血火刀兵之外,張鏑最大的牽掛和最甜蜜的期待。家的溫馨並不能享受太久,軍情如火,一刻也離不開他,天還沒亮,張鏑就又回到營中去了。

張鏑離開的兩個月,昌國一切平靜,但留守的人們也做了不少事情。巾幗營的女子們除了日常訓練,工作的熱情高漲,已經爲大軍趕製出兩千多套冬裝,再過一兩個月天氣漸冷,士兵們就可以及時換裝了。

康棣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也沒有閒著,在張鏑留給他的充裕的財力支持下,他與戴小貓指揮工匠們新鑄了二百多桿火銃,在原有碗口銃和盞口銃的基礎上還在不斷探索口徑和火力上的改進,基於他的執著,應當很快會有新的突破。

昌國的各項事務都還順利,張鏑可以專心做好人員轉移的事情,將俘虜安排穩妥,就需要返程轉運第二批人員。中興社派來的第一批船隻已經到港,共五十艘大船,原計劃是運送八千俘虜的,現在則與第一批運輸船隊一同北上,足以將人員馬匹乃至糧食器械都運回來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
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四章 存亡之際 困臨安坐以待斃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四百十六章 白溝河 決戰(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二百五十二章 土豪們的末日(一)第二百零四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四)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六章 呂宋攻略 太平寨制霸全島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章 紈絝落難 沒爹孩子像根草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六)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四百十八章 白溝河 決戰(五)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一百九十一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下)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四)第四百十章 戰略大反攻(十二)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三百五十三章 祥興北伐(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十三章 昌國整軍 兵不在多貴在精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的反撲(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七)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九十九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四)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三百五十二章 祥興北伐(一)第二百一十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七)第六十四章 連環大戲 施奇計海州易主(下)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十七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十)第二百二十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隆興大會戰(十)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上)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七十六章 塵埃落定 撒思吉束手就擒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三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事件第二百四十七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九)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十七章 揭榜東歸 攜友夜訪黃林鎮第二百八十三章 裹紅巾的反賊(二)第三百九十章 弱國無外交(下)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帝國的凝視(一)第四百十七章 白溝河 決戰(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三百九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章 戰略大反攻(二)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乃顏之亂(三)第二十章 流求新貌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百六十九章 隆興大會戰(十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各個擊破(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宣化县| 兰考县| 沁阳市| 宣汉县| 海宁市| 临海市| 卢龙县| 彭州市| 福建省| 江川县| 兴山县| 镇原县| 永德县| 张家口市| 西盟| 泸溪县| 浦江县| 彭州市| 酒泉市| 囊谦县| 松原市| 凤凰县| 万盛区| 广平县| 郎溪县| 威海市| 瑞金市| 夏邑县| 新绛县| 高安市| 东乡县| 汪清县| 辉南县| 阜新市| 江门市| 西昌市| 夏河县| 丹凤县| 台中市|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