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4章 國事艱難

錦衣衛千戶在太倉這樣重鎮欺壓風頭正盛的打虎英雄朱延平,這種消息自然是捂都捂不住,隨著交流南北的商旅步伐,會一圈圈擴散出去。

張溥也是吞不下這口氣,如今士林老一輩人物以李三才、方從哲、劉宗周爲領袖,代表三大派系;中年一代以錢謙益、楊漣爲首,餘下的競爭對手因爲各種原因夭折了。

老一代中的徐光啓,是中西合璧自成一派,雖然比不上上述三人,但門人子弟也不少。也因爲朝廷越發重視火器,徐光啓一脈與西夷關係緊密,自然實力會越發的雄厚。

若發展的好,徐光啓能自成一脈,擁有王陽明那樣的地位。所以,徐光啓不接受東林的示好,也不接受魏忠賢的招攬。

青年新生代,天啓二年後,張溥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保持勢頭,他將來的成就不在李三才、方從哲、劉宗周之下。

可錦衣衛千戶楊衰,當著他的面,欺壓太倉士子中的英傑人物朱延平,他不做點表示,他還有什麼面目存世?

名士,可以爲了名而死。

他的至交好友,蘇州府年輕一輩的士林俊杰張採、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以及松江府的陳子龍等人聚在一起。

總共十一人,除了陳子龍是松江府人外,餘下的朱延平也都認識。其中,最有趣的是太倉本地人楊彝和顧夢麟,這兩人起初所學的門派不一樣,一個學的是程朱理學,一個是陽明心學,相互詰問,後來不斷探討下,成了好友,被合稱爲楊顧。

他們兩人都放棄了原來的門派觀念,遵從張溥的思想,以復古爲主,講究務實。依舊是陽明心學,但更爲重視務實和執行能力。反對空談,講究知人善用。

復古的士子,那是什麼樣的士子?

在張溥之前就有復古學派,以模仿爲主,還是以詩詞爲核心。張溥這些人,是要真正的復古,以王陽明爲榜樣,要能上馬平天下,下馬治天下!

真正復古的士子,都是佩劍的!

這類士子隨著遼東接連大敗,也越來越多,盧象升、山東布政使徐從治、宣大總督崔景榮、登萊巡撫袁可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毫無疑問,張溥這些人都是欣賞朱延平的。他們看不起武夫,是看不起那種粗鄙、不識字的粗人。王陽明之後,立志成將的士子不在少數。

王陽明少年時,就立下志願要當將軍。考中進士後,乾的職務就是兵部主事,遭到劉瑾打壓從貴州水西龍場驛復起後,乾的差事還是以兵事爲主。

與朱延平這樣,以考進士爲途徑當將領的人,不在少數。雖然有武進士,但這個已經廢了,名不副實。

十一人因朱延平的事情聚在一起,談的話題卻是遼東,由遼東進而涉及全國,一個個神情憂慮,或有參雜憤慨,有的就是無奈苦澀。

剛從南京回來的顧夢麟拿出了遼東的賬務,一夥人看完可以說是哭笑不得,更爲沮喪。

整個天啓三年,也就是去年,在孫承宗的領導下,遼鎮收復了建奴不要的大片土地,擴展到了大、小淩河一帶,如今正在加固錦州、寧遠城以及沿線戍堡。

同時孫承宗還在大肆練兵,他的訓練方案裡,遼軍以車兵、騎軍和水師爲主。

其中車營也就是火炮兵有十二營,每營火炮二百多門,軍士四千。這是按照戚繼光的計劃練的兵,採用的是二二軍制,這樣方便指揮。這是主要的遠程打擊力量,也是唯一的攻堅力量,是遼軍的主力。

水師八營,負責週轉物資,或者運兵,增加部隊機動力,純粹就是欺負建奴沒有水師的一種兵種。

另外全鎮騎卒在編制中會有九萬六千騎,其中車營軍士配馬。以數量衆多的騎卒來保證野戰、機動能力。到底有多少騎兵,沒人知道。

養一個騎兵的成本等於五個步軍,再加上備用戰馬的消耗。不管有沒有備用的戰馬,只要賬面存在,朝廷就要撥付相應的馬料錢。

所以遼鎮,養著十萬多人,實際上成本等於養了四五十萬人。

這些東西,他們看著就知道有貓膩,更可笑的是遼軍申請的經費裡,一座住十個人的營房,竟然要六兩銀子!

