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03章 應社

今日的朝會,很平淡的過去了,與前段時間一樣,天啓沒有露面,只是讓六部長官牽頭,進行集議。有什麼具體事情,集議的時候內閣會酌情處理,最後還有司禮監把關。不會產生什麼過分的決議,畢竟產生了也不會通過司禮監。

崔景榮提劍追殺朱延平的事情,上不了檯面。

天啓很忙,他在忙著等,等朱延平從顏思齊那裡拿到銀子然後交給他。

崔景榮在朝堂上,奪了殿上大漢將軍的儀仗兵刃追殺朱延平,他也不會意外。

如果是在街上,朱延平拔劍恐嚇哪怕是一名百姓,這就是大事情……

對待脾氣大一些的老臣,朝廷是寬容的,對於正在成長的傢伙,自然要管的嚴一些。白了,資歷擺在那裡,大傢伙相信這老頭兒的形象,即使拔劍也不會惹出事情。

回到家裡,朱延平先補了個覺,沒有想昨夜寇青桐白花花的軀體,也沒想崔景榮拔劍時的模樣,而是想著一個字,公。

這個字太難了,比一個剛字還要難,古往今來真沒幾個人能一如既往的保持住一顆公道心腸。

鄉野裡,一個人做事若公道,大家有什麼事都會找他評理,威望就是這麼來的。

大了,誰做事公道,在朝廷裡就是宰相之才。葉向高爲什麼戴著東林的帽子,在萬曆後期長期一個人管內閣事,當獨相,唯一的宰相?

就是因爲葉向高做事公允,對誰都是一視同仁。

臨時住在宣武門大街老鄉家裡的陳子龍整理儀容,收拾好自己的戶籍、路引和雙鶴書院開具的證明,帶著提著兩隻大公雞的書童去北城找朱延平。

北城住的的都是勳戚大臣,非富即貴。南城各門只檢查出入陌生人的路引,要進北城檢查的東西就多了些。

如今各地督撫入京述職,朝中忙著整理賬冊什麼的,最重的就是治安。畢竟年關將近,皇帝的誕辰就在十一月中旬,皇城鬧出一些事情,那負責這一塊的五城兵馬使司,順天府尹、順天巡撫都要倒黴。

年關近了,陳子龍要回鄉過年,臨走要與朱延平告別,順便轉交張溥、張採二人的書信。一年的時間,應社席捲江南,無數士子景從,種種盛況、形勢一片大好的場景在張溥的信中浮現,陳子龍迫不及待的要回蘇滬,參與進來。

驍騎將軍府,陳子龍擡頭看著五個大字,再看看一對石獅子前鐵甲白袍的六名甲士,目光探入大門內,可見一對對的甲士站列值哨,威風凜凜,透著陣陣森嚴。

一名他沒見過的英俊軍官上前拱手,對披著黝黑髮亮皮裘長襟外衣,內裹青衫棉袍一看就知道是讀書人的陳子龍拱手道:“先生何事?”

陌生的西北口音,不是陳子龍熟悉的淞滬口音,這軍官不是三吳子弟,想來跟著朱大哥征戰的三吳弟子都已升了上去。

拱手,陳子龍雙手取出拜帖道:“松江府故人陳子龍,前來尋驍騎將軍辭行返鄉。”

高傑眉頭皺了皺,有些熟悉,雙手接過拜帖翻開看著,英俊硬朗的面容綻露微笑,吐出白氣展臂道:“上頭有吩咐,是宋先生、閻先生及陳先生來府,可直入,請。”

陳子龍心裡暖融融,拱手道謝,在兩名甲士引領下進了前院。左右看著,處處佈置顯得倉促,缺少一些時間沉澱,想來下回來了,就不是這般肅殺、乾枯的景色。

一路來到中院,院中演武場上,兩隊甲士各組成三個鴛鴦陣穿著厚厚棉衣,操演著。兩旁走廊下,還有不少軍士靜看著,身邊還有軍官指、分析著。

樓靖邊主持現在的訓練,以隊巷戰爲主,最講究配合。見陳子龍來了,將差事交給趙驍騎,迎了上去。

雙臂環抱在胸前,倚靠著走廊方柱的朱宗楚扭頭問:“張二哥,那子是誰?”

