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拿下整個荊州,劉備實力大損,孫權便計劃下一步再拿下益州。即便拿不下,那也要先做一定的準備。
於是,孫權封劉璋爲益州牧,駐在秭歸。可是,沒多久,劉璋就去世了。
當初孫權還沒討伐關羽的時候,偏將軍全琮上書給孫權,獻上討伐關羽的計策。孫權唯恐謀事不密,泄露出去,就將全琮的書信偷偷壓下來,不給別人知道。
等擒獲關羽以後,孫權在公安置酒飲宴,對全琮說:“之前你給我出謀劃策,我雖然沒給你回覆,但是,今天大家能夠戰勝,也是你的功勞呀!”
孫權派去封賞呂蒙的使者還沒到,呂蒙就病倒了。孫權命人將呂蒙送到自己的行營旁邊,派人悉心照料。呂蒙一旦病情稍有惡化,孫權就難過得無以復加。
好幾次,孫權都想去親自見呂蒙一面,但又擔心打擾呂蒙養病。想了想,竟然在牆上打了個空孔,偷偷觀察。見呂蒙能多吃兩口飯,就開心地跟個孩子一樣。要是呂蒙少吃兩口他有擔心地夜不能寐。
過了一段時間,呂蒙身體好轉了不少,孫權下令慶賀。可是,他怎麼也沒想到,竟然是迴光返照。不久,呂蒙去世,年僅四十二歲。
孫權悲痛欲絕,遷三百戶百姓爲呂蒙守墓。
後來,孫權跟陸遜談及周瑜、魯肅、呂蒙的時候說道:“公瑾熊烈,膽略過人,最終能擊敗曹操,開拓荊州。子敬是公瑾推薦給孤的,初次見面,子敬就爲孤規劃帝王之業。後來曹操拿下荊州,揚言要率數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孤請諸將議事,沒有一個人敢吭聲,那些書生竟然都說要孤投降,唯有子敬勸孤召回公瑾,逆擊曹操。雖然後來子敬勸我借荊州給劉備,是他失算之處,但不以一眚掩大德。周公也說,求人不求備,所以,孤只記住他的長處,忘掉他的不足。子明年輕時,也僅僅是果敢有膽略而已。等年歲漸長,學問增長,計略出奇,僅次於公瑾。”
魏王曹操上表漢獻帝,封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封南昌侯。孫權爲表感謝,派遣校尉樑寓入朝進貢,又將之前俘虜的魏將硃光等人放還。
孫權向曹操上書稱臣,說天命在曹家,勸曹操爲天子。曹操將書信給衆人看後說:“這小子是想把孤架在火爐上烤呀!”
這時候,侍中陳羣等人紛紛進言:“大王,漢朝氣數已盡,殿下的功德猶如巍巍高山,所以孫權纔來稱臣。現在殿下應該順應天意民心,登大寶,稱帝號,不用再疑慮了。”
曹操說道:“如果天命真的在曹家,我願意做周文王。”
曹操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不會廢漢自立。但是,如果自己的子孫要這麼做,他還是沒意見的。
風雲動盪的建安二十四年眨眼而過,魏黃初元年正月,曹操在洛陽去世。
鄢陵侯曹彰從長安來洛陽奔喪。一到洛陽,曹彰先問諫議大夫賈逵:“賈大夫,我父王璽綬何在?”
賈逵一看事情不對,兒子來奔喪,不先哭拜,反而先問璽綬何在,有問題。
賈逵也不回答曹彰的問題,正色喝問:“公子是來奔喪的嗎?”
曹彰見賈逵不正面回答自己璽綬在或不在,而是問自己是否來奔喪,就知道賈逵不好糊弄。只能回答:“父王晏駕,我當然是來奔喪的。”
賈逵義正辭嚴地說:“既然是來奔喪的,就先去祭拜魏王!”
曹彰祭拜完,繼續問:“現在能告訴父王璽綬何在嗎?”
賈逵一點兒都不怵:“國家有儲君,先王璽綬在哪兒,不是你應當知道的!”
“你!”
賈逵呵斥曹彰:“我怎樣?公子若是來奔喪,就做孝子應當做的。若是有非分之想,哼!”
