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4章 捷報入京

延綏鎮報功公文走的是正常八百里加急,這些公文直接發入京師,還有一批副文發到陝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讓他們過來驗功,然後再發陝西三司的報功公文,佐證軍功真實性。

地方報功,最難的就是分配軍功,是個人物都會插一腿進來分潤分潤,私下交易、文武勾結,種種過程下來需要好一陣日子。

陝西巡撫、延綏巡撫都跑到京師述職去了,這一仗沒他們什麼事,更沒其他軍鎮什麼事,所以這份報奏軍功在三軍聯合會議後,就完成了。

三軍報奏後,聞訊趕來的其他人,面上笑吟吟,實際上能把牙咬碎。擊破八萬的軍功,何等之大!竟然,一點都沒撈到!

可誰敢發作?

別看三軍主事的有些人現在職位比他們低,這回軍功封賞下來,絕對能壓住他們。

九月初四凌晨,報功飛騎抵達京師。廠衛系統有飛鴿傳書,現在缺的就是正經的報功公文。

楊衰帶著二百餘騎盛裝騎士,人人紅袍紅披風,背插赤旗。

接住公文的同時,還得到陳雄的秘奏,確認軍功屬實後,永定門開啓,二百餘騎如潮水一樣涌進去,分散一條條大街、衚衕裡高聲呼喊,將西北大捷的消息第一時間向京師百萬士民通報。

“咚!咚!咚!”

南城兵馬使司加入誇功行列,一些反應快的店鋪點燃鞭炮劈哩啪啦,分管各街各坊的司吏組織父老敲鑼打鼓,宣告這場久違的大勝。

南城鼓樓上,望著泛著青色的京師街坊,十餘名壯漢僅穿單衣,兩臂握著拳頭大鼓槌,呼著白氣奮力擂鼓。

隨後北城鼓樓、皇城鐘鼓都開始響徹,整個皇城運作起來。

今天不是朝會日,朝臣們聽到鼓聲趕緊收拾行裝,準備入宮。

“西北大捷!驍騎將軍朱延平大破河套八萬!”

“三軍聯合!榆林一戰俘斬三萬七千之衆!”

“諸將奮勇,西北大捷!”

錦衣緹騎鮮衣怒馬,由南城入北城,人人手裡握著一桿大旗疾馳在街道衚衕裡,高聲宣告,不時有大戶人家開門,給這些報捷軍士打賞。

西北大捷,無數人可以過一個安心的年。

長安西街魯府,孟府之主,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的孟弘譽面色紅潤,只是不時輕咳著,登門道喜。朱延平是孟府的學生,得此大勝,孟府的聲譽必然高漲。

魯衍孟也是努力壓住內心的喜悅,洗漱更衣準備迎接接下來一**的道賀人士。

東院,阿杏顧不得洗漱,與院中女眷集合在後房香堂,對著真武大帝神像上香還願。

紫禁城乾清宮,天啓更衣後拿溼布匆匆擦了把臉,就匆匆出殿登上轎子:“通報坤寧宮,讓皇后前往武英殿。大捷奏報普天同慶,不能少了她。”

李永貞跟著進轎,一張老臉滿是紅潤:“老爺,那個曹少欽也是能打的。下面小崽子的報奏裡,這小子披甲提刀,督促戰車跟著驍騎將軍衝陣,據說斬賊兩級。淨軍出去的那些小崽子,也沒丟人,跟著一起砍了十七級。”

天啓意氣風發,坐在那裡渾身都在打顫,抖著,哈哈笑著:“能讓朱延平看得起,小曹自然也是能打的!對了,老魏現在進宮沒?還有,三軍奏報何在?”

“魏公剛去六科直房,奏報也在那裡,等六科官們驗證真僞後,魏公就拿著謄抄副文來報喜。”

“讓他們快些,你也去做做準備,今日武英殿大宴羣臣!”

天啓揮臂,面容泛著喜色,打發了李永貞,他長長出一口氣,雙手搭在膝蓋上,緊緊扣著,咬著下脣目光炯炯。

今日承天門直接開啓,官員們陸陸續續趕來,所有人都泛著喜色,說話聲音都大了不少。哪怕你心裡想不通,現在你也要高興起來。

左副都御史楊漣摸著短鬚,他是大鬍子,要重新蓄出來,此時就是滿臉的絡腮鬍,他本人性情本就剛毅,看著更像個猙獰武臣。

兵部新任的右侍郎李邦華撫須笑吟吟對詢問的同僚們道:“河套賊雖有八萬之衆,可互不同屬,旗號雜亂。有利同進,有害自然崩亂。這西北捷報,我們兵部早有預料。”

這位萬曆三十一年和父親一起中舉,第二年他中進士。一路走過來,各處都有建樹。只是因爲師承鄒元標,自然而然成了東林人。

所有在京的東林人目前一個個隕落,體面致仕回鄉養老。經袁可立保舉,李邦華逆流而上,崔景榮也拉了一把,入中樞在兵部做事。

現在的西北捷報,完全就是崔景榮的宣大系和袁可立的登萊系拼命打下的。李邦華升職,就是雙方合作的產物。

對待東林人,歷史上天啓也不是一網打盡,能做事的人他都會提拔,甚至讓這些人擁有不下於魏黨骨幹的升遷速度。

最典型的就是李春燁,這位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在天啓的看重下,五年時間從工部給事中一路升到兵部尚書。以至於崇禎上臺,將這個東林人當作閹黨處理了。

李春燁升遷太快,這明明是閹黨的待遇,你說你不是閹黨,東林人都不信。東林人嫉妒李春燁,自然不會聽他的辯白,崇禎皇帝不會管你是閹黨東林,你是天啓一手扶起來的人,不整掉你,朕怎麼睡的踏實?

