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8章 合金策

宋應星家裡有錢,不代表他有錢,這些年走南闖北收集資料,又不安心經營產業,也很少沉心於科考,所以家裡給他的錢也沒多少。

所以送給朱延平禮物,就是他的《天工開物》手稿,朱延平如獲至寶。看朱延平激動的神情,手不釋卷翻看著,宋應星也放心下來,或許朱延平和他是有一樣愛好的人。

兩人對坐,陳子龍、閻應元、李秀策這些丁院的旁聽分別坐在兩人之間,等待著。

飲著茶水,宋應星不像這幫年輕人將迫切想法顯露。

戀戀不捨放下《天工開物》手稿,朱延平非常的感慨,笑說:“讓宋先生見笑了,這冊書意義不凡。能將各處先進技術傳播,十分的可貴。不過,朱某有一點淺見。”

宋應星面容洋溢著淡淡微笑,終於遇到個識貨的了,道:“朱先生但說無妨,一人計短,衆人計長。況且,宋某也只是收集,其中技藝又非宋某所有。”

朱延平點頭,環視在座的朋友,緩緩說:“我曾與魯師徹夜辯論,認爲一個民族能否強盛在於文明。我中國文明博大深廣,有包容萬千的氣概。文明核心是春秋諸子所融匯一體的儒道學說,這是強心之道。而強身之道,就在於技術。”

宋應星點頭,朱延平開口這話就定下了基調,這技術不比思想學說差多少。作爲江南人,更是知道技術的重要性,誰家有獨有的優良技術,那紡織的布匹,釀造的酒、瓷器、鐵製品,都是搶手貨,不愁銷路。

而他《天工開物》上面的技術,也都是普通技術,真正先進的技術,各家工坊也不會讓他參觀研究。

“毫無疑問,思想也是不斷前進的,宋有理學四大家,我大明有陽明心學承前啓後。這技術,也是如此,強漢以環首刀鐵札甲破匈奴皮甲銅刀,盛唐以優良兵甲傲視周國番邦,而宋無戰馬,則以精良的步人甲維持住了國境。而我大明以火器北驅蒙古,可見技術的重要性。”

朱延平停頓一下,繼續說:“戰國時,鐵製兵器出現,多是生鐵故而質脆易折,又容易生鏽難以保養,被稱爲惡金,不爲各國所重。當時各國以青銅爲武器,劍不過二尺,而秦國能造三尺青銅劍,傲然於列國。如今,鐵能煉成鋼,又有諸般防鏽手段,可見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一個技術停滯不前的民族、國家,註定要被消滅。”

宋應星緩緩點頭,道:“如朱先生所言,技術的確是不斷前進的。如今我大明火炮繁多而質量不行,南京所造新式火炮,甚至不如紅夷老式火炮射程。所以工部與兵部召集良匠,也收攬紅夷工匠,意在造出優良火炮。”

朱延平也笑了,搖搖頭道:“我大明火器不行,不是技術不行,而是銀子花不到正途上。朱某立志于軍事,於此多有研究。若有工坊、匠師及銀子,就有信心造出優良火器。”

天色漸昏,李秀策開口道:“朱兄,我等聽不明白這類技藝上的事情。只想知道朱兄如何生出雷電,如今這心裡如小貓撓撓,想必張家灣人人都在想著這事。”

這話撓到所有人心裡,宋應星從袖囊裡取出兩塊布絹包著的鋅錠放在桌上,道:“確實,此事也讓宋某著急。”

“啪啪。”

點點頭,朱延平擡起手掌輕拍,陳雄進來拱手,側身揮臂,趙家姐妹一起端著一陶瓷罐的果汁上來。阿杏與寇青桐也好奇進來,春梅端著木盤,盤中是銅塊和銅線,還有幾張白紙。

閻應元、陳子龍等人起身收拾碗筷騰出位置,朱延平挽起袖子來到宋應星身旁,接過春梅手中的工具放在桌上。

環視左右,見人人期待,又有些畏懼雷電,笑說:“靠近些,所生雷電甚小,只能擊穿紙張。”

說著,給鋅錠和銅錠上依次綁上銅線放入瓷罐兩端,他雙手各握一條銅線道:“將燈籠移出去,關門。”

陳雄笑笑,厚著臉皮對趙家姐妹拱手,趙家姐妹神情怏怏不快,各提著燈籠出去。

房內光線昏暗,朱延平道:“諸位,仔細看著。”

兩根銅線頭不斷接近,突然藍白色電火花出現,閃爍著,靠的近一點的阿杏和宋應星還能聽到火花輕微,幾乎聽不到的滋滋聲響。

昏暗的廳堂內,一個個都瞪圓了眼睛,真能生出雷電?

最最激動還不是阿杏,而是宋應星,雙目瞪的圓溜溜,面綻紅光問:“朱先生,這是何原理?”