張文強翻著要準備的軍需文檔,擡頭看一眼道:“松江府少年英才陳子龍,當時跟著老爺一起來京的。還有一個崑山顧炎武,因爲一些事情先回去了。”

著,提筆探向炭火盆邊上的硯臺,張文強對著文檔勾寫,每一名甲士隊官今天都發了一冊軍需文檔,讓他們修改,爲巷戰做準備。

按著自己的理解,張文強將配屬的十萬支火箭勾掉,寫了三萬支,對其他各種零碎軍械所需數量進行調整,如鐵蒺藜、毒煙彈、鐵刀魚網、地雷、轟天雷、弩、都做了修改。

他們這幫軍官最後的意見匯聚,交流後,纔會與朱延平正式相談。看著繁複,就是朱延平給他們的作業,也是吸取各方面意見。

鎮虜軍是朝廷的編制,軍官任用朱延平一個人拍板,有能力就可以,卻不能設置太多的規矩。可甲士是他的家丁,內部升遷就有了些法,隊官的要求是能看懂軍令,想升更高一級,必須學會書寫軍令。

江南文風鼎盛,不會寫字也會讀幾個字,這就是張文強這些人的優勢。可不努力,編進來李遂那邊的遼人,李虎這邊的燕人、趙人,還有之前血戰存活的晉代兩地人,現在還有一些米脂老秦人。這些人遠比他們吳人多,基礎數量擺在這,爬上來的機會更大。

後院正房,朱延平洗了個臉,翻著張溥、張採的書信,直接搖頭:“有武毅戚公兩部兵書,學兵法不難。三吳子弟棄筆從戎,我是樂於見到的。可讓他們在我鎮虜軍中歷練,這事我不好做主。”

張溥好大的心思,竟然動一批青年士子從戎。

而且這信,往來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他西北大捷的捷報正式在九月十五的邸報中通報天下,傳到江南也就九月二十。可這信的落款卻是在十月初九,初九到現在才十天的時間,一般的渠道怎可能送到京師?

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官方的驛站系統,張溥用朝廷的驛站捎信。

估計捷報的消息到張溥手裡的時間更早,他用了一段時間物色人選,各方面談好後,發出了這份信。這份信,朱延平很不喜歡其中的措辭,張口江南,閉口江南或三吳。或許在三吳子弟眼中,之前的鎮海軍是吳軍,這支鎮虜軍也是吳軍,是三吳百姓的榮耀。

朱延平應徵時,領了哨官戚刀,繼承的自然是戚家軍血脈。戚家軍就是南軍的代表,所以他的兵馬被江南人看作子弟兵。

彷彿,張溥代表的就是三吳父老和子弟,在和他朱延平談。

陳子龍端著茶,盤坐在朱延平面前:“兄長,其中莫非還有其他道?”

往軍隊裡塞人,在陳子龍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上頭根本不會管。也有不少舉人士子會試前託關係去軍營歷練一番,或者去邊塞給督撫充當幕僚,漲漲資歷。大明官員的資歷,不是從考中進士的那一天算起,而是從考中舉人之時開始計算。

“干係重大!”

朱延平著拿牙籤插著的蘋果塊咬一口,盯著陳子龍道:“若是尋常軍隊,這事不難,朝廷也樂於見到士人從戎。可鎮虜軍不一樣,內閣和宮裡都盯著,若是讓一批三吳士子歷練,那麼其他各處都會伸手,派他們的子弟前來歷練。”

著朱延平搖頭笑笑:“興許到時候,鎮虜軍會有戰兵三千,歷練的士人會有三五百。這還怎麼打仗?”