此時李春燁就在李邦華身邊,他現在是太僕寺少卿,西北之戰的過程和結果,更讓他堅定了自己強幹弱枝的想法。

西北將門,此戰中毫無寸功,要他們何用?

李春燁被天啓看重,就是因爲他的政治主張符合天啓的胃口,那就是充實京營,京營強,朝廷權威就重。

羣臣入武英殿,天啓壓住喜悅說了聲賜宴,隨後就與內閣等中樞大員去了裡面用餐議事。

匆匆入宮的英國公張維賢摸著鬍鬚,心事重重沒心思吃,想著朱延平。他有個孫女不錯,正好及笄待嫁。不如一會兒探探皇帝口風,允許的話兩家聯姻。

朱延平能打,雖然有背景,可魯衍孟不是軍界的人,崔景榮是文官,早晚要下臺。而英國公府在軍界的人脈,足以成爲朱延平的羽翼。

而英國公一家,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人物在軍界真正立足。雙方聯合各取所需,這種事情也不算出格。不過,張維賢拿不準,因爲他張家有黑歷史,他本人也和勢大時期的東林不清不楚,還仗著資格老,是移宮案的主導之一。

武英殿裡頭,天啓翻著三軍奏報,總共八份,這三軍裡頭有八個人有資格上奏。

延綏鎮的巡撫、陝西的巡撫都讓朝廷給抽走了,免得他們拖楊肇基後腿,導致楊肇基和兵備道員徐日久有了獨自上奏的權力。

宣大軍的盧象升是監軍,有資格上奏。

鎮虜軍裡,朱延平有資格;王樸是京營下放也有資格;曹少欽和徐大相兩個監軍,自然也有資格。最後一個是陳雄,陳雄錦衣衛的身份暴露,不方便跟在朱延平左右,就在鎮虜軍軍法隊裡藏著。

在場的都是明白人,西北之戰的捷報,他們有這個心裡準備,只是戰局進展出乎意料。這讓他們下一步的安排,出現了問題。

司禮監的人在天啓右首,內閣的人在天啓左首,放下奏報原文,天啓環視一笑:“楊肇基這回虧了,不過朱延平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楊肇基四十歲,朱延平二十歲,這兩人有了矛盾,你們說說,該如何封賞。”

皇帝的每一句話,都是要推敲的。

韓爌整理著手中奏報副文,道:“此戰,全賴楊徵西驕敵之計。好在朱驍騎是個明白人,推楊徵西統籌大局之功。故而,可超擢楊徵西,對朱驍騎不妨多給些厚賞。”

楊肇基是總兵,掛徵西將軍印,還能怎麼超擢?

可以,按照制度誰說只能文官當督撫?明初時,各處督撫又有幾個是文官?

次輔朱國楨道:“附議。此戰不僅是楊徵西驕敵之計光彩奪目,而朱驍騎的車騎戰法,如陛下所言,確實是可圈可點。這類能衝陣、高機動的車騎部隊,國朝不妨多建幾支。讓他們競爭,說不得會成爲遼鎮戰事的最大助力。”

崔景榮搖頭:“臣反對,朱延平身爲大將,卻率先衝陣。這種行爲是對軍士,對戰事,對國朝信任的不負責。臣提議,奪朱延平將印,責其思過。”

這話引得衆人側目,顧秉謙道:“崔閣老要打磨朱驍騎,用意甚廣,我不好評論。只是有功要賞,如此大功朝野矚目,若此時罰過,恐會讓天下人非議,誹謗朝廷賞罰不公。令有志報國之士,心寒意冷。”

天啓看向沉默的成基命,他贊同崔景榮的意思,道:“成閣老,朱延平是成閣老的學生,閣老如何看待崔閣老提議?”

“回陛下,臣也是拿不定主意。朱延平有勇有謀,識破楊肇基之計,並抓住戰機在河套賊立營未穩之際強襲突擊。自然是良將之姿,可爲國朝一方重將,能緩解東北、西南戰局頹勢。可臣懷私念,與崔閣老一樣,想好生打磨一番,栽培成文武雙全之輩。”

對楊肇基的封賞不能變,將西北交給楊肇基是內閣議定的事情。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封賞朱延平,必然是厚賞。是現在乘勢重用,還是再歷練幾年,以後重用。

天啓扭頭看一眼魏忠賢,道:“車騎戰法不適合於西南山地,在遼鎮大有可爲。最遲明年,建奴就會有所動靜。遼鎮休養三年,也該有所表示,給朝廷,給天下一個滿意的答覆。楊肇基在西北,三五年內不會調動。那麼,此番延綏之戰的良將,又有幾個能調到東北參戰?”