整個天啓三年,遼軍得到了四百六十多萬兩的糧餉,這還不算軍械。孫承宗也在搞軍屯,據說成就不錯,一年下來收的糧食,也就價值十五萬兩左右……

別人搞軍屯,能自給自足,可孫承宗一年拿了那麼多,纔回報了這麼一點點東西。他也自知這個數據難看,每隔一段時間,就給皇帝寫辭職報告。

先不算這個,更重要的不是遼軍,而是國家的賦稅,朝廷一年的正稅也就二百多萬兩,鹽稅、礦稅百萬兩,遼餉加派接近二百萬兩,太僕寺經營的各地牧場每年也有近百萬兩,總共就五六百萬兩的年收入,遼鎮就吃了大頭!

九邊重鎮也要吃,官員俸祿也要吃,宗室子弟也要吃,可朝廷有多餘的錢?

更爲關鍵的是,西南也在開戰,軍費去年已經和遼鎮持平,還稍有超出。這種情況下,朝廷沒有周轉的錢糧,這還怎麼打仗!

打不了仗,趙宋就是前車之鑑,家破人亡、亡國滅種!

大明窮?不可能,窮的是朝廷。

十一人看完這些數據,臉色都不好看,張採擠出笑容打趣:“戶部的諸公,這回頭大了。”

顧夢麟道:“如今戶部尚書無人敢當,有擔當的李財神又逢丁憂卸職,左右侍郎止有一人掌印司部事。各處主事多有空缺,也是無人敢擔當此重任。新科二甲進士盧象升勇於國政,超擢爲戶部主事。另有贛南巡撫武陵楊鶴之子楊嗣昌知難而上,與盧象升共事戶部。”

他口中的李財神是李長庚,一個與太白金星同名,也很有本事的老頭,是湖北麻城人。岳父梅國楨也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厲害角色,梅國楨從子梅之煥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六部主事,這可是正六品的官員。外放的話,起碼是各省布政使、參政、參議,資歷淺一些當個知府。

戶部,掌管天下錢財,往往都是擠破頭往裡面鑽的緊俏衙門。現在呢?真正是國難當頭,沒人敢站出來,以至於新科進士盧象升這樣的官場新丁都可以上去挑大樑。

此時的戶部,不算各省分司,戶部的核心就三個能管事的!

張溥老僕叩門,一幫人斂去憂慮神色,老僕來報:“老爺,鎮海衛朱延平投帖,說是有緊要事尋老爺。”

輕嘆一聲,張溥道:“此事暫且擱下,臥子賢弟拭目以待,看太倉子弟英姿可能入弟之法眼。”

松江府來的陳子龍如今才十六歲,神情謙遜拱手笑笑,他擅長詩詞,張溥則雄於散文。在詩壇,他少年成名直追錢謙益,是松江府那邊,有機會成爲繼徐光啓之後的士林首領。

朱延平腰懸戚刀,一襲粗布白袍素色對襟衣,網巾束髮。寇青桐所贈的祈福白玉環掛在手腕,能隨時把玩。

與列坐士子分別行禮,這些人大的有年近四十的,如顧夢麟;也有歲數比他小的,如十六歲的陳子龍。

昨日朱延平掛印離職的高潔表現,使得張溥等人更爲敬重朱延平品行。他們可是一步步看著朱延平成長起來的,那個將印是拿命拼來的,這麼捨棄,於朱延平而言實在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在這裡沒有那麼多的場面客套話,朱延平言明來意,拱手道:“諸位兄長,東林諸公清正執掌朝堂,小弟甚是仰慕,欲往北京一行。以客籍報考,若不得其門,將與家丁赴遼地。效仿東江鎮毛帥,以死志報國。”