“鎮虜軍是一支車騎部隊,講究的就是高速度,行軍雖有車騎代步,可一樣艱苦。九邊各處,哪裡有戰事,朝廷就會調我鎮虜軍。入我軍中,必然作息不穩,居無定所。所以,這事還要再考慮考慮。”

陳子龍只覺得這是個事,怎麼會有這麼多法,這是張溥向他再三叮囑一定要辦成的。一旦辦成,以後三吳系將領成長,荒敗的南軍體系就能恢復,這關乎江南人的得失。

他少年有才歸有才,缺少歷練不清楚這件事的背後意味著什麼,不甘心問:“兄長,莫非真弄不成?”

全部拒絕是公,全部答應也是公,正在研究如何公道行事的朱延平沉默片刻,道:“興許可以,這事要慢慢來。能不能成,我還要與閣老們和宮裡人談談,他們現在都盯著鎮虜軍,都想拿走鎮虜軍。這時候我將咱三吳子弟往裡面填,你內閣和宮裡,會怎麼看我?又會怎麼看天如先生?”

鎮虜軍這樣的強軍,誰都想要,在玩壞之前撈軍功纔是要緊的。這個道理簡單,陳子龍能想明白。朱延平後面的擔心,他也想明白了,抿著嘴脣,臉白了白。

捏碎一枚核桃遞給陳子龍,朱延平露出笑容:“這事我會盡心去辦,三吳子弟百餘人爲國事棄筆從戎,也是美談。若能動其他各處士子,以士子們編練一支新軍,我想宮裡、內閣還有士林,都會鼎力支持。”

陳子龍見朱延平應下,心裡十分難受。他受張溥所託,就是一封信,只當是事來找朱延平。結果這件事背後的危險著實不,而朱延平卻答應了,冒著風險讓陳子龍格外的難受。

或許,張溥大名鼎鼎,名震此時的江南。可朱延平更是名震天下冉冉升起的新銳名將,犯不著爲張溥冒險。看的,可能是他陳子龍的面子。

想到其中的關竅,陳子龍心中愧疚,擠出笑容道:“兄長,百無一用是書生。弟性子懶散閒逸,恐怕也不是做官的料子。年關過後,到軍裡爲兄長跑跑腿也是一個活計,不知兄長何意?”

朱延平沉默片刻,頭:“如此也好,如今邊塞不靖,雖是國朝百姓的不幸,也是我輩青年報國、晉身的大好捷徑。我大約會在四月返回太倉完婚,那時你來我麾下,先從帳前書吏做起。”

陳子龍不傻,一個少年英才再單純,也僅僅是不去推敲那些背後的事情。若是推敲起來,自然會看的明白。

張溥的心思實在是太大了,可他遠在太倉,怎麼會時時刻刻注意到京裡最新的變動?塞百來人三吳青年英傑入伍,所圖的東西實在是太大了。

陳子龍放棄以後的會試,爲的就是還朱延平的人情。或許,他察覺到張溥的心思是滲透奪取鎮虜軍,將朱延平的吳軍,變成三吳人的吳軍。所以,他要進入鎮虜軍,壓住那些人。

這個滲透的過程,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甚至是十年遍地開花。

朱延平不怕張溥的滲透,張溥是太倉人,他也是太倉人,大家都是三吳子弟的領袖。作爲這些三吳子弟的直屬正管,他還壓不住這些三吳子弟,那他的種種心思,早日熄了爲好。

應社,張溥的應社,是適應時代變革,還是順應某種潮流?

朱延平懶得去管,魯衍孟的行社也即將組建,一個書社的名字,足以代表這個集團內部的理念。或許自己也該準備一個社,叫報社,報國的社?

