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四年,也就是蜀漢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急召諸葛亮。就在諸葛亮啓程前往永安的時候,漢嘉太守黃元舉全郡反叛。
黃元這人,反叛的理由竟然是與諸葛亮不和。聽說劉備病重,擔心劉備歸天以後,諸葛亮會整治他。
恰好諸葛亮前往永安,成都空虛,黃元無所顧忌,燒燬臨邛城。
這時,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向留守成都的太子劉禪請示,派將軍陳曶、鄭綽率軍討伐黃元。
衆臣紛紛反對,認爲黃元不會圍攻成都,定會通過越巂,據守南中。
楊洪說:“黃元向來性情兇暴,不知廣施恩信,怎麼可能回去據守南中。不過是順水東下,希望陛下平安,向陛下求活而已。如果不能求活,定然繼續東下,準備投奔東吳。只要令將軍陳曶、鄭綽率軍於南安峽口截擊,定然能抓獲。”
黃元兵敗後,果然順江而下,被陳曶、鄭綽生擒,然後送到成都斬首示衆。
二月,諸葛亮從成都趕到了永安,劉備已經病得不行了。命令諸葛亮輔佐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爲副。
劉備躺在病牀上,上氣不接下氣,斷斷續續對諸葛亮說:“孔明,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不止,必能興國安邦,最終完成大業。如果太子還堪輔佐,你就好好輔佐他,如果真是爛泥扶不上牆,你就取代他,好好治理國家。”
諸葛亮跪伏在地上,不斷哭泣,對劉備說:“臣受陛下厚恩,定當竭盡所能,爲陛下及太子效死。”
劉備給劉禪留下詔書,自己口述,命人在旁邊記錄:“人過五十不成夭壽,孤已經六十餘歲,也沒什麼遺恨了。唯擔心對你們兄弟幾人,以後一定要相互勉勵,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可以服人。爲父我功德淺薄,不是好榜樣,你們以後與丞相相處,要把丞相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
四月,劉備在永安駕崩,諡號爲昭烈皇帝。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臨終前將整個國家託付給諸葛亮,這種信任,可謂是古今典範。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智謀機變或許不如曹操,但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註定他成爲人上人。
一代梟雄劉備,縱橫天下,從一個織蓆販履的落魄皇室後裔,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成爲了一代帝王。白手起家、草根逆襲,贏過天下無數英雄,最終還是敗給了歲月。
劉備雖然身死,但是,他打下的江山還在。我們再一起看一下,最終,這片江山,將會有怎樣的結局。
丞相諸葛亮帶著遺體返回成都安葬在惠陵,即今成都武侯祠內劉備陵墓。以李嚴爲中都護,留守永安。
五月,年僅十七歲的太子劉禪繼位,即爲後主。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元年。尊皇后爲皇太后,封丞相諸葛亮爲武鄉侯,領益州牧,軍政事務不分鉅細,全由諸葛亮決斷。
有一次諸葛亮親自校對書稿,主簿楊顒直接進諫:“丞相,國家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官員各司其職。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奴僕趕著牛耕田,婢女做飯,公雞司晨,烈犬守夜。現在您一個人把所有的繁瑣工作都做了,勞心勞力不說,最終還將一事無成。古人曾說,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諸葛亮當即便向楊顒致歉。後來楊顒去世,諸葛亮痛哭了三天。
益州大族雍闓殺太守正昂,正巧趕上士燮向東吳請降,雍闓又綁了太守張裔歸降東吳。東吳那邊便封雍闓爲永昌太守。
永昌郡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等人率領永昌吏士關閉隘口,抗拒雍闓。雍闓無法進入永昌,便煽動孟獲,使其誘惑夷人,共同反叛。
南方諸夷人部落紛紛響應孟獲,牂柯太守硃褒、越巂夷王高定等紛紛反叛,響應雍闓。
當時劉備剛剛兵敗身死,蜀國還沒緩過來氣,諸葛亮以爲無力征討,便派人前往安撫。於內,閉關養民,休養生息,廣積糧草,整修戰備。
尚書鄧芝對諸葛亮說:“如今陛下年幼,剛繼大寶,我們應該與東吳重修舊好,穩定局勢。”
諸葛亮說:“我也考慮了很久了,就是不知道派誰合適。現在看來,我應該是找到這個人了。”
鄧芝問:“不知丞相準備讓誰去呢?”
諸葛亮說:“如此重任,非君莫屬。”
於是,鄧芝以中郎將的身份前往東吳修好,十月,到達建業。
當時,東吳還在向魏國稱臣,孫權心中狐疑,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在驛館等了兩天,不見有人接待,便主動給孫權上書:“臣此次前來,不但是爲了西蜀,同樣是爲了東吳。”
接著,孫權便隆重地接待了鄧芝。一見面就問:“伯苗所說的爲了我東吳,不知有何妙策教孤呀?”
