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曹操緊趕慢趕,終於回到了兗州,剛到鄄城,還沒喘口氣呢,便遇上呂布率軍來攻城。於是,曹操命將士登城,準備防守工作。自己站到城樓上面對著呂布大軍,命人喊話,請呂布出陣答話。
呂布騎著赤兔寶馬,手執長矛,威風凜凜,無比囂張地對曹操說到:“曹孟德,你生性殘暴、濫殺無辜,兗州百姓無不對你恨之入骨。現在整個兗州都已歸順我呂布,你若識相,就趕緊開城投降,若是待我打破城池,定讓你雞犬不留!”
曹操也不氣惱,平靜地對呂布說道:“呂奉先,你也太看得起自己了,想你一路走來,先殺丁原,後殺乾爹董卓,背棄袁紹,又趁我不在襲擊兗州,你幹過一件拿得出手的事嗎?還有你以爲靠著張邈、陳宮就能控制整個兗州嗎?你看我之前對他倆是多信任,結果還不是背叛我,他們能迎接你來入主兗州,以後也能把你趕出去,你就走著瞧吧。”
呂布看說不過曹操,惱羞成怒,大聲喝道:“休要逞口舌之利,敢不敢出城於我決戰?”
曹操理都沒理他,直接命士卒放箭,呂布圈馬退回本陣,下令開始攻城。
呂布打仗向來喜歡快馬長槍、一往無前,現在率兵攻城,還真不太擅長,一直到太陽下山,也沒撼動鄄城一塊磚瓦,沒辦法,只能退兵,暫時屯兵濮陽,準備再尋戰機。
曹操看呂布一直住在濮陽,便跟麾下分析:“之前呂布得了一州之地,如果能迅速帶兵據守東平國,阻斷泰山、亢父的道路,再在險要處埋伏伏兵,這樣的話,我根本就回不來了。但是看他的行爲,一直駐守在濮陽,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呂布雖勇,但沒有一絲謀略,不足爲懼。”曹操這話,一半是分析呂布本人,一半也是故意說給麾下諸將聽的,畢竟家都快沒了,得好好鼓舞一下士氣呀。
曹操整頓好軍隊,便向西開來,直撲濮陽。呂布聽說曹操率軍來攻,根本就沒有守城的想法,而是拉出軍隊跟曹操野戰。濮陽城外,兩軍對壘,沒有諸將互相客套,也沒有猛將單挑。呂布出身邊境,擅長指揮騎兵,此次就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先派騎兵出戰,直接衝向青州兵。青州兵本就是黃巾賊投降過來的,雖然跟隨曹操打了很多仗了,但是,軍紀也是差得很。一看騎兵衝來,本能地就慫了,也不管軍令如山了,直接潰敗,狼奔豕突,曹軍陣容瞬間大亂。
呂布看青州兵大亂,隨即命令麾下高順、張遼諸將率步兵全軍壓上,只見戰場上曹軍兵敗如山倒,呂布軍追亡逐北。曹操眼看必敗無疑,也在戰火中後撤,無奈太亂了,根本都分不清方向,一不小心從馬上掉了下來,還把左手給燒傷了。正在曹操覺得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幸好軍司馬樓異正好看到,趕緊將曹操扶上馬,保護曹操脫離戰場。
諸將回營後一個個心自不安,一點人頭,唯獨缺了曹操,更是嚇壞了。不久,曹操回營,大家才心安。經此一敗,曹操也覺得要想打敗呂布並沒有那麼容易,於是親自犒賞三軍,命令諸將抓緊時間準備攻城器械,待時機成熟再攻呂布。
呂布看曹操這架勢,不破濮陽是不罷休了,於是命令魏續、宋憲率兵在濮陽城西邊另紮下一處營寨,以爲掎角之勢。如果曹操攻濮陽,魏續、宋憲便率軍攻曹操;如果曹操攻營寨,則呂布率城中軍馬相救;如此,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
曹操的眼光那麼毒辣,一眼就看穿了呂布的技倆,於是趁著夜色率軍突襲魏續、宋憲營寨。由於是深夜,魏續、宋憲二人也沒防備,被曹操直接突破寨柵,兵丁全被衝散,士卒損傷慘重。曹君又於營中放火,燒燬營帳、糧草無數。呂布在城中看到西邊火起,知道營寨被襲,便趕緊率軍來救。曹軍破了營寨滿心歡喜,正準備回去,卻突然被呂布率軍攔住歸路。曹操心道不好,親自率領士卒衝殺,從天色微明一直到中午,呂布率軍衝擊曹操軍陣幾十次。
曹操眼看情勢危急,便於軍中招募敢死之士,抵擋呂布軍衝擊。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一會兒就有百十人報名,於是命軍司馬陳留人典韋率領敢死隊阻擋呂布軍。呂布軍弓弩齊發,箭如雨下,典韋看都不看,對手下說:“敵人靠近我十步時告訴我。”等到差不多十步時,手下大喊:“十步啦!”典韋又說:“五步時再告訴我。”手下害怕了,趕緊喊道:“敵人來啦!”典韋於是手持大戟大聲呼喝,凡是敢靠近的敵人,無不應聲而倒,接連殺死數十名敵軍,呂布軍才退。
正好也差不多天快黑了,曹操終於趁著暮色率軍趕回營寨。封典韋爲都尉,令其率領數百人做自己的親兵,不離左右。
一日,曹軍抓到一個細作,自稱是濮陽城中大家族田家的人,有要事要見曹操。此人帶來一個消息,說城中田家願意爲內應,接應曹軍入城。曹操衡量良久,終於決定一試,約定暗號,準備突襲濮陽城。
曹操入城後,田家派人放火燒東門,表示自己真心歸附。可是,一開戰,青州兵又被呂布騎兵給擊潰了,曹操趁亂在城中亂竄。這時,呂布騎著馬遇到了曹操,卻由於夜色昏暗,沒認出來,拿矛頭指著曹操問道:“曹操在哪兒?”曹操也不敢擡頭,只說了一句:“騎黃馬的是曹操。”呂布撇下曹操,率人趕緊去追趕騎黃馬的。曹操心中暗道一聲慶幸,趕緊尋路出城,回到軍營。
曹、呂二人在濮陽展開拉鋸戰,你攻我守,相互攻伐,大概過了一百多天,曹操也沒能拿下濮陽,呂布也沒能擊潰曹操。這時候,突然鬧起了蝗災,兗州到處都是饑民,百姓易子而咬其骨(人相食)。曹操和呂布也都軍糧用盡,各自引兵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