車騎戰法不是進步,是一種倒退。可對付建奴的甲兵,既然更先進的火器戰法不頂事,那就用老祖宗的車騎戰法和建奴硬衝。

車騎戰法這次能大勝,靠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魏忠賢沉默,出乎天啓的預料,這傢伙最愛對軍事指手劃腳,怎麼現在啞巴了?

崔景榮接過話題回答:“馬祥麟、戚振宗、王樸與朱延平可赴遼東,另有徐日久久在邊塞,精熟邊事,可任用遼東。盧象升文武雙全,亦可督軍遼東;徐大相雖習兵事,確是初入軍旅,委以大任有揠苗助長之嫌。”

如何封賞朱延平,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所以,先把其他人確定了,再回頭搞朱延平的事情。

第276章 平哪門子的叛?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303章 山東二害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176章 援軍!援軍!第30章 名聲大振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6章 戚刀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35章 家中三兩事第279章 杯酒釋兵權下第119章 欺詐第110章 手起刀落詩一首第148章 爲誰而戰第298章 平戎臺第17章 譁變!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73章 山東聞香第99章 皇后的秘密第94章 木材廠第263章 密信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12章 行軍第56章 哪來的虎第12章 行軍第238章 天啓三件事第243章 袁崇煥上第3章 窮途末路第24章 拜衙門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131章 幾個故事第207章 鄭一官是誰?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55章 野豬爲禍第165章 危險的合作第211章 瞞天對引蛇第146章 童心未泯第37章 勾心鬥角第72章 揚州瘦馬第30章 名聲大振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151章 出乎意料第295章 防範措施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01章 天子儀仗第33章 籌議盜糧第250章 西北繳獲第22章 水寨難立第222章 炮戰第44章 小公爺第112章 袁樞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98章 合金策第280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86章 地震,女奴第123章 沙城混戰第149章 不瘋沒肉吃第36章 巡檢司第210章 閉門思過第171章 整軍備武下第62章 安排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19章 夜行軍第257章 子子孫孫都姓倪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175章 如何取捨第125章 談買賣第278章 杯酒釋兵權中第266章 開府建牙第43章 私軍家丁第203章 應社第239章 登萊系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179章 賊入套矣!第77章 拜師成基命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156章 入京受罰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233章 開演,背鍋者第16章 意外第76章 雙鶴書院第171章 整軍備武下第273章 刮地三尺朱延平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237章 歸家各種事第236章 一心二用是精神病第17章 譁變!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23章 進州城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54章 送上門的左良玉第114章 志在何方?第135章 家中三兩事
第276章 平哪門子的叛?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303章 山東二害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176章 援軍!援軍!第30章 名聲大振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6章 戚刀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35章 家中三兩事第279章 杯酒釋兵權下第119章 欺詐第110章 手起刀落詩一首第148章 爲誰而戰第298章 平戎臺第17章 譁變!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73章 山東聞香第99章 皇后的秘密第94章 木材廠第263章 密信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12章 行軍第56章 哪來的虎第12章 行軍第238章 天啓三件事第243章 袁崇煥上第3章 窮途末路第24章 拜衙門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131章 幾個故事第207章 鄭一官是誰?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55章 野豬爲禍第165章 危險的合作第211章 瞞天對引蛇第146章 童心未泯第37章 勾心鬥角第72章 揚州瘦馬第30章 名聲大振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151章 出乎意料第295章 防範措施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01章 天子儀仗第33章 籌議盜糧第250章 西北繳獲第22章 水寨難立第222章 炮戰第44章 小公爺第112章 袁樞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98章 合金策第280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86章 地震,女奴第123章 沙城混戰第149章 不瘋沒肉吃第36章 巡檢司第210章 閉門思過第171章 整軍備武下第62章 安排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19章 夜行軍第257章 子子孫孫都姓倪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175章 如何取捨第125章 談買賣第278章 杯酒釋兵權中第266章 開府建牙第43章 私軍家丁第203章 應社第239章 登萊系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179章 賊入套矣!第77章 拜師成基命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156章 入京受罰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233章 開演,背鍋者第16章 意外第76章 雙鶴書院第171章 整軍備武下第273章 刮地三尺朱延平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237章 歸家各種事第236章 一心二用是精神病第17章 譁變!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23章 進州城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54章 送上門的左良玉第114章 志在何方?第135章 家中三兩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温州市| 秦皇岛市| 昭苏县| 北海市| 五寨县| 临沂市| 阳原县| 穆棱市| 博爱县| 景德镇市| 新乡县| 江北区| 苍山县| 林西县| 大港区| 连州市| 郑州市| 鸡泽县| 天全县| 山阴县| 郧西县| 宁海县| 梁平县| 林芝县| 娱乐| 崇阳县| 柳州市| 台南县| 拉孜县| 固原市| 北宁市| 武安市| 金平| 平塘县| 阿瓦提县| 陇南市| 海南省| 彭阳县| 青神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