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軍撤退過程中,依照諸葛亮的遺計,成功騙過司馬懿,安然退軍。但是,自己內部,卻出了大問題。
諸葛亮在軍中最爲依賴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前軍師魏延,一個是長史楊儀。
之前就說過,魏延此人勇猛過人,年輕的時候就深得劉備器重。當時,剛拿下漢中,就被劉備任命爲漢中太守。而且,魏延善於帶兵,深得士兵擁戴,麾下將士在戰場上無不效死命。
但是,魏延幾次請命出奇兵襲長安,都被諸葛亮否定,導致魏延對諸葛亮頗有怨言。經常對人說,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
楊儀此人,爲人幹練聰敏。諸葛亮每次出軍,都是楊儀幫忙處理後勤,規劃分派物資,調度、籌劃糧草。楊儀腦子好使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無論多少物資,根本不用算籌,只需口算、心算,轉眼便能分派好。
諸葛亮最爲依仗二人,但是,此二人卻頗爲合不來。
魏延爲人高傲,自矜功伐,當時軍中諸將都讓著他。
楊儀這人呢,也是有才。這人有了才華呢,他就傲。從來不把魏延放在眼裡。
兩個高傲的人碰在一起,誰也不讓著誰。本來沒什麼仇,沒什麼怨,卻因爲性格搞得水火不容。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華,一直想讓兩人尿到一個壺裡,可是沒成功,深以爲憾。
曾經有一次,費禕奉命出使東吳。孫權喝醉了,問費禕:“聽說楊儀、魏延二人不和,不知是真是假呀?”
費禕突然聽孫權這麼問,心裡懵逼了一下。但孫權好歹也是皇帝,自己還是要給面子的。只當是回答他的醉話:“此二人一文一武,性格上有一些不同,這也是常見情況,哪兒都有嘛。”
孫權說:“不然,這兩個人不過是漢主用來看門的。雖然有防盜、看家的本事,但是,久在外面鎮守邊關,手中握有大權,一旦諸葛丞相出現點兒什麼問題,誰能制伏得了呢?”
費禕說:“不至於,不至於。這倆人雖然不和,不過是性格不和,私下裡的小問題,還牽扯不到政治上。不會像黥布、韓信一樣,危及到國家安危。”
孫權則抓著不放,繼續說:“你們吶,太過昏聵,不知道早作打算,難道將難題留給子孫嗎?”
費禕也解釋了:“現在多事之秋,正值國家用人之際。應該廣納賢才,用好他們的長處。怎麼能因爲一些問題,就把他們全都廢黜了呢?”
事實證明,孫權作爲帝王,眼光還是很獨到的。諸葛亮病危以後,果然二人矛盾爆發,幾乎傾危社稷。
諸葛亮病危時,給諸將分派任務。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聽從命令最好,如果魏延違抗,那就不理他了,衆軍只管出發。
等諸葛亮病逝,楊儀秘不發喪,命費禕前去見魏延,打探魏延的想法。
費禕見了魏延,問道:“現在丞相仙逝,軍中唯有魏將軍最有威望,不知將軍有何打算?”
魏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費禕:“丞相生前可有什麼遺言?”
費禕不敢隱瞞:“丞相恐司馬懿趁機來襲,大軍崩潰。故令將軍您斷後,姜維次之,楊儀都督大軍緩緩而退。”
魏延不滿地問:“丞相雖然故去了,我不是還在呢嘛?難道因爲一個人去世,就置天下大事於不顧?”
費禕看出來了,還是丞相有先見之明,這魏延根本沒打算退軍。於是,與魏延虛與委蛇:“但憑將軍吩咐!”
魏延跟費禕說:“我欲命丞相府中的官員帶領丞相遺體回去安葬,我來統帥衆軍繼續北伐,文偉以爲如何?”
費禕趕緊表態:“現在丞相殯天,唯有將軍能擎起這北伐的大旗了。”
於是,魏延將費禕留下,與自己一同規劃如何統領軍隊。爲了使衆軍能夠聽從自己指揮,魏延邀請費禕與自己一起,聯名寫下文告,傳達諸軍。
費禕趁機對魏延說:“楊長史不過是一介文吏,不諳軍事。這樣,我親自去跟他說,肯定讓他聽從命令,率領諸軍前來拜謁將軍。”
魏延心中大喜:“哼!我魏延是什麼身份,堂堂徵西大將軍,怎麼可能去受他楊儀的節制,給他斷後。”
費禕保證說:“將軍放心,憑末將這張口,定讓楊儀來親自拜謁將軍。我倒要看看,就算他楊儀不來,軍中諸將是跟他還是跟將軍您!”
魏延聽費禕這麼吹捧自己,老懷大慰,哈哈笑道“哈哈哈。。。國家大事就全拜託文偉了!”
費禕得了機會,飛馬而去。不久,魏延後悔了,擔心費禕一去不返。趕緊命人前去追費禕,卻哪裡還追得上。
魏延總覺得心中不自安,派人前往大營打探楊儀等人的東向。不久,心腹回報,稱楊儀等人準備一切按照諸葛亮定好的策略進行,諸營依次退軍。
魏延大怒,趁楊儀還沒出發,先率領麾下直接向南返回。不僅如此,還將沿途棧道全部燒燬。
魏延、楊儀二人分別給後主劉禪上表,稱對方謀反。一日之間,羽檄交馳。
劉禪看著二人的奏章,一臉蒙逼,根本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然後請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前來,請二人幫忙判斷。二人不知爲何,都向劉禪保證楊儀不會謀反,懷疑是魏延叛亂。
楊儀命士卒趕緊打通棧道,晝夜兼程,緊跟著魏延往漢中撤退。
魏延佔據南谷口,派兵攻打楊儀等軍。楊儀不得已,派將軍何平爲先鋒,抵擋魏延。
何平率軍來到南谷口下,也不發兵攻打,而是怒斥魏延麾下士卒:“諸葛公剛剛仙逝,屍骨未寒,你們想幹什麼?造反嗎?”