遼東大敗之際,熊延弼揮軍帶著遼民焚燒軍械糧草,填埋水井大跨步後撤。自知死定了的王化貞臨走,招募死士去失陷土地救助遼民召集流散軍士,毛文龍當時是閒職將領,就是一百九十多名勇士的首領。

他一路向東,衝破建奴層層封鎖,一路攻城拔地,過鴨綠江血戰數陣打退黃臺吉與朝鮮聯軍後,在皮島立營,一手創下了東江軍。

張溥放下茶杯,他沒想到那個錦衣千戶楊衰倒是識才,壓迫朱延平不成,去婁江軍營將朱延平的乳兄弟劉高旭給提走了。

劉高旭軍職在身,又沒有清名在身,想玩辭職那一套都玩不成。他若辭職,那就是逃軍,會被楊衰名正言順的抓走。

至於劉高旭投靠錦衣衛會不會牽連到朱延平的名望?不會,一點都不會,分別投注是人之常情。這一點在座的顧夢麟最有發言權,他是清流名士,而他在蘇州府崑山縣的族老顧秉謙則是魏忠賢麾下的招牌人物,官居禮部尚書,似乎有入閣的趨勢。

朱延平是個人物,張溥毫無猶豫的決定要幫朱延平一把,他們這夥人是清流,東林那邊大開山門想要招納,可他們看不上東林做派,而浙楚兩黨又潰敗,也不是個好去處。

所以他們待價而沽,身價會隨著不斷的高漲的名望而提升,與上海縣的徐光啓一樣,可以和東林走得近,就是不加入。

但是,絕不能讓朱延平加入閹黨。以他對朱延平的瞭解,這人心思活絡,又有挑殺猛虎之武勇膽氣。一旦這人入了閹黨,將來對他們來說是個大大的麻煩。

他們是清流,代表的是豪強士紳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而閹黨代表的是皇帝的利益。兩者是對立的,否則也不會鬧出三大案。

張溥略作沉吟,見朱延平神情略顯焦慮,便說:“我與牧齋先生頗有往來,近日牧齋現身於崑山收徒顧炎武,欲送往通州雙鶴書院就讀。若將軍有心,不若護送顧炎武同去,同讀於雙鶴書院,也好爲科考做些準備。”

牧齋先生就是錢謙益,萬曆三十九年進士,字受之,號牧齋。

他真怕朱延平擔心自己乳兄弟安危,進而受挾制被迫入閹黨。如今朝中二極對立,一加入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這時候顧夢麟也說了:“此事還需將軍費心,我那族弟也是好武少年,說不得能與將軍成爲摯友。”

