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十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五)

五名哨騎突襲十六名元軍,擊殺四名騎兵,俘虜十二名步兵。

漂亮。

這幾乎超出了郭旭等人自己的想象。

近三百名百姓都被鬆了綁,元軍步兵用來捆綁百姓的繩索正好用來綁他們自己。

“起來吧,快起來!”

郭旭見衆百姓還一直跪著,和顏悅色的請他們起身,但戰戰兢兢的百姓們沒有人帶頭起身。他們被暴戾的蒙古人嚇壞了,眼前這夥身份不明的人突然出現救了他們,卻並沒能消除他們的恐懼。

“咱們不是韃子,咱是大宋的王師!”

“大宋”!?

這個詞是多麼的遙遠,多麼的陌生。

百姓們臉上都是迷茫、困惑,以及劫後餘生的驚魂未定。

幽燕之地的百姓已經受外族統治足足三百年了,從契丹人、女真人,再到蒙古人,足足三百多年脫離華夏,早已對自己的民族失去了認同感,大宋這個漢人的國家幾乎只是傳說中聽過,而且這個傳說也從來都不怎麼好,他們軟弱、無能,總是被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蠻族們壓在頭上,像一個長壽的老烏龜,誰都可以敲一下它的龜殼,雖然活了三百多年,但卻不曾昂然過一次。作爲北方的漢人,他們甚至是自豪的,他們不是大宋的子民,在蒙元四等人中都能比南方的宋人高一等。

聽到這南方口音的漢話,數百名百姓也不知是沒聽懂,還是聽懂了也無動於衷,他們就那麼繼續跪著、顫抖著、沉默著、順從著……

跟過去的三百年一樣,他們都是這麼沉默著、順從著……

大遼、大金、大元……

如果再往前推,還有更多的腥羶胡人統治過這片土地。百姓們一直被奴役、被宰割、被任意的驅使,換一個朝代也只是換一批人騎在頭上而已。就算換一個漢人的政權,比如,換成大宋,那又能改變什麼?

百姓們的表情是麻木的。

麻木,對呀!這是最簡單、最習以爲常,最不需任何改變的表情。

但那些百姓們麻木不仁的眼神卻深深刺痛了這些熱血男兒的心。

哨探回來的路上,五個人都不說話,氣氛比較壓抑。

殺了敵人,打了勝仗,救了幾百個父老鄉親,但郭旭和他的同袍們卻沒有太多高興的感覺,勝利沒有帶給他們輕鬆,反而有些沉重。

這是爲什麼?

“十來個韃子可以驅趕兩三百個百姓,他們爲什麼這麼懦弱,他們爲什麼不反抗?”郭旭的其中一位同袍兄弟佘旺終於忍不住開口問出了自己心裡的話。

“膽小唄,怕死唄!”方功興沒好氣的說。

“要不是總理,你、你、你,還有我,都可能這些膽小怕死的順民中的一個,任由韃子們揉捏!”陳達嘴巴不饒人,補了一刀。

“老子不想做宋軍!”一句略顯突兀的負氣話語突然從董治嘴裡冒了出來。“就做張家軍,或者中興軍都好,爲什麼要做宋軍?”

一路上表情都十分淡定的郭旭瞪了這倔強的小兄弟一眼,他當然知道,董治所說的“不想做宋軍”是什麼意思。那並不是說他想當逃兵,並不是對自己的隊伍缺乏歸屬感,而恰恰是他對自己的集體有著太過強烈的歸屬感,他不想做宋軍,就是隻想做中興社的兵,做總理的兵。

他們吃的是總理的糧,受的是總理的餉,總理給他們活路,給他們希望,給他們尊嚴,所以他們願意爲總理效死。

但大宋是個什麼東西?

當他們的親人被屠戮,當他們的家園被毀滅,當他們的所有希望破滅的時候,可曾聽說有什麼大宋來救他們,可曾聽說有什麼大宋來關心他們的死活,可曾聽說有什麼大宋爲無辜的死難者報仇雪恥。

大宋,狗屁!

除了軟弱和退縮,除了虛僞和茍且,除了恥辱,除了污濁,它什麼都不是。

爲什麼要給自己加上大宋軍隊的名號?董治不想要!在場的四個小夥伴都不會想要。

誰想呢?