第231章 艱難的信任第58章 本座楊衰第14章 操練第202章 閉關鎖國的朱延平第97章 宋應星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78章 孫傳庭的兵法第259章 歲末上第41章 全府震動第27章 夜有賊人第237章 歸家各種事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305章 武人之殤第265章 新開始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72章 中樞反應第96章 藝術家與科學家第64章 國事艱難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284章 活學活用第51章 戰術改進第291章 一起上賊船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45章 大聖歌第157章 橫眉冷對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57章 傳教士第125章 談買賣第111章 事了拂身去第299章 天逼人反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100章 佈置陰謀第20章 拒絕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33章 籌議盜糧第76章 雙鶴書院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152章 一聲炮響第206章 這年頭宮裡也沒有餘糧第302章 軍威之戰第292章 好殺與必殺第42章 蘇州最強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206章 這年頭宮裡也沒有餘糧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67章 共謀富貴第2章 形勢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80章 李園圖紙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285章 夜戰第48章 南京來人第46章 邸報惡訊第22章 水寨難立第3章 窮途末路第251章 禮單攻勢第246章 搶錢的路子第137章 受賞第32章 士紳勞軍第32章 士紳勞軍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52章 二月春寒第39章 蹩腳的戰鬥第126章 我的眼裡只有錢第212章 算賬第36章 巡檢司第290章 火棉第69章 私奔第23章 進州城第15章 軍心不穩第93章 那一夜第72章 揚州瘦馬第45章 大聖歌第33章 籌議盜糧第270章 謀殺毛文龍事件第72章 揚州瘦馬第116章 失敗的清洗第177章 被搶兩萬石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64章 國事艱難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231章 艱難的信任第9章 緊急調令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2章 形勢第40章 麻煩了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141章 名望第124章 單于城第14章 操練
第231章 艱難的信任第58章 本座楊衰第14章 操練第202章 閉關鎖國的朱延平第97章 宋應星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78章 孫傳庭的兵法第259章 歲末上第41章 全府震動第27章 夜有賊人第237章 歸家各種事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305章 武人之殤第265章 新開始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72章 中樞反應第96章 藝術家與科學家第64章 國事艱難第256章 自己把自己坑了……第284章 活學活用第51章 戰術改進第291章 一起上賊船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45章 大聖歌第157章 橫眉冷對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57章 傳教士第125章 談買賣第111章 事了拂身去第299章 天逼人反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100章 佈置陰謀第20章 拒絕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274章 兵變前奏第33章 籌議盜糧第76章 雙鶴書院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152章 一聲炮響第206章 這年頭宮裡也沒有餘糧第302章 軍威之戰第292章 好殺與必殺第42章 蘇州最強第226章 立碑,屠之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206章 這年頭宮裡也沒有餘糧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67章 共謀富貴第2章 形勢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80章 李園圖紙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285章 夜戰第48章 南京來人第46章 邸報惡訊第22章 水寨難立第3章 窮途末路第251章 禮單攻勢第246章 搶錢的路子第137章 受賞第32章 士紳勞軍第32章 士紳勞軍第201章 跳窗中書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293章 麻煩開始第52章 二月春寒第39章 蹩腳的戰鬥第126章 我的眼裡只有錢第212章 算賬第36章 巡檢司第290章 火棉第69章 私奔第23章 進州城第15章 軍心不穩第93章 那一夜第72章 揚州瘦馬第45章 大聖歌第33章 籌議盜糧第270章 謀殺毛文龍事件第72章 揚州瘦馬第116章 失敗的清洗第177章 被搶兩萬石第288章 大裁軍序幕第64章 國事艱難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231章 艱難的信任第9章 緊急調令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2章 形勢第40章 麻煩了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141章 名望第124章 單于城第14章 操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密云县| 武隆县| 宁乡县| 巴青县| 龙南县| 宜良县| 黄陵县| 巍山| 延庆县| 永宁县| 吴桥县| 阳曲县| 岳普湖县| 当阳市| 乌拉特前旗| 沐川县| 丹江口市| 普格县| 嵊泗县| 老河口市| 中江县| 惠水县| 无极县| 益阳市| 长垣县| 油尖旺区| 葵青区| 左贡县| 太仓市| 明星| 特克斯县| 开江县| 台东市| 颍上县| 贵港市| 历史| 黔南| 青冈县| 西乌珠穆沁旗|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