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8章 孫傳庭的兵法

雙鶴書院分爲五院,甲院是專攻科考的主力班子,這裡的都是東林嫡系子弟;乙院素質相對於甲院差一些,參雜了旁門子弟;丙院則是乙院的補充,這裡允許旁聽,但要經過考覈才允許進去。

丁院就簡單了,就是雜學院,氣氛最爲寬鬆,什麼人都能來這裡講課,什麼人也都可以來聽。最後一個就是蒙學院,負責啓蒙教育,很多人家送子侄過來學個幾百字,再去丁院學些記賬手藝,也就足用了。

書院是李三才私人設立的,沒有朝廷或地方的教育撥款,所缺金額都是商人士紳‘仰慕’而捐獻的錢財。所以整個書院,學生所需的教學材料和紙張筆墨由自己負責,教育方面是免費的。

往日密集的丁院,今日人少了不少,只有二百多人靜坐在走廊涼臺下聽講,不時還有士子悄悄離去,因爲孫傳庭的講課內容,對他們來說太枯燥乏味。

還以爲孫傳庭會講解三十六計或種種兵法計策,結果孫傳庭沒講這些動腦子的事情,上來就講什麼是軍隊,講怎麼練兵。

講臺涼亭上,孫傳庭盤坐著,面前小木幾上擺著香爐升起嫋嫋青煙,還有水果、糕點、茶水等等。

“兵源是練兵的首要,性格淳樸,能吃苦,身子健壯的兵員就是好兵,太過機靈的不成,他們心思不純,遇戰則雜念充斥腦海。往往這類人會敗壞軍紀率先潰逃,進而導致軍心士氣低迷,全軍畏戰。”

“武毅戚公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已說的很明白,老夫也就不再贅言。只再強調一點,那就兵員軍士的待遇。國朝之初衛所軍戰無不勝,除了名將驍勇善戰之外,軍士後顧無憂,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

朱延平左手按著戚刀刀柄,闊步而入,目光環視找到閻應元等人,放輕腳步走過去,不斷有聽不下去的士子離去,從朱延平身邊經過。

講臺上孫傳庭只是看了一眼朱延平,朱延平盤坐在地對他拱手,孫傳庭也只是點點頭,低頭飲一口茶水,慢悠悠繼續說:“人人都是父母一口飯一口水養大的,不能因爲他是兵,就恣意驅使。爲將,要有父母心,待軍士如手足子侄,軍士自然會捨命相報。”

坑了坑,孫傳庭講不下去了,這一坑,又有一夥士子互看一眼,搖搖頭失望走了。

他不知道該怎麼講,現在軍中情況讓他絕望,真正的絕望。連軍士的溫飽都無法保證,還談什麼對軍士如子侄一般?

朱延平解下戚刀橫在膝上,聽著也是低下頭,這軍隊已經完了,如果不是大筆的銀子撐出來的數量威懾著內外,這個國家早亂了。

孫傳庭話題一轉,談到了戰術上,說:“凡交戰,我軍過於依仗火器,而火器良莠不齊,無法造成預期的傷害。軍士又因火器盛行而忽視甲冑,故而少了短兵接戰的訓練與勇氣,導致遼軍遠戰殺不得敵人,近戰又無力殺敵,自然一潰再潰,失土千里,喪師前後幾近四十萬。”

“渾河血戰,浙軍鴛鴦陣殺敵、戰損比率遠不如南方顯著。可見走披甲近戰的路子,在遼闊的北方是不行的。所以遼鎮編練車營,攻防一體,依靠稠密火炮擊敵於車陣之外,野戰、攻堅樣樣不俗,而行軍更是輕快,足以與建奴相抗。”

這一點朱延平不認可,擡起頭,拱手揚聲道:“孫先生,學生是蘇州鎮海衛朱延平。對先生推崇車營火炮心有不服,渾河血戰之敗依學生看來,非是浙軍無力,而是諸軍配合不當,纔有此失。”

終於有個提問題的了,孫傳庭孤零零講著都不知道講什麼,嚴肅的面容擠出笑容問:“確實是諸軍配合配合不當,那你的意思又是什麼?”

“學生無別的意思,建奴貧瘠之地尚能湊集重甲軍士,我大明人力、物資充足。建奴有六萬甲士,我大明就能有十二萬甲士。以堅攻堅,以傷換傷,足以耗死建奴。”

“你倒是有銳氣,可去哪招募悍不畏死的軍士?全軍各部,都熟悉了火器,誰能放下火器,有勇氣拿著刀槍與建奴肉搏拼命?難,實在是難。而且,軍中火器如今正處於一個關卡,若能渡過,則甲士、騎卒將會失去用武之地。”

孫傳庭端著茶碗飲一口,繼續說:“車營戰術,是武毅戚公所編練。是專門爲剋制塞外韃騎、適應北方遼闊地形所設計。此次遼鎮若能練成車營,建奴不足爲懼!”