看著斷斷續續碰觸而生出的電火花,朱延平想起了前世快樂的課堂,沉浸在回憶著嘴角翹起。

宋應星又問一遍,朱延平才說:“我也不知,不過可以肯定,同樣的方法,可以用其他金屬試試。罐中也不限於果汁,醋、鹽水,換著金屬,應該也能生出電。”

趙家姐妹將燈籠拿進來,最後隔著紙張,兩根銅線靠近,電火花擊穿紙張,留下一串串的焦黑針眼,這場實驗到此爲止。 ωwш?тTk дn?¢ ○

閻應元等人都試著玩了玩,便急著告辭,要回家去試試。

將這些實驗器具給了阿杏她們,她們則回北院實驗去了,趙家姐妹端著果汁瓷罐離去,陳雄看的眼熱,也想上去實驗一下。

廳堂內就剩下宋應星和朱延平,朱延平洗了手坐回主位上,宋應星起身拱手:“朱先生大才,竟能生出雷電,此事足以留名青史。”

朱延平搖頭道:“非是朱某之功,若無先生提取出的鋅錠,朱某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宋應星也是搖頭,拿著僅剩的一塊鋅說:“如此命名不妥,這物早有發現,只是無人在意罷了。宋某雖慕名,可卻不要這類無實之虛名。”

歷史上這位最後五次會試不中,歲數也夠大了,就參加吏部會選,北京城破消息傳來時,已經做了知府。後棄官歸鄉,終身不仕,告誡子孫耕讀傳家即可,不準出仕。因爲一連串的戰亂,後來他的後人淪爲普通百姓、佃戶。

朱延平起身拱手長揖道:“先生高潔,晚生敬佩。可這物,總該有個名字纔對,如金銀銅鐵鋼鉛錫,不如造個字如何?”

“如此也好,萬物皆有名,也不能委屈了這小東西。”

宋應星點頭應下,笑容欣慰,舉著手裡鋅錠看著,有種看兒子的感覺。

朱延平道:“先生隨我來,朱某已有腹稿。”

兩人來到寢室書房,朱延平研墨,提筆寫了一個‘鋅’字,問:“宋先生,如何?”

氧化鋅早有,被稱作亞鉛、倭鉛,用途就是將純銅冶煉加工成黃銅。

這是個形聲字,宋應星一看就知道該怎麼念,承朱延平的人情,認爲是他名字的中‘星’起的作用,撫須讚道:“好字。”

兩人之間,朱延平的影響力足以決定鋅的命名,真要寫個‘星’字,宋應星也只能認了,反正被嘲笑的也是他。換成一個同音字,別人也知道其中關鍵,只會說他謙虛,而不會說他貪名。

隨後的話題扯到了合金上面,朱延平道:“自古銅武器或銅鼎,多是青銅,因爲銅錫合煉出來的青銅質硬。而銅鋅合煉而出的黃銅也比純銅堅硬,可見這類合煉而出的合金,會有超出單一金屬的性能。每一種新的純金屬發現,與其他金屬合煉,說不得會造出比鋼還要堅硬、強韌的合金,以這類合金鑄造火器,足以解決此時軍中火器炸膛問題。”

朱延平這話在道理上,經驗上推斷,是沒有問題的,宋應星更是對合金這一新穎名詞有一種眼神一亮的感覺。

朱延平繼續說:“可能還有很多的金屬沒有被我們發現,但發現的金屬越多,我們所能擁有的合金配方就越多,各種類型的合金會應有盡有,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這鋅哪怕無用,但這發現鋅的意義,是不凡的。能讓更多的工匠去探尋自然的奧秘,找出新型金屬。”

宋應星點頭,在常年待在匠坊,自然知道現在除了黃金和白銀是純的外,其他金屬器具基本上都是合金。至於火器作坊,他也參觀過,純粹就是拿生鐵邊角料製作……

朱延平見他認可自己的想法,就說:“所以朱某想拜託先生向朝廷寫一封摺子,講述新金屬及合金的重要性。朱某會走通門路,將鋅銅生電重新裝置,做成精緻的小玩意兒送入宮中。有了聖上點頭,想必以後不少事情,都會方便不少。”

宋應星略作思考就答應,說:“此折,就叫合金策如何?”

畢竟他這個舉人寫一封奏摺沒問題,以前是寫了不可能送到天子面前。再說,風險在朱延平那裡,給皇帝進獻東西,搞不好朱延平就會倒黴。

朱延平覺得可以,就換了個話題,說:“宋先生,這《天工開物》非同一般,幾乎囊括各地各行優良技藝。我建議刊行時分內外兩冊,外冊以尋常技術爲主,最好不要有金屬冶煉內容。而內冊則是完整版,最好如邸報那樣,只需流通於各地衙門或士紳手中。”

《天工開物》裡面的高深技術正是宋應星的底氣所在,是乾貨,沒有這些乾貨的外冊即使有朝廷支持刊印,也不會有人去看。而內冊不能隨意流通,這與宋應星的初衷相違背。

沒有反對,他問:“朱先生,這是何故?”

