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

追兵似乎很遠了,好像過了婺江就沒怎麼追過。但也沒有人提出要休息一下,只是默然的前行。

一百多人的隊伍稀稀拉拉的,士氣很低,馬匹也疲憊極了,士兵們還能堅持。但那些王府的宮人、僕從以及隨行的勳貴有很多已經快支撐不住了。對於不經常騎馬的人而言,幾個時辰的顛簸就能將兩跨磨出血泡,磨爛皮膚,疼痛不堪。速度不斷的慢下來,還是免不了有人要掉隊。

“礪鋒請看!前面有個廟!”

也不知跑了多久,陳復一指前方,向張鏑呼道。一開始陳復只叫張鏑爲“將軍”,認得以後曉得張鏑是讀書人,稱呼馬上變了,以表字相稱。可見是個自來熟,毫不見外,話說人家張鏑是有功名有官職的,你一個白身大大咧咧直呼其名真的好嗎?

陳復這個人,自婺州加入以後一直緊緊隨著張鏑,就如一張牢牢貼著的狗皮膏藥,寸步不離。不過張鏑對這人頗有一點心裡陰影,差不多從他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張鏑的這支隊伍就不斷地遇見挫折,一步步跌入低谷。而且他經常一張嘴就預言到一件壞事,讓人想避而遠之。雖說這都是巧合,但難免使人條件反射的緊張起來。直到弘濟橋說服黃之觀讓道放行,衆人才對他刮目相看,張鏑也終於沒再把他當成掃把星。而且若非他及時報信,自己這夥人早就被劉怡一鍋端了,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陳復對大家都有救命之恩。

只顧著匆匆跑路,竟沒有發現追兵早就遠離了。聽得陳復提醒,張鏑遠望過去,果然見有一處廟宇立於道路一側。

“過去看看!”張鏑揮手止住隊伍,先派兩人進廟搜索,須確保安全。

“礪鋒多慮了,不會有人的!”陳復神色輕鬆,左顧右盼,在這時候還能如此放鬆,是心理素質好還是沒心沒肺啊,而且身體也不錯啊,跑了那麼久不累嗎?張鏑見狀皺了一下眉,有些不悅的看了他一眼。

“我剛看見兩隻松鼠跑進跑出,所以肯定沒人在裡面。”陳復見張鏑看他,補充了一句。

說的也有點道理,張鏑心想,這傢伙眼力可真不錯。

不一會兒,前面查看的人回來了,報告廟內確實空無一人。

這廟很小,只有一進院落,門楣上一塊小匾額寫著“禹王廟”三個字,廟內看起來本有一塊幕簾隔成內外兩邊,只是現在幕簾早已落在地上,拍去灰塵正好墊作席子。

廟宇太小,容不下上百人馬。益、廣二王、楊、俞兩宮及兩位國舅入廟休息,其餘的便只能留守廟外。

“快請張通判也進廟來吧!”裡頭傳出楊淑妃的話來,請張鏑進去,兩宮一直稱呼張鏑的文職,仍是出於重文輕武的習慣,而張鏑最正式的差遣確是汀州通判一職。

張鏑進了廟門,那狗皮膏藥竟然也跟了進去,不請自來,倒沒人趕他,便毫無存在感的站那兒了。

“張卿,這裡已到了什麼地方,我們又將往哪裡走?已出走十餘日,哀家……”

楊淑妃召見張鏑自然是爲下一步怎麼跑路的問題。這年輕的太妃、可憐的寡婦、無家可歸的小婦人,形容很是憔悴,除了疲憊、還有深深的憂愁。

說實話,張鏑也有點搞不清楚現在到哪兒了,渡過婺江就大約一直往南跑,從午至暮,跑的人困馬乏,總該跑了有上百里路,初時還都是平地官道,走到後來難辨東西,慌不擇路,一頭就扎進了山裡,到此時從進山算起總也走過三四十里山道了,直到在這山道邊看到這“禹王廟”才停下來的。

張鏑雖說是婺州本地人,但是一則離城有些遠了,二則跑的太急沒注意分辨,故而對楊淑妃的問話一時答不上來。

“此地名爲梅溪,已離婺州一百二十里。”正沉默時,聽得一人出言答話,卻不是張鏑,而是在他身後從進門開始就被人自動忽略的狗皮膏藥陳復。

這浦陽陳復到底什麼來頭,張鏑覺得越來越看不透他了,而接下來的一番話則更加讓人感覺驚異。

陳復不理會室內諸人對他行注目禮,繼續說道:“至於接下來要往哪裡,在下以爲只有南走處州,再東下溫州出海,由海路去往閩粵一途。”

這個大方向張鏑也設想過,不足爲奇,奇怪的是臨時加入的陳復是如何領會到二王要退據閩粵的意圖的?