鄧芝說:“西蜀、東吳本爲姻親,只是因爲各種誤會,才鬧得兵戎相見。現在北方曹魏強盛,唯有東西聯合,才能制衡。”
孫權說:“我也想和西蜀和親,可是,你們主上年幼,國勢又弱,一旦被魏軍逼迫,如何自保?”
鄧芝不卑不亢地回答:“吳書聯合,有四州之地,不可謂小。大王乃是命世英才,我家主上雖然年幼,但丞相諸葛亮也是當世人傑。蜀國有關山險固,東吳有三江險阻,兩國聯合,共爲脣齒,進可以兼併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
孫權繼續發難:“如若吳蜀不能聯合呢?”
鄧芝悠悠回答:“如果大王將太子送給魏國做人質,魏國定然還會繼續提條件,甚至要大王入朝。如果大王入朝,不是跟當年的馬騰一樣,任人宰割。如果不入朝,魏國必然出兵討伐。到時候,蜀國順江而下,見機行事,恐怕這江南大好河山,再也不會爲大王所有了。”
孫權沉默了好長時間,說道:“伯苗言之有理。來人,傳令,從今以後,斷絕與魏國的所有往來,專心與蜀漢聯合,共抗曹魏。”
這一年,劉禪封太子妃張氏爲皇后。
曹魏黃初五年,蜀漢建興二年,吳王派遣輔義中郎將吳郡張溫向蜀漢求親,兩家聯姻。從此,吳蜀之間關係日益密切,往來信使不絕於道。
孫權令陸遜常與諸葛亮來往,每次與劉禪或諸葛亮寫信,都經陸遜改過再發。爲了方便,乾脆,刻了一枚印章放在陸遜那邊,陸遜改完書信,直接蓋章發送。
爲了穩固盟好,蜀漢又向東吳求親,出使的當然還是鄧芝。孫權對鄧芝說:“待討滅了曹賊,天下太平了,東西兩方,劃地而治,該多好呀。”
鄧芝正色回答:“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滅了曹魏以後,如果大王不能聽從天命,那麼我們做臣子的,只能各爲其主。到那時候,大戰纔是剛剛開始。”
孫權笑著說:“哈哈哈,伯苗呀,你可真是誠實君子。”
曹魏黃初六年,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終於騰出手,率領大軍討伐雍闓等南中叛賊。
出發時,丞相府參軍馬謖(馬良的弟弟)送諸葛亮幾十裡,諸葛亮對馬謖說:“雖然你我共事多年,現在還請爲我再出些良策。”
馬謖說:“南中賊寇仗著山高水遠,早就不服統治。現在就算是大敗了他們,日後還會再度反叛。”
諸葛亮說:“這也是我顧慮的。”
馬謖繼續說道:“日後丞相北伐之時,南中得知國內空虛,必然加速反叛。此次出兵,如果將他們全部斬殺,哪裡又能殺得盡,還顯得我們不是仁義之師。”
諸葛亮笑了,說:“既然幼常分析得這麼透徹,肯定是已經有了良策,還請幼常教我。”
馬謖也笑道:“良策說不上,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只要丞相能讓南中軍民心悅誠服,南中就安定了。”
諸葛亮命庲降都督李恢率兵從益州出發,門下都督馬忠由牂柯進兵,自己親率大軍由越巂進入南中。三路大軍一路戰無不勝,攻破沿途諸縣,斬殺叛賊雍闓及夷王高定。最後,三路軍隊在南中匯合。
孟獲收攏雍闓麾下逃回的士卒,繼續對抗諸葛亮。由於孟獲此人久在南中,夷人、漢人都很信服他,紛紛跟隨他與朝廷大軍做對。
諸葛亮爲了能夠使南中永遠安定,便下令,遇到孟獲,只能捉活的,千萬不可傷他性命。
漢軍裝備精良、行陣嚴整,孟獲根本不是對手,一戰下來就被生擒活捉了。直接被綁成糉子,押解到諸葛亮營中。
諸葛亮也不難爲他,命人解開繩索,好生招待。酒足飯飽後,還帶孟獲參觀自己的大營。問孟獲:“我軍是否精銳?”
孟獲說:“之前不知虛實,才導致兵敗被擒。現在看到你營中情況,也不過如此,要是能再打一仗,我定能輕易取勝。”
諸葛亮笑了:“如果我放你回去,要是再戰敗被我擒獲了,那該如何?”
孟獲拍著胸脯說:“你要是還能將我擒獲,我就真服了你!”
如此,七擒七縱,孟獲終於心悅誠服:“丞相真是天威,從今以後,南中人再也不會反叛了。”
於是,諸葛亮大軍直開到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部平定。
關於七擒孟獲這個典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並沒有提及,只說: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但是在《資治通鑑·魏紀二》中,卻說: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