朱延平毫無隱瞞的說:“周圍番邦與我大明比較,最缺的就是技術。而歐洲傳教士,雖然帶來了天文學、數學、哲學書籍,可他們也在拼命學習我大明文字語言,將我大明的書籍一箱箱運往他們的故鄉。因此,朱某纔有顧慮。”

這年頭可沒有專利法,宋應星沉吟起來,他的願望就是自己的書能流傳四海。

最後,試探問:“朱先生,此事當真如此緊要?”

“《天工開物》就如其名,是國之利器,如何衡量,宋先生心裡是有底的。”

第129章 算命第209章 張揚跋扈第260章 歲末擴編難中第28章 血濺五步第10章 征途前夜第190章 天使內訌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49章 閹黨即正義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57章 傳教士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134章 無敵,也是一種錯第301章 更荒唐第149章 不瘋沒肉吃第140章 爲難第219章 晉王瘋狂第248章 熊廷弼第217章 戰鬥宣言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63章 密信第132章 楊漣作死第163章 檔案詭異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129章 算命第27章 夜有賊人第267章 組建幕僚第6章 戚刀第122章 兩千套軍械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4章 也有狗急跳牆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187章 會爆炸的護身符第275章 平叛調令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65章 危險的合作第182章 三軍會議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2章 形勢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282章 帆布糧票第71章 小公爺第97章 宋應星第263章 密信第125章 談買賣第224章 雪地決戰第276章 平哪門子的叛?第17章 譁變!第2章 形勢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35章 鴛鴦陣第113章 回張家灣第223章 賊軍反擊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88章 土地紅線第119章 欺詐第303章 山東二害第16章 意外第257章 子子孫孫都姓倪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72章 揚州瘦馬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282章 帆布糧票第112章 袁樞第41章 全府震動第235章 晉王寶藏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44章 小公爺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285章 夜戰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234章 平遙民脂第7章 人靠衣裝第261章 歲末新一年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26章 夜宿濱河第148章 爲誰而戰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248章 熊廷弼第220章 晉地三難第284章 活學活用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39章 登萊系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10章 征途前夜第67章 共謀富貴第82章 捂死李三才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213章 蛇是誰
第129章 算命第209章 張揚跋扈第260章 歲末擴編難中第28章 血濺五步第10章 征途前夜第190章 天使內訌第174章 延綏告急第49章 閹黨即正義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57章 傳教士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134章 無敵,也是一種錯第301章 更荒唐第149章 不瘋沒肉吃第140章 爲難第219章 晉王瘋狂第248章 熊廷弼第217章 戰鬥宣言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63章 密信第132章 楊漣作死第163章 檔案詭異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129章 算命第27章 夜有賊人第267章 組建幕僚第6章 戚刀第122章 兩千套軍械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4章 也有狗急跳牆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187章 會爆炸的護身符第275章 平叛調令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65章 危險的合作第182章 三軍會議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153章 樹敵無數第2章 形勢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282章 帆布糧票第71章 小公爺第97章 宋應星第263章 密信第125章 談買賣第224章 雪地決戰第276章 平哪門子的叛?第17章 譁變!第2章 形勢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35章 鴛鴦陣第113章 回張家灣第223章 賊軍反擊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88章 土地紅線第119章 欺詐第303章 山東二害第16章 意外第257章 子子孫孫都姓倪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72章 揚州瘦馬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282章 帆布糧票第112章 袁樞第41章 全府震動第235章 晉王寶藏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44章 小公爺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242章 內閣首輔下第285章 夜戰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234章 平遙民脂第7章 人靠衣裝第261章 歲末新一年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26章 夜宿濱河第148章 爲誰而戰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248章 熊廷弼第220章 晉地三難第284章 活學活用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39章 登萊系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10章 征途前夜第67章 共謀富貴第82章 捂死李三才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213章 蛇是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鞍山市| 广宗县| 平度市| 治县。| 广州市| 杭州市| 昭苏县| 黄山市| 平安县| 西峡县| 沙河市| 仁化县| 和田市| 吕梁市| 肥城市| 白河县| 瓮安县| 渭源县| 报价| 桐城市| 汾阳市| 武强县| 五原县| 连云港市| 来凤县| 宝鸡市| 韶关市| 休宁县| 扬州市| 宁武县| 南和县| 平湖市| 扶余县| 新巴尔虎左旗| 余姚市| 民丰县| 汨罗市| 内黄县| 运城市| 措美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