這姓陳的,是個妖孽吧。

“要去處州,往東南方去可以經武義、永康、縉雲,往西南方去可以繞行遂昌、松陽。其中東南一路全程三百餘里,都是官道,近便好走。西南一路全程四百餘里,山路居多,但更易隱藏蹤跡,比較安全。”

張鏑頷首:“西南爲宜。”轉向楊淑妃道:“臣以爲可以繞道遂昌、松陽,請娘娘定奪!”

楊淑妃沒有意見,現在的默契就是,張鏑的意見就等於大家的意見,既然張鏑都認可了陳復的建議,那麼就這麼定吧。

在哪裡,去哪裡。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方向性問題,決定好了才能繼續走下去。然而,現在似乎還要解決一點比這兩個問題更直接、更實際的問題。比如說,吃飯的問題。

對於楊淑妃而言,她尊貴的地位和現在窘迫的現狀產生的反差太大了,貴爲先皇的妃子,親王的母親,吃飯這件事從來不曾成爲問題過,所以有些話難以啓齒,比如很簡單的那句話,“我肚子餓了”。

肚子咕咕咕的叫了,真是有點尷尬。

“從這禹王廟往前七八里,有座赤牛山,山上有座赤牛觀,這觀主倒與在下有一面之緣,天色近晚,是否往那觀中去投宿呢?順帶用點齋飯。”又是“一面之緣”,這陳復,交遊廣闊嘛,而且八面玲瓏,像是猜的透人家的心思。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從婺州逃出根本來不及帶什麼糧食,哪怕將馬鞍袋上隨時備著餵馬的豆料都蒐羅起來也不夠這一百多號人幾頓吃的,若再找不到就食之處,堂堂大宋親王勳貴的隊伍就要去沿路乞食了,若討不到,難不成還得去搶?

陳復既然又有“一面之緣”,何不再信一回,至少先找個地方落腳。於是,在禹王廟稍作休息以後,一行人便往那赤牛山行去。

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零四章 前沿據點 望鄉石羣盜爭雄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
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六十七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五)第三百三十三章 福州輪戰(三)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百二十五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八)第三百二十九章 紅巾化白頭第二百七十五章 北元密探(九)第二百零六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二)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三百八十章 倭島攻略(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三百二十四章 本部來的特派員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三百八十四章 倭島攻略(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二)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二百十一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虎落平陽 擁二王倉皇南狩第八十七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下)第四百十九章 白溝河 決戰(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離京東走 西興鎮遇敵追兵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二百四十四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四百零六章 戰略大反攻(八)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二百九十章 暗流涌動(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十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一)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一百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中)第一百二十八章 嚴陣以待 回戈痛擊范文虎(下)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一百六十章 心如磁針 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揚州的執念第三百九十八章 東方既白第一百六十九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七)第一百零三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下)第十四章 廣州遇險 南海大勝蒲家船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祥興北伐(五)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六十一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隆興大會戰(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孟傳投敵 慶元府暗潮洶涌第一百九十四章 血濺觀門 亂世豈有安樂窩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一百零四章 前沿據點 望鄉石羣盜爭雄第一百二十一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載舟覆舟 民爲水我爲舟(三)第三十八章 浮海東行 三矢退敵彰神勇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宋藥丸 得小兒失也小兒第一百二十九章 二王出奔 天意不絕我大宋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假亂真 假元使真下溫州(下)第七十九章 二下海州 衆父老泣留王師第三百零四章 楊村驛絞肉機(七)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八十八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上)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八十一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九十五章 乃顏之亂(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矯詔班師 獨鬆關危如累卵(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暗流涌動(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裹紅巾的反賊(三)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帝國的凝視(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五)第五十五章 偵查敵後 窺東海知己知彼第一百八十四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安西县| 香河县| 长宁县| 来宾市| 澎湖县| 丰台区| 商城县| 陈巴尔虎旗| 康保县| 阿荣旗| 麻阳| 南靖县| 纳雍县| 康马县| 调兵山市| 茌平县| 汉川市| 莱芜市| 库车县| 固安县| 武山县| 宽城| 台中县| 辽源市| 磴口县| 灵丘县| 墨玉县| 长沙县| 光山县| 邵阳市| 沂源县| 晋中市| 临颍县| 上饶市| 云浮市| 萍乡市| 黎城县| 延庆县| 民乐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