將士們雖然平時擁戴魏延,但是,現在諸葛亮剛死,魏延就派他們攻打自己人。將士們都認爲魏延理虧,不應該如此。於是,紛紛放下兵器,自行散去。
魏延看自己成了光桿司令,知道大勢已去,便帶著兒子魏和率麾下數人逃亡,直奔漢中。
楊儀當即命馬岱率軍追趕,將魏延父子當場格殺。馬岱將魏延的人頭帶回來覆命,楊儀拿腳踩在魏延的頭上。恨恨地說:“庸奴,還能再作惡嗎?”於是,下令將魏延夷滅三族。
魏延曾經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頭上長角。覺得奇怪,便讓叫一個趙直的神棍來給自己解夢。
趙直騙對魏延說:“頭上長角的,那是麒麟呀!並且,麒麟作爲瑞獸,從來不用自己的角去戰鬥。這說明將軍您將立大功,不戰而屈人之兵!”
魏延非常高興,大大獎賞了趙直。
誰知,趙直私下裡卻對別人說:“角字分開,就是刀下面一個用字。也就是頭上用刀的意思,大兇之兆呀!”
趙直這麼說,如果讓魏延聽到了會怎麼想。作爲武將,有胸肌應該正常,但是,男人有兇兆就不正常了吧。
其實,當時魏延根本就沒有謀反的意思。他一直想著,返回漢中後殺掉楊儀,然後能夠繼承諸葛亮的位置,成爲輔政大臣。所以,在士卒離散後,魏延依然是朝南逃回漢中,而不是朝北投奔曹魏。
蔣琬率領數營御林軍,向北進發,準備平息叛亂。可是,剛走數十里,魏延的死訊就已經傳來了。於是蔣琬乾脆回了成都。
楊儀等人返回漢中後,一切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將諸葛亮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爲墳,墓穴僅能放下一口棺材,隨葬也就一些四季衣服,不陪葬貴重物品。
後主劉禪下詔弔唁,並派左中郎將杜瓊持節前往漢中,贈給丞相武鄉侯印綬,諡號爲忠武侯。
諸葛亮臨終前曾上書給劉禪,稱自己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畝子孫衣食能夠自給自足。待自己死後,不能使家裡有多餘的財產。
丞相長史張裔經常稱讚諸葛亮說:“諸葛公爲人最爲公正,賞賜將士的時候,從來不遺漏一個人,哪怕跟自己沒有交情。處罰人的時候,絕不會因爲是自己親近的人就有所偏袒。封賜爵位的時候,絕對不會給無功之人,用刑的時候,絕對不避權貴。這也是國內所有人都願意爲他忘身奉獻的原因。”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這樣諸葛亮:“諸葛亮之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治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稱諸葛亮能與管仲、蕭何相比。
楊儀將軍隊安全帶回漢中,又誅殺了魏延,常常認爲自己功勞最大,應當代替諸葛亮主持朝政。
而諸葛亮認爲楊儀性格狹隘,曾指明由蔣琬代任。朝廷便任命蔣琬爲尚書令、益州刺史。
等楊儀返回成都,被朝廷拜爲中軍師,手下沒有兵將,只是個閒職。於是,楊儀不滿朝廷安排,處處出言不遜。大家都不敢說他,唯有後軍事費禕對其很失望。
後來,有一次,楊儀對費禕說:“當時丞相無常,如果無舉兵向北,投靠魏國,現在肯定是位高權重吧!唉,悔不當初呀!”
之前楊儀出口不遜,誹謗朝廷,費禕也只是對其失望。現在竟然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費禕對其痛恨不已,密奏朝廷。
建興十三年,楊儀被廢爲庶民,貶謫到漢嘉郡。楊儀都被貶了,竟然還不知悔改,不斷上書誹謗朝廷。於是,郡守將楊儀收入大牢。
楊儀知道自己沒希望了,便在獄中自殺。楊儀死後,其妻子家眷又返回了蜀中。
當初,長水校尉廖立自負才華,常常口出怨言,誹謗朝廷。被諸葛亮廢爲庶民,貶謫到汶山。諸葛亮死後,廖立哭著說:“吾終爲左衽矣!”意思是說,自己將終老在蠻夷之地,再也沒有回到廟堂之上的機會了。
還有一個李平,常常希望諸葛亮哪一天突然想起他,能夠讓他返回朝廷。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後,知道之後再也不會有人啓用他了,發病而死。其子李豐倒頗受朝廷重用,官至朱提太守。
蜀漢百姓思念諸葛亮,紛紛請求爲其立廟祭祀,後主劉禪不聽,百姓便逢年過節在路邊祭祀。步兵校尉習隆等人上表,請求在諸葛亮墓旁邊立一座廟,官方主持祭祀,不讓百姓在路邊胡亂祭祀了。於是,後主答應,在沔陽爲諸葛亮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