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太和三年,蜀漢建興七年。
初春,諸葛亮派遣大將陳式率軍前往進攻武都、陰平二郡。
大將魏延看自己又被閒置,忍不住再次向諸葛亮請命:“丞相,末將有言。”
諸葛亮怎麼能不知道魏延想說什麼呢,但魏延一直高傲,諸葛亮也給他面子。說:“文長請講。”
“請丞相給我一萬兵馬,我從子午谷北上,與大軍在潼關相會。如此,不需苦戰,便能完全拿下長安以西。”魏延朗聲道。
諸葛亮直接就否決了:“文長,你能想到當年韓信的策略,屬實不錯。只是,此計太過兇險,不可取。”
魏延忍不住直接跟諸葛亮剛上了:“丞相爲何如此膽怯呀!”
諸葛亮勸導魏延:“文長,不是我膽怯,而是我們現在的實力實在與曹魏相差太大。我們沒有賭的資本,賭贏了最好,一旦稍微行差踏錯,大事去矣。到那時候,我們如何去面見先帝的在天之靈呀?”
魏延見自己的計策又被否定,氣得直接轉身出了帥帳。私下裡跟人說:“唉,丞相智謀超羣,奈何太過謹慎。我這一身膽氣、才能,什麼時候有機會施展一下呀?好懷念先帝呀,當年我只是一名小將,先帝就敢用我守漢中。可是。現在我已成長到能擔當大任的時候了,卻屢屢被否定。”
陳式出兵不久,曹魏陣營的雍州刺史郭淮便得到消息,率軍前往營救二郡。
陳式與郭淮兩軍對壘,諸葛亮擔心陳式有失,率大軍到建威,準備襲擊郭淮。
郭淮與陳式還沒分出勝負,見諸葛亮又親率大軍前來,心中合計了良久,覺得自己不是對手。與其讓將士們白白送死,不如暫且退兵,保存實力。
郭淮一退,諸葛亮輕輕鬆鬆拿下武都、陰平二郡。
得知諸葛亮在前線開疆拓土,後主劉禪大喜。下詔嘉獎前方將士,令諸葛亮官復原職,繼續任丞相。
自第一次北伐後,趙雲便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看著趙雲滿面皺紋,鬚髮盡白,諸葛亮心中不忍,命人將趙雲護送回成都養病。
被病魔折磨了將近一年,趙雲終於撒手人寰。長子趙統繼承其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在沓中,後來臨陣戰死。
對於曾經救過自己兩次的大將,劉禪還是非常敬重的,追諡趙雲爲順平侯。劉禪曾不止一次滿面自豪地跟人說:“想當年在長阪坡,我與子龍將軍在百萬曹軍中殺得七進七出。唉,好懷念啊,那時候我倆真猛!”(笑談)
夏季四月,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吳王孫權在武昌即位稱帝了。
孫權稱帝,改元黃龍,置百官,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爲武烈皇帝,追封兄長孫策爲長沙桓王。封長子孫登爲皇太子,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爲吳侯。
孫權召集百官,賜宴羣臣。酒席間,孫權對大家說:“昔年,魯子敬曾說,等到有一天我終能坐到這個位置,真是有遠見呀!”
孫權又問羣臣:“寡人能有今日,諸君以爲誰的功勞最大?”
“陛下,臣以爲周瑜輔佐長沙桓王定下江東格局,功勞最大。”
“赤壁大戰,擊退曹公,周公瑾功不可沒。”
“呂子明一戰定荊州,功勞不可謂小。”
“陸伯言擊敗劉備,功勞也是不小的。”
最終,孫權下了定論:“公瑾輔佐長沙桓王定下江東格局,又在赤壁擊退曹公,於襄陽大敗曹仁,功勞最大。”
孫權下了定論,大家也不再爭論了。綏遠將軍張昭舉著笏板,正準備唱讚歌,稱讚孫權。卻見孫權笑著對他說:“如果當初聽從了張公的話,現在寡人不知道在哪兒要飯呢吧?”
