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歸,劉備獨霸漢中,便派遣宜都太守孟達出兵,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率衆抵抗,孟達攻破城池,直接將房陵太守蒯祺斬殺。
而後,孟達率軍繼續攻打上庸。劉備擔心孟達一個人難當大任,拿不下上庸,便派遣義子副軍中郎將劉封從漢中順沔水而下,與孟達在上庸會師。劉封到上庸,統領孟達麾下將士,共同攻城。
上庸太守申耽眼見劉封、孟達軍勢浩大,無力抵抗,可不想像蒯祺一樣被咔嚓了。於是,申耽舉衆投降。然後派遣妻子、家族前往成都居住。
劉備加封申耽爲徵北將軍,仍然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封申耽的弟弟申儀爲建信將軍,西城太守。
秋季,劉備麾下文武紛紛勸劉備稱漢中王。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徵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等一百二十人聯名向獻帝上書,要求獻帝封劉備爲漢中王。
七月,在沔陽設立祭壇,陳列精兵,羣臣陪立,讀了一遍上述的奏章。其實,這些人聯名的奏摺,根本就沒往許都送,而是在這兒讀一遍就算了。所以,劉備這個漢中王,就是自封的。
劉備向許都方向行禮,然後接受漢中王的璽綬,換上王爵的一切禮儀。
之後,劉備派人前往許都,向獻帝交還了之前朝廷封的左將軍的印信和宜城亭侯的印綬。
既然稱了王,順便封自己的兒子劉禪爲王太子,然後返還治所成都。
劉備返回成都了,可漢中作爲益州門戶,得由重將鎮守。大家都以爲如此重任,肯定會交給張飛。一方面,張飛是劉備的絕對心腹;另一方面,張飛也是劉備陣營中的宿將,經驗豐富。就連張飛自己都覺得,這鎮守漢中的重任,非自己莫屬。
可是,讓大家驚訝的是,劉備竟然提拔牙門將軍魏延魏文長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川。
劉備也看出了,大家對年輕的魏延不夠信服。趁著大宴羣臣的機會,爲魏延:“文長啊,現在孤將守護門戶的重任交給了你,你現在也是手握重權了,有何感言吶?”
只見魏延豪氣干雲地說:“如果曹操親自率領大軍而來,我魏延不才,緊守關隘拒敵的本事還是有的。如果曹操指派一名偏將,率十萬以下軍隊前來,不需大王下令,我直接給他吞沒了?!?
劉備聽完,點點頭說:“好啊,年輕人就要有膽氣。有你這句話,孤吧把漢中門戶交給你也就放心了?!?
劉備返回成都,開始大封羣臣。以許靖爲太傅,法正爲尚書令,關羽爲前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馬超爲左將軍,黃忠爲後將軍,其餘文武各有封賞不等。
劉備想要封黃忠爲後將軍,諸葛亮勸說:“漢升雖然斬殺夏侯淵立下大功,但是,畢竟跟隨大王時日尚淺,不如雲長、益德、孟起等人名望高。益德、孟起都在漢中與漢升並肩作戰,親眼見到漢升所立功勳,能明白大王的用意。可雲長遠在荊州,知道您將漢升與之同列,肯定心中不悅。”
劉備說:“孔明不必擔憂,雲長的性子我最瞭解,我親自跟他說就是了?!?
劉備派遣益州前部司馬犍爲人費詩前往荊州,封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
關羽問費詩:“我爲前將軍,那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都是誰呀?”
費詩答道:“右將軍乃是張翼德將軍,左將軍是馬孟起將軍,後將軍乃是黃漢升將軍。”
關羽大怒:“大丈夫頂天立地,怎能與老兵爲伍?你回去告訴大王,這封賞我不要了!”
費詩對關羽說:“大王是要建立大業的人,自然要廣用天下英雄,不可能只用某一個人。昔年蕭何、曹參與高祖從小就親厚,而陳平、韓信不過是後來逃命投奔過來的。高祖封賞的時候,韓信地位比蕭何、曹參要高,卻沒聽說此二人有什麼抱怨。”
費詩看關羽沒有繼續發怒的跡象,繼續說:“現在大王以衆將所立攻牢來封賞,只是爲了讓將士們更加用命,將來才能興復漢室。若要論到遠近親疏,誰能與君侯您相比呢?大王與君侯猶如一個整體,福禍與共,希望君侯不要計較名位、官爵高下,俸祿多少。我不過是一個傳達命令的使者,如果君侯真的不拜受,那我只好回去了,還請君侯以後不要後悔?!?
關羽聽了費詩的話,也覺得應該從大局出發。於是,拜受封賞。
劉備在漢中與曹操爭得你死我活,孫權也沒閒著,又率軍攻打合肥。
當時,各州皆有兵卒駐紮在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與兗州刺史裴潛說:“現在雖然吳軍來攻,但不足爲慮。只是,水勢漸長,恐怕那驍勇狡猾的關羽趁機用兵,徵南將軍曹仁那邊估計危險?!?
沒過多久,關羽果然有行動。一面命南郡太守糜芳率軍防守江陵、將軍士仁率軍守公安,一面親自率軍圍攻曹仁於樊城。
說到這個將軍士仁,不同史冊中記載略有出入?!度龂尽な駮りP張馬黃趙傳》中記載,關羽遣將軍傅士仁守公安。同樣是《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吳書·周瑜魯肅呂蒙轉》中記載的卻是士仁?!顿Y治通鑑》中記載的也是傅士仁。在《蜀書·鄧張宗樣傳》中,有一段話明確記載:“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爲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大家讀書的時候不難發現,在東漢、三國時期,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一個字,很難找到兩個字的。這是因爲王莽掌權時曾下過法令,取名只取一個字,兩個字的爲賤名,或者犯法了給用兩個字。後來,雖然王莽失敗了,但是,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一下,這個守公安的,很可能是姓士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