賈逵只說了半句話,甩袖走人。此時,曹彰也明白過來了,自己父王身邊這些人,只會聽從於父王一人。哪怕父王已經不在了,他們也不會屈服於自己。於是,曹彰老老實實守靈,做一名孝子。
當時,魏太子曹丕在鄴城,聽說父王去世,哀聲慟哭。中庶子司馬孚(司馬懿的三弟)勸諫曹丕:“君王辭世,天下軍民皆仰賴殿下。爲今當務之急,是趕緊穩定家國,萬不可效仿普通百姓,做那愚孝之事。”
僅僅一日時間,所有準備全部做好,王后下令,命太子曹丕繼位爲魏王,大赦天下。不久,漢獻帝也派遣御史大夫華歆送來詔命,請太子繼承魏王爵位,授給丞相印、魏王魏王璽、綬,領冀州牧。
於是,改元延康。尊王后爲王太后。
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等人上表稱:“讖緯中說,魏當取代漢朝,天下人都知道,還請大王順應天意。”
羣臣紛紛上書,請曹丕順應天意民心,登基稱帝,曹丕始終不許。
做不通曹丕的工作,大家開始做漢獻帝的工作,紛紛給漢獻帝上書,請漢獻帝禪讓帝位給魏王曹丕。
漢獻帝做了二三十年的傀儡,怎麼能看不清形勢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漢自立,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給自己的兒子鋪墊。做了一輩子的傀儡,這一天終於來了。
在太廟哭了一通,漢獻帝終於下令,命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帶著璽綬詔冊等前往鄴城,禪讓帝位給曹丕。
之前羣臣上書請曹丕稱帝,曹丕不答應。是真的不答應嗎?當然不是,而是在等獻帝主動禪讓,這樣才名正言順。既然是做戲,那就得做全套,得學古人三辭三讓,才能接受。
獻帝先後派人跑了三趟,曹丕上書推辭了三次。當然,此處的三次,也可能是虛數,表示多次,前文已經分析過。最後,終於在繁陽築受禪臺,曹丕登臺拜受皇帝璽綬,稱皇帝。
曹丕稱帝,帶領羣臣祭祀天地,改元,大赦天下。封劉協爲山陽公,駐山陽,延續漢朝的香火,賜天子禮樂,封劉協的四個兒子爲列侯。
安排好劉協,曹丕追封自己的曹嵩爲太皇帝,追封父親曹操爲武皇帝,廟號太祖,尊稱自己母親王太后爲皇太后。
十二月,營造洛陽宮,不久,曹丕遷都洛陽。
當初劉備命劉封與孟達取上庸,之後二人一直駐守此地。然而,二人不和,劉封仗著自己是劉備義子,時常欺辱孟達,二人經常因事爭吵。
有一次劉封見孟達麾下一支鼓吹樂隊挺不錯,就派人搶了過來。其實,劉封也不缺這些娛樂的玩意兒,就是想欺負孟達。
孟達見劉封如此無禮,既憤恨,但是,有不敢得罪劉備的乾兒子。於是,上書給劉備,向劉備辭別。之後,孟達率領麾下部曲四千餘家北投曹魏。
孟達長得挺帥,有禮有節,深的魏王曹丕喜愛。曹丕封孟達爲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經常與孟達一同乘車出行。
曹丕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爲新城,以孟達領新城太守,將西南之處的軍政要務全權委託給孟達。
行軍長史劉曄勸諫曹丕:“孟達此人茍且求活,先叛劉璋,又叛劉備,沒有感恩之心。現在新城與劉備、孫權兩家接壤,一旦事情有變,將生大患。”
曹丕不聽,派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孟達共同率兵攻打劉封。上庸太守申耽反叛劉封,投降曹魏。
孟達給劉封寫信勸降,說:“自古以來,忠臣孝子都難免遇難,更何況義子,算什麼呢?你與漢中王本就是路人而已,沒有血肉之親,現在你的位置太尷尬了。你常常是偏師,位置常常是在前面加個副字,爲什麼,因爲你不是親生的,人家防著你呢。漢中王稱王之後,就立親子阿斗爲太子,按理說你纔是長子呀,你問問軍中將士,誰不替你寒心。自古以來,因爲廢立之事,多少人無辜受戮,你在外面領兵,漢中王身邊沒有人進讒言嗎?一旦漢中王對你有所懷疑,你必身首異處。現在大軍已出發,你一旦丟城失地,漢中王必然藉機殺你。大魏皇帝剛剛受禪稱帝,正是用人之時,以你的才能,只要棄暗投明,保證讓你繼承羅侯的爵位,可祭祀祖宗香火,豈不強過給人做乾兒子?”
劉封不聽孟達的勸告,督軍守城,抗擊魏軍。可是,申耽都投降了,他弟弟申儀能跟劉封一條心嗎?果然,大軍一到,申儀也投降了,劉封成了孤家寡人。
連關羽都敗在了徐晃手上,劉封豈是對手。夏侯尚、徐晃、孟達率大軍攻城,很快,劉封兵敗,退還成都。
劉封到了成都,跪下向劉備請罪。劉備本就恨劉封不救關羽,現在又逼反孟達,丟了上庸,責備劉封:“你既然是我的兒子,爲何不能從大局出發?我處處招攬人才,你卻數次欺凌孟達,導致孟達降魏。當初雲長圍攻樊城、襄陽,多次派人請你和孟達自上庸出兵相助。而你們不聽從雲長之令,說上庸等處百姓尚未完全歸附,不可輕動。最終雲長兵敗,你難道沒有一點兒責任嗎?”
私下裡,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劉封剛猛,在軍中頗得士卒愛戴。然而,太子年少,未有名聲,恐怕不是劉封的對手。日後一旦有變,還有誰能制服得了他呢?”
劉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自己已經六十來歲了,還能活幾天呢?可是劉禪年幼,一旦自己突然走了,劉禪肯定不是劉封的對手。於是,劉備問諸葛亮:“孔明以爲,該當如何?”
諸葛亮淡定地說:“唯有陳現在,將其除去,以絕後患。”
劉備沉吟了一下,傳令下去:“劉封不救關羽、逼反孟達、喪師失地,理應重罰。但念在父子一場,賜白綾一條,給留個全屍。”
劉封看著三尺白綾,嘆息道:“後悔沒有聽孟子度的話呀。”
孟子度就是孟達,本來字子敬,因爲劉備的叔叔叫劉敬,爲了避諱,改爲子度。
劉封自殺後,劉備爲之痛哭流涕。不知是真的在哭兒子呢,還是在做出仁慈的樣子給人看呢,筆者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