張昭本來準備著笑臉去恭維孫權呢,結果兜頭這麼一句,把張昭慚愧的,跪在地上,汗流浹背。
以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爲太子左輔,張休爲右弼,顧譚爲輔正、陳表爲翼正都尉,而謝景、範懼、羊慎等皆爲賓客。從此,東宮人才濟濟。
太子命侍中胡綜作《賓友目》,稱諸葛恪英才卓越,超逾倫匹,顧譚精識時機,謝景能言善辯,範懼學問精深。
羊道私下對人說:“諸葛恪才疏學淺,顧譚見識淺薄,謝景浮躁,範懼狹隘。”
後來,這話竟然傳到了諸葛恪耳中,諸葛恪從此憎惡羊道。再後來,這四人全部身敗名裂,跟羊道所說不差。
孫權派人將自己稱帝的消息告訴自己的盟友蜀漢,跟蜀漢商量,二帝並尊。
蜀漢這邊,文武百官皆不同意,認爲二帝並尊名不正言不順,再與吳結盟就沒有什麼利益了,不如直接斷絕結盟。
後主劉禪感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不敢草率決定,派人前往漢中,請丞相諸葛亮拿主意。
諸葛亮給後主上書,說:“孫權想稱帝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先帝難道不知道嗎?之所以一直跟東吳結盟,不過是爲了互爲脣齒,共抗曹魏。如果我們斷絕往來,必然與東吳結仇。到時候,我們又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守東吳。兵力本就捉襟見肘,再分出去還怎麼北伐呢?我們現在要做到是,團結東吳,共同對付曹魏。待北伐成功之後,再考慮東吳的事。”
於是,後主劉禪派遣衛尉陳震出使東吳,祝賀吳王登基爲帝。兩家再次訂下盟約,親上加親,好上加好。
爲了兩家永遠相親相愛,乾脆,直接在盟會上把魏國給分了吧。將天下一分爲二,偏東邊青州、徐州、豫州、兗州歸屬東吳,偏西邊的幷州、涼州、冀州以及兗州歸屬蜀漢。至於中間的司隸,以函谷關爲界,西邊是蜀漢的,東邊是東吳的。兩國各任命刺史、州牧等官員、遙領各州。
九月,孫權遷都建業,留太子孫登及尚書等官在武昌。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豫章等地政事,都督軍事。
漢中這邊,諸葛亮將大營遷徙到南山下面的原上,在沔水背面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
曹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東吳黃龍二年。
魏國大司馬曹真向曹睿上表,稱:“諸葛亮屢屢興兵,犯我疆界,與其坐等捱打,不如主動主機。臣請從斜谷出兵,數路大軍齊發,定能大敗諸葛亮。”
曹睿同意曹真的建議,下詔,命大將軍司馬懿從西城沿漢水而上,與曹真在漢中匯合。又命其餘諸將或者從子午谷入漢中,或從武威發兵,共同討伐蜀漢。
司空陳羣上書勸諫曹睿:“陛下,當年太祖皇帝到陽平關討伐張魯的時候,事先準備了無數的豆、麥等物資,以充作軍糧。可是,一個小小的張魯還沒攻下來,軍糧就已經難以爲繼了。現在根本沒準備那麼多糧草,且斜谷道路險阻,轉運糧草肯定容易被敵軍劫掠。多留兵守護糧草,則前方戰力不足,少留兵則危險。望陛下深思熟慮。”
曹睿聽從陳羣的建議,不再令大軍共討蜀漢。曹真不死心,繼續上表,稱要從子午谷進軍漢中。陳羣又向曹睿進諫,並就軍事用度方面獻計獻策。曹睿將陳羣的計策送給曹真,曹真便率軍出發,依計而行。
諸葛亮聽說魏兵大舉來犯,急召衆將商議。
衆將紛紛表示:“我大軍常年駐守漢中,就是爲了北伐。現在我們還沒顧上發兵,他們倒先來送死了。”
“斜谷、子午谷哪一條路好走?正好,他們遠來疲敝,我們以逸待勞。”
“當然要以逸待勞,將他們全部堵死在山溝裡,然後我們的大軍直接入長安,一路暢通無阻,哈哈哈。。。”
“曹真可真是天真,他以爲自己是誰呀。想當年曹操親自來到陽平關,不還是被先帝給打的滿地找牙。”
“還滿地找牙呢,都是輕的。那號稱虎步關右的夏侯淵還不是被黃老將軍給斬於馬下。”
諸葛亮看麾下士氣高昂,軍心可用,便率軍駐紮在成固赤阪,等待敵軍到來。同時,派人召李嚴率領兩萬人速來漢中助戰。
爲了讓李嚴全心全意來漢中,諸葛亮還上表後主,請封李嚴的兒子李豐爲江州都督,都督江州軍事。待李嚴出發後,李豐全權負責江州之事。
曹真剛一出發,天下大雨,連月不開,棧道斷絕。曹魏這變太尉華歆、少府楊阜、散騎常侍王肅等人紛紛上書曹睿,認爲天降大雨,行軍不便,運輸物資糧草更是難上加難,請求罷兵。
前方也傳來消息,曹真出發半個月,所攜帶的糧草已經消耗了一半。棧道斷絕,道路不通,大部分士卒都在忙著修橋補路。
爲了避免被漢軍所趁,曹睿於九月下詔,命曹真班師。
諸葛亮以蔣琬爲丞相府長史,總理丞相府事宜。諸葛亮常年在漢中,蔣琬足糧足兵供應,從不匱乏,就像當年諸葛亮自己爲劉備鎮守成都一樣。
諸葛亮常蔣琬說:“公琰呀,你爲人忠心正直,當與我共同輔佐主上,共興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