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公孫瓚自得意滿之時,劉虞的部下從事鮮于輔等人,悄悄集結幽州兵力,準備一起報復公孫瓚,爲劉虞報仇。
燕國閻柔,從小在烏丸、鮮卑做俘虜,後來得到胡人信賴,共同殺死護烏桓校尉邢舉,推舉閻柔爲護烏桓校尉。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因爲閻柔的名氣,推舉閻柔爲烏桓司馬。
閻柔招攬胡人、漢人聯軍數萬人,與鮮于輔等幽州兵共同進攻公孫瓚麾下漁陽太守鄒丹。鄒丹不敵,麾下四千餘人被斬殺,包括鄒丹自己,也被臨陣斬殺。
劉虞在世時,對胡人、漢人都是實行安撫政策。烏桓峭王感念劉虞的恩德,率烏桓、鮮卑等族七千多騎兵與鮮于輔合兵一處,共同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來主持大局。
恰巧,袁紹派大將麴義征討公孫瓚。幾方聯合,十萬大軍奔赴幽州。
公孫瓚聽說幾方聯合十萬大軍,也是心中驚詫。不過,他向來自負,且勇力過人,根本就沒把對手當回事。當下聚兵點將:“諸君,今日傳來消息,麴義、劉和等人率十萬大軍奔我幽州而來,請諸君共同努力,擊潰敵軍。”
一聽十萬大軍,底下“嗡”地一下炸開了。
公孫瓚看大家議論不休,立即大怒:“衆位難道是害怕了嗎?你們是騎不動馬了,還是提不起矛了?跟個娘們兒似的,嘰嘰喳喳。”
衆人聽公孫瓚這麼說,趕緊表態,將來犯之敵殺個片甲不留。
雙方軍隊在幽州、冀州邊界屯駐,展開拉鋸。終於在興平二年,讓麴義給抓住機會,在鮑丘將公孫瓚的主力部隊給圍住。由於公孫瓚的自負,結果大敗虧輸,一仗下來,光是被斬首的就有兩萬多人,這還不算受傷、走失、投降的。
公孫瓚退回易京,在周圍開展屯田,以解決軍糧開支。麴義率領聯軍圍困易京一年多,也沒攻下來。可是,軍糧漸漸不支,士卒飢餓困頓,麴義只好暫時先退兵。公孫瓚趁機出城,打破麴義,將聯軍輜重全部俘獲。
點兒背的時候,喝水都塞牙。本來就兵敗困頓,偏偏又趕上大旱,蝗蟲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公孫瓚竟然不是想著賑災、安民,而是繼續橫徵暴斂,侵略百姓。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殺死公孫瓚任命的官吏,響應鮮于輔、劉和。
凡是州里有名望超過自己的士人,公孫瓚都會想方設法將其害死。平日所寵愛的手下,也多是一些地位低下、沒有能力的庸人。
公孫瓚常常擔心會有人對自己不利,就居住在高樓裡,用厚鐵板做門。左右不得隨便靠近,凡是七歲以上的男子,更是不得進入鐵門,樓上只有姬妾侍奉。凡是有公文、命令等文件,都是通過繩子上下傳遞。還命令婦女練習嗓子,大聲喊話來傳遞消息,數百步之內都能聽得見。
住進高樓中的公孫瓚已經不是從前雄心萬丈的白馬長史了,日漸疏遠麾下文武,再也不信任自己的兄弟。因此,麾下謀臣猛將,漸漸離心離德,有的甚至悄悄離開了。從此以後,公孫瓚也不再率軍出戰了,每日只在高樓中飲酒消愁。
終於,還是有忠志之士忍不住站了出來,向公孫瓚進言。請求公孫瓚振作起來,率領白馬義從,揚鞭疆場。
此時的公孫瓚,臉龐瘦削,鬍鬚蓬亂,面容衰老,眼神黯淡。斜斜的倚靠在榻上,瞥了門客一眼,悠悠說道:“昔日,我奔馳於邊塞,胡人喪膽;出兵孟津,黃巾逃匿。當時,我想著,平定天下不過是彈指間的事,指麾可定。可是,時至今日,戎馬多年,天下依然一片混亂。看來平定天下不是我能做到的,還是休兵罷戰,讓百姓還歸家園,努力耕種,以緩解災年。”
看門客還想勸解自己,公孫瓚擺擺手,繼續說道:“兵法有云,百座高樓的城池是沒法攻破的。我們衆多營地,高樓千里,儲存糧食三百萬斛,現在只需要堅守城池,坐看天下風雲變幻,將來以待天時。”
公孫瓚就這麼渾渾噩噩地過著,轉眼到了建安三年。袁紹給公孫瓚送來書信,想要跟公孫瓚和解。公孫瓚也不考慮一下自己的狀態和實力,直接沒鳥袁紹,反而增加防禦力量。袁紹看公孫瓚這麼不給面子,怒火難抑,於是興兵攻打公孫瓚。
袁紹大軍出發,一路向北。公孫瓚幽州軍最南端的橋頭堡被袁軍圍困,向公孫瓚發來求救。公孫瓚這會兒情商完全不在線,當著麾下衆文武的面說道:“現在一人有難,就向總部求援,如果立即去救的話,那麼以後大家遇事就向總部求救,不肯全力出戰。如果我們不去救的話,被圍困的將士就會互相勉勵,激發自我潛能,定能擊退來犯之敵。”本來就對公孫瓚這些年的表現不滿意的衆將,現在對公孫瓚更是失望。
袁紹攻破幽州軍的橋頭堡,率軍直抵界橋,包圍了公孫瓚在界橋的營寨。界橋守軍眼看不是袁軍對手,而公孫瓚又不肯相救,大家乾脆投降了事,還有一些直接逃跑了。袁紹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開到易京城下。
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潛出城去,向黑山賊張燕等人求救。同時,準備率幽州突騎突出重圍,在西山紮下營寨,趁機斷袁軍後路。此時,長史關靖進諫:“現在將士心懷異志,將軍在城內,才能鎮住他們。並且,將士們一家老小都在城中,大家猜願意跟著你一起守城。如果將軍一旦出城,大軍立即瓦解呀。”
就這樣,袁軍日夜猛攻,公孫瓚用盡心力防守,捉襟見肘。光陰似炮彈,比箭快多了,倏忽間就到了建安四年春季,黑山張燕率十萬大軍分三路來救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