顧夢麟是太倉人,顧炎武是崑山人,但都是一族。崑山顧炎武成了東林錢謙益的學生,而崑山顧家的族老顧秉謙則是閹黨的招牌……

而這位顧夢麟又保持清流身份,一家子分出三個陣營,不論怎樣,顧家都不會輸。

朱延平應下,神色依舊慎重,張溥只給了一條路,能不能加入東林,還要看雙鶴書院的意思。

這時候陳子龍也表示要去通州,他也想以客籍參加北直隸的鄉試。

在松江府他考不中舉人,但考個秀才不成問題。可他更想去北直隸那種人山人海的地方廝殺一番,北直隸的科考成績,含金量最高。競爭壓力大,也更能磨練自己。

鄉試錄取名額是根據人口比例決定的,有些偏遠的縣教育荒廢,可能報考的數量還不如錄取名額來的多……

北直隸是什麼地方?官員子弟匯聚,各方英才同來,每次科考真的是屍山血海。

陳子龍才十六歲,少年有傲氣,張溥也沒有勸,只是再次拜託朱延平好好照顧陳子龍。與張溥關係最好的是張採,而他與陳子龍,則有手足之情。

第56章 哪來的虎第41章 全府震動第108章 首善書院第119章 欺詐第221章 攻城難第87章 產業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69章 私奔第60章 錦衣緹騎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81章 形勢第163章 檔案詭異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241章 內閣首輔中第204章 被坑第224章 雪地決戰第118章 出塞設計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187章 會爆炸的護身符第216章 輿論攻勢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25章 矇混第108章 首善書院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98章 平戎臺第251章 禮單攻勢第247章 坑遼計劃第268章 幕府會議第297章 示威第8章 敲詐勒索第140章 爲難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18章 前途迷茫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225章 杜鬆養子第168章 內閣調軍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220章 晉地三難第182章 三軍會議第68章 顧炎武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262章 軍號第95章 傷離別第82章 捂死李三才第8章 敲詐勒索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6章 戚刀第225章 杜鬆養子第176章 援軍!援軍!第94章 木材廠第56章 哪來的虎第123章 沙城混戰第289章 升賞風波第200章 兵家四派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67章 共謀富貴第66章 正陰陽第7章 人靠衣裝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49章 閹黨即正義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302章 軍威之戰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28章 血濺五步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19章 夜行軍第156章 入京受罰第80章 李園圖紙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306章 陽謀,坑的就是的你們第218章 疾如風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53章 道門劍客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3章 窮途末路第35章 鴛鴦陣第20章 拒絕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300章 荒唐第200章 兵家四派第240章 內閣首輔上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38章 準備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18章 前途迷茫第76章 雙鶴書院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38章 準備第283章 疑問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193章 各人選擇第112章 袁樞第46章 邸報惡訊
第56章 哪來的虎第41章 全府震動第108章 首善書院第119章 欺詐第221章 攻城難第87章 產業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69章 私奔第60章 錦衣緹騎第188章 延綏軍變第81章 形勢第163章 檔案詭異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241章 內閣首輔中第204章 被坑第224章 雪地決戰第118章 出塞設計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187章 會爆炸的護身符第216章 輿論攻勢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25章 矇混第108章 首善書院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298章 平戎臺第251章 禮單攻勢第247章 坑遼計劃第268章 幕府會議第297章 示威第8章 敲詐勒索第140章 爲難第128章 大同的王木匠第18章 前途迷茫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225章 杜鬆養子第168章 內閣調軍第264章 大理寺三人組的坑第220章 晉地三難第182章 三軍會議第68章 顧炎武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262章 軍號第95章 傷離別第82章 捂死李三才第8章 敲詐勒索第229章 恢復真身第6章 戚刀第225章 杜鬆養子第176章 援軍!援軍!第94章 木材廠第56章 哪來的虎第123章 沙城混戰第289章 升賞風波第200章 兵家四派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185章 封賞風波第67章 共謀富貴第66章 正陰陽第7章 人靠衣裝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49章 閹黨即正義第196章 兵部述職第302章 軍威之戰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28章 血濺五步第142章 士林之恥第19章 夜行軍第156章 入京受罰第80章 李園圖紙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306章 陽謀,坑的就是的你們第218章 疾如風第304章 大明湖畔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53章 道門劍客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3章 窮途末路第35章 鴛鴦陣第20章 拒絕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300章 荒唐第200章 兵家四派第240章 內閣首輔上第164章 解讀詭異第38章 準備第104章 天啓的箭第18章 前途迷茫第76章 雙鶴書院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38章 準備第283章 疑問第287章 中樞來人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5章 軍火販子陳世清第144章 決戰序幕第193章 各人選擇第112章 袁樞第46章 邸報惡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朝阳县| 旌德县| 伊金霍洛旗| 天峻县| 马鞍山市| 黄梅县| 郎溪县| 永康市| 康定县| 通江县| 和田县| 珲春市| 西林县| 安庆市| 达孜县| 贺州市| 临桂县| 固始县| 卢氏县| 连江县| 且末县| 铜梁县| 固镇县| 阿拉尔市| 巴东县| 云龙县| 本溪| 东乡县| 平潭县| 丹棱县| 化隆| 高邑县| 尚志市| 潢川县| 焦作市| 丹棱县| 遂溪县| 那曲县| 楚雄市|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