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跟魯肅是好友,手握兵權,自然也是主戰派。見到孫權就開始勸孫權起兵:“曹操託名漢相,實爲漢賊。將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年紀輕輕,怎麼能輕易說不想奮鬥了呢?您仰仗父兄餘烈,割據江東,土地方圓數千裡,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正當趁此大好年華橫行天下,爲漢家天子除去逆賊,立下不世功業。”
孫權說:“我也想向父兄一樣,馳騁疆場,開疆拓土,立功陣前。可是,現在敵我力量懸殊,還請公瑾幫我謀劃。”
周瑜笑道:“曹賊吹牛,也只能嚇嚇那些儒生。”
略一停頓,指著地圖爲孫權分析:“將軍請看,曹操雖然勢大,但是,西北地區,馬騰、韓遂尚未平定,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軍多是北方人,習慣乘車騎馬,不熟悉舟船水戰。現在又趕上冬天,馬缺草料,人缺口糧,必然水土不服,滋生疾病。這幾樣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接連犯忌,這是自己送死,將軍擒獲曹操就在此一舉。”
孫權回想起魯肅和諸葛亮的話,現在聽周瑜也這麼說,心裡總算有點兒譜了。問周瑜:“公瑾有多少信心?”
周瑜拍著胸脯保證:“只要給我數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爲將軍打敗曹操。”
孫權說:“這老賊早就想篡漢自立,只不過害怕袁紹、袁術兄弟、呂布、劉表和我。現在那些曾經雄踞一方的人都已經不在了,唯有我還在堅持爲朝廷效忠。我與老賊勢不兩立,你說應該出戰,甚合我意,看來是上天安排你來輔佐我的。”
說著,拔出佩刀,一刀砍斷面前的幾案,冷冷地看著衆文武:“誰再敢說投降曹操的話,就跟此案一樣的下場,到時候可別怪我孫某不講情面。散會!”
當天夜裡,周瑜又單獨來見孫權:“衆人見曹操說八十萬大軍,就被嚇住了,那些個儒生,根本就不知道虛實。我仔細覈算過,曹操麾下雖然底盤大,人口多,可是,要防守的地方也多呀。北方少數民族得盯著,西北馬騰、韓遂得防著,手下能用的兵卒不過十五六萬。並且,都是常年在外作戰,早已疲憊不堪。最近新收服劉表手下七八萬兵,雖然都能習慣水戰,但是,剛剛收服,怎麼可能死心塌地爲曹操賣命。曹操以疲憊的北方軍管理沒有歸心的南方軍,根本無法上下一心,如臂使指,就算來再多人,也不足爲慮。現在只要給我五萬精兵,定能大敗曹軍,請將軍不要再疑慮了。”
孫權撫著周瑜的背感慨:“公瑾呀,你的話甚合我心。張昭等人私心太重,大難來時,首先想的是保全妻子、家族,太讓我失望了。只有你和子敬能與我同心同德,是上天派你們來輔助我的。不過,一下子徵集五萬軍隊,太倉促了。我已經準備好了三萬大軍,糧草、戰船、器械一應俱全,就等你回來掛帥了。”
就等你回來掛帥了,看看,這麼好的主公上哪兒找,感動得周瑜熱淚盈眶。
孫權繼續對周瑜說道:“你帶子敬、程普明日一早便點兵出發,我在後方繼續爲你們籌措糧草、兵員。如果前方戰事順利,你就放手一搏;如果戰事不順,那就撤回來與我合兵一處,我們與曹賊決一死戰。”
第二天,孫權下令,以周瑜、程普爲左右都督,率兵出發。魯肅爲贊軍校尉,隨軍參贊軍機。全軍上下即刻出發。
曹軍馬上就要追到了,劉備在樊口,天天派遣巡邏水軍在江邊等待東吳消息,簡直是望眼欲穿。
這天,斥候來報,江東戰船開來了。劉備還不太確定:“確定了嗎?不是青徐方向來的曹軍?”
斥候彙報:“通過戰船形制,確定是東吳戰船。主艦上飄著周字大旗和程字大旗,應該是周瑜和程普。”
劉備派遣簡雍、糜竺帶上酒肉前去犒勞吳軍。周瑜對糜竺說:“請轉告劉豫州,周某軍務在身,不能委託他人,所以無法親自去拜見。現在想和劉使君共商大計,不知劉使君能否屈尊前來?”
聽了糜竺、簡雍的彙報,劉備準備去見周瑜。關羽、張飛卻說:“將軍您身份尊貴,周瑜不過是孫權麾下將領。如果孫權來了,將軍去見他也說的過去,可一個周瑜,跟您身份不對等呀。再說,我等雖然結盟,但是,並不能確保江東不會耍花招。”
劉備對二人說道:“他想見我,如果我推脫不去,那就沒有同盟的誠意了。現在曹操勢大,只有跟東吳結好,纔能有出路。富貴險中求。”說罷,劉備獨自一人乘坐一艘小船去見周瑜。
周瑜見劉備獨身前來,也佩服其勇氣。趕緊上前打招呼:“本應該親自去拜見劉使君,奈何軍務纏身,身不由己。現在讓劉使君屈尊前來,真是瑜之過也。”
人家先致歉了,劉備也不能打人家臉呀,更何況,還是求著人家結盟的。於是打著哈哈道:“無妨,無妨,特殊時期,何須這些繁文縟節。現在我們兩家共拒曹操,不知都督率軍多少呀?”
周瑜伸出三個指頭:“在大江上對付曹操,一羣旱鴨子,三萬兵足矣。”
劉備嘆了一聲:“唉,還是少了點兒呀。”
周瑜笑笑說:“哈哈哈,曹軍看似勢大,其實不足爲慮,三萬士卒足夠用了,使君就看好戲吧,周某不日即將拿下曹操人頭。”
劉備看看周瑜身後,沒見魯肅的影子,便問道:“子敬沒有一起來嗎?”
周瑜知道,此次孫劉聯盟是魯肅牽的線,劉備問魯肅也是情理之中。“使君想見子敬,得等兩三天,孔明和子敬在後隊,就快到了。”
周瑜帶兵前來,劉備徹底安下心來。不過,還是不確信周瑜是否一定能戰勝曹軍。以防萬一,,劉備率兩千士卒,與關羽、張飛一同出發,沒有和周瑜同路。
大軍進發,在赤壁與曹軍遭遇。東吳地處江南,水軍精銳。曹軍大部分爲步卒,新收服的荊州水軍,卻不願意爲曹軍賣命。一番遭遇戰,曹操略微失利,於是引軍屯駐江北,周瑜等屯駐南岸,兩軍隔江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