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魯肅一番講解,劉備算是明白了江東的基本情況及目前實力。
剛到樊口不久,曹操率軍自江陵順流東下,繼續追擊劉備,並且,想趁機一舉拿下江東。
諸葛亮向劉備建議:“火燒眉毛了,得趕緊向孫將軍求救,請允許我親自前往勸說孫將軍發兵。”
於是,諸葛亮同魯肅一同來到柴桑,拜見孫權。也沒時間繞彎子了,諸葛亮用上激將法遊說孫權:“四海大亂,曹操已經平定得差不多了,現在又破了荊州,唯有將軍在江東抵抗,劉豫州在漢南抵抗。但現在英雄無用武之地,劉豫州征戰一生,現在還是落了個逃難至此的下場,希望將軍量力而爲,不要白白做了炮灰,誤了卿卿性命。”
孫權作爲一方之主,怎麼看不出激將法呢。不過,自己派魯肅迎接劉備,就是要聯合的,現在明知道諸葛亮來遊說,不過是在配合,大家都在互相配合,心照不宣。就順著諸葛亮的話問:“怎麼誤了性命呢?還請賜教。”
諸葛亮開始給孫權解析:“如果將軍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那就早下決斷;如果自認爲不是曹操的對手,那就趕緊獻上降書順表。現在將軍表面上表示臣服曹操,而心裡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大禍已經臨頭了。”
孫權就問了:“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劉豫州爲啥不投降曹操呀?”
諸葛亮開始吹劉備了:“劉豫州乃是皇室貴胄,蓋世英才,天下賢才無不仰慕,紛紛投效,猶如江河歸海。這等情況下,如果仍然不能成就大業,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那隻能說是天命難違。就算如此,只要一天沒死,劉豫州就一天不停止奮鬥。誰讓俺家劉豫州身上流著皇家血脈呢。”
聽到這兒,明知道是激將法,孫權也惱了。咋啦,就你們劉豫州有血性,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難不成我孫某人成軟蛋啦。當下對諸葛亮吼道:“住口,我雖非皇室血脈,然對朝廷的拳拳忠心不比劉豫州少。現在我腳下是江東全境,手中十萬雄兵,絕對不能向奸相曹操低頭。”
“既然將軍決定了,那就應該明白,當今天下,除了劉豫州,沒人敢跟曹操叫板,您現在只有聯合劉豫州,才能同謀大事。”諸葛亮趁熱打鐵地勸說。
孫權看諸葛亮一再強調要與劉備聯合,玩味地問:“我知道除了劉豫州沒人敢對抗曹操,可是,劉豫州剛剛兵敗,現在能有多少力量與曹賊抗衡呢?”
孫權這意思很明白,抗曹可以,不過,我自己就行了,你們不要搶人頭。現在說清楚,別等到最後你們來分功勞。
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剛剛兵敗長阪,但是,現在將士歸還聚攏的加上關羽手下水軍,共帶甲萬餘。劉琦在江夏,麾下也有萬餘精銳。曹操雖然兵多,但是遠來疲敝,追擊劉豫州的時候,輕騎一日一夜奔行三百餘里。這就叫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乃是兵法大忌。曹操麾下多是北方人,不善水戰,荊州兵卒被迫投降,曹操還沒能收服衆心。現在只要孫劉兩家合力同心,必能大敗曹軍。只要曹操兵敗,只能北還,如此,荊、吳實力增強,則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孫權看諸葛亮說的頭頭是道,當下老懷大悅,一邊安排諸葛亮休息,一邊召集麾下文武一起謀劃。
正好曹操派人送來了書信,信上說:“近來老夫奉天子詔書,討伐不臣,劍指南方,劉琮束手就擒。現在我曹某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準備與將軍在吳地見個面。”
信中既沒有招降之意,也沒有恐嚇之詞,但是,字裡行間卻火/藥味十足。我有八十萬大軍,劉琮都投降了,就看你孫權投不投降。
孫權將信給衆人看了,個個驚慌失措。八十萬大軍呀,那可是八十萬呀,江東六郡總人口加起來纔多少呀,這仗怎麼打呀。
以長史張昭等爲首的一批投降派,紛紛勸說孫權投降朝廷:“曹操,那可是如同虎豹豺狼一樣的存在,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來壓人。現在我們如果起兵抗拒,那就相當於是逆天而行。”
“將軍以爲自己能夠抗衡曹公,不過是想憑藉長江天險。可是現在曹公拿下荊州,直接就順江而下,長江已經不足爲憑。”
“不僅僅是長江天險不存在了,更主要的是,曹公得了荊州水軍相助,戰船物資豐富,到時候水陸俱下,敵衆我寡,如何抗拒?”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最後一致勸說孫權:“不如直接恭迎王師,向朝廷輸誠。”
只有魯肅一言不發,趁孫權上廁所的機會,直接追出去。孫權知道魯肅是主戰派,被那幫投降派吵得腦袋疼,現在看到魯肅,趕緊拉著魯肅的手問:“子敬可有良策教我?”
魯肅說:“剛纔看了衆人的行爲,都是在誤導將軍,不是成大事的料。將軍您想想,現在誰都可以投降,唯獨您不能投降呀。”
孫權疑惑:“爲何大家都可投降,唯獨我不能投降?子敬此話何解?”
魯肅解釋說:“我等如果投降,混的好,可以入朝爲官,混不好,至少回到家鄉,也都是有名望的人。無論如何,車少不了,房子少不了,姬妾少不了。可是將軍您呢,一旦投降,從人主變爲人臣。車子最多不過一輛,宅子最多不過一處,兵馬最多不過幾十個護衛。過個三五年,等你被軟禁得名聲不顯了,被世人遺忘了,一杯毒酒就來了。將軍,寧爲雞口不爲牛後呀!”
孫權嘆息:“衆人個個爭著投降,甚是讓我失望,只有子敬你,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魯肅繼續說:“現在周瑜正在鄱陽,將軍爲何不把他調回來,向他徵求意見呢?”
於是,孫權下詔,命周瑜即刻前往柴桑,共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