郭旭跟他的同袍們一樣,也只認可總理張鏑,總理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的命。

但郭旭畢竟是成熟的軍官,畢竟是第一次勤王就追隨總理的人,比董治、佘旺等同袍們更瞭解總理。

從慶元起兵勤王,南北征伐,以至於從婺州一路保護趙家的兩個小王跑到溫州江心嶼,郭旭一直都追隨著總理的步伐,他或許更能理解總理的做法。

這些年的遭遇,總理也一樣對大宋失望透頂,相信總理不是個愚忠的人,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爲這沒落的王朝陪葬。總理一直不放棄大宋的旗號肯定有他的深意。

主要的原因是,天下真的太大了。中興社所擁有的一直只是全天下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甚至還不到中原故土的百分之一、幾十分之一。大宋畢竟三百年的遺澤,號召力不是纔出現幾年的中興社可比的,貿然的自立旗號不利於在強敵面前統一戰線,更有可能成爲衆矢之的。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中興社已不是弱小時候的中興社,不是在夾縫中被迫選擇韜晦策略的中興社了。

郭旭相信英明神武的總理自有遠見,自會改變策略。

比如,這一次北上直沽打出了巨大的聲威,打的韃子朝廷震動,其實就是從韜晦潛伏和保存實力的策略向鋒芒畢露和展示實力的策略轉變。

有了實力,有了聲威,自然而然就要追求名分。

名不順則言不順,就連手下的士卒們也會覺得憋屈。

張鏑現在有很多名號,是中興社的總理,大宋的泉州知州、沿海制置使,還是忠勝軍的主帥。但其中分量最重,也最有實際意義的還是中興社總理的名號,別的都是附加於其上的虛名。正因爲掌握了中興社這樣一個軍政一體的獨立王國,大宋朝廷纔不斷的給自己加官進爵。連元廷也曾試圖封他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的一長串官號,那詔書還丟在泉州官署的某個角落裡呢。

顯而易見的是,這一戰過後,張鏑的名號定然還要更上一層樓,哪怕自己不要,也會有人送上門來的。

實際上,元廷的使者已經在路上了……

請支持的老鐵們加我們的交流羣,柒柒伍柒貳壹叄陸叄,775721363,故宋帆影書友羣@正版

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二百八十七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祥興北伐(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
第四百零二章 戰略大反攻(四)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二百八十七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六十六章 淮泗豪傑 小刀會姚氏八雄第一百十五章 移民實邊 太平城太平之政(上)第八十二章 胡隸回師 忠勝軍移鎮出關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元密探(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二百六十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五)第九十八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二百三十八章 謀定川蜀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三十二章 福州輪戰(二)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三百十六章 楊村驛 打錢第六十九章 黑雲壓城 聞敵至集兵備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祥興和議(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七十章 流求始大 文丞相留滯溫州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三百六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十二)第二百十四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七)第二百十三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祥興北伐(四)第三百三十一章 福州輪戰(一)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七十一章 河口初戰 小蒙衝顯大威風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十七章 以小博大 四兩可以撥千斤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十六章 安南攬才 雲屯港義釋罪奴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九十二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一)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親身犯險 資教寺勇救袁鏞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七十五章 以寡勝衆 因其利而乘其便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一百七十六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一百零五章 堅船利炮 看雷霆蓄勢待發第一百十九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北元密探(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一百十四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上)第四十八章 銅銃新成 得利器如虎添翼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元密探(八)第三百零六章 楊村驛絞肉機(九)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三百四十章 景炎皇帝駕崩了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一百十八章 德才之辯 事務官選拔考試(中)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九十七章 組織架構 治民還需先治吏(六)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临桂县| 龙井市| 宝兴县| 布尔津县| 包头市| 民丰县| 赤壁市| 静安区| 开江县| 家居| 红原县| 衡水市| 上饶县| 平罗县| 湖口县| 金昌市| 常熟市| 蓝山县| 乐东| 遂平县| 博野县| 蚌埠市| 通辽市| 宁蒗| 沭阳县| 华容县| 新和县| 平昌县| 宁都县| 伊春市| 安图县| 西乡县| 安西县| 寿光市| 固阳县| 中西区| 开阳县| 丰宁| 临沧市|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