搖頭,朱延平道:“孫先生,鴛鴦戰陣是武毅戚公所創,也只有武毅戚公能讓鴛鴦戰陣發揮無窮威力。同樣的道理,車營戰術也只有武毅戚公能運用自如,後人恐難效仿。而且,車營自編練後,就無實戰,缺少經驗可循。後人效仿,雖有兵書在手,無異於盲人摸象。因此,學生對遼鎮車營,不抱希望。除非,武毅戚公再世。”

朱延平見孫傳庭臉色一如既往的嚴肅,心裡確實有些怕,繼續說:“學生認爲一支軍隊,不論火器發展到何種地步,都要有短刀相接的勇氣和相關的訓練。保家衛國的,始終是將士們的血肉之軀和一腔報國熱血。火器,不能過於依靠。”

孫傳庭是車營戰術的鐵桿信徒,和大多數領兵文官將領一樣,崇尚的就是大威力、遠射程的火炮。

他對朱延平的反駁也不搭理,讓打起精神要聽辯論的士子們失望了,而是問:“你這話有些道理,可你知道,武毅戚公爲何能百戰百勝?”

“略知一二,軍紀爲先,賞罰公明;選賢任能,上下一心。軍械優良,糧餉充足;凡有軍功,必有重賞。”

孫傳庭臉色不變,還是那副嚴肅,帶著一絲悲傷問:“這四條,你能達到?”

朱延平搖頭,回答了一個字:“難。”

點點頭,孫傳庭道:“這就是根由,人人都想練一支陷陣銳士。可有錢的不練兵,沒錢的想練也無充足糧餉。東江鎮的毛帥,就是鮮明的例子。”

“車營沒了火藥,那什麼都不是,遼鎮有再多的車營,朝廷也能指揮如臂。而甲士,有糧餉即能作戰,練一支精銳甲兵,比訓練車營還要危險,我的意思,你可懂了?”

朱延平乾嚥一口唾沫,沒想到練兵這件事,裡面的水這麼深,點點頭,拱手道:“小子狂妄,失禮了。”

孫傳庭也只是一嘆,徐光啓在河南練過新軍,練到一半因爲朝中動盪而丟官,去寫什麼《農政全書》,這支軍隊也在山東平叛時,和聞香教叛軍交戰打光了。

東林的李邦華兩年前在天津鎮練兵,練到一半也調到其他地方去了,登萊巡撫袁可立也在練兵,估計也待不了多長時間。

數來數去,只有女將秦良玉麾下的石柱土司白桿兵,四川巡撫朱燮元手下新編的屯軍最有戰鬥力,這兩支部隊都是純近戰,還都是山地兵。

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是石柱土司,土司是父死子繼,兒子小就由妻子管理領內政務軍事,白桿兵就是秦良玉的私軍。

朱燮元指揮秦良玉將叛亂的永寧土司奢崇明打跑,佔了永寧這塊奢家耕耘千年的肥沃土地,因爲天高皇帝遠搞了個和衛所軍制一模一樣的屯軍,這也是私軍!

如果不是四川太遠,旁邊貴州又有安邦彥的十幾萬叛軍,朱燮元休想弄出一支嫡系部隊!

說的可笑一點,地方督撫有心練兵的,也不敢練,可能練到一半就要丟官。運氣好換個位置,運氣不好就是捲鋪蓋回家。

宣大總督崔景榮,萬曆十一年的進士,資歷那麼老的人,編練了一支跳蕩鐵騎替換親衛標營,結果最近要調到中樞擔任兵部侍郎,斷絕其掌控嫡系部隊的機會。

文官可以帶兵,但不能擁有親自訓練出來的嫡系部隊,必須要藉助武將這一層關係。對自己人都這麼防範,更別說是尋常武人。

朝中黨爭嚴重不假,可始終防著地方文武編練軍隊,這一點關係到朝廷中樞的掌控力,挺有默契的。當了兩年的兵部主事,孫傳庭對這些事情看的很清楚。

沉默了一會,孫傳庭又開講,講的是他的用兵心得,他雖然沒有實際帶過兵,可他在兵部主事的位置上,看多了戰爭檔案,自然有自己的心得。

他講的是如何打擊敵方的軍心,提出騷擾、伏兵這兩樣,徹底的奇兵作戰戰術,不講堂堂正正的正戰戰術。

這時候進來一名頭戴鳳翅盔,身披鍍銀魚鱗甲外罩大紅戎袍,掛靛青虎紋披風的英武青年,身形高碩,找了個貼近講臺的位置坐下,抱拳,聲音嘶啞:“聽聞孫主事在此講解,楊某不請自來,還望見諒。”

“楊參將不必多禮,多一個,少一個,於孫某沒甚區別。”

孫傳庭語氣淡漠,說罷繼續講自己的心得,想到什麼說什麼。

就連喜好兵事的閻應元都聽不下去了,要不是朱延平坐在一旁,他早和不耐煩的朋友們一起走了。

朱延平看著坐在不遠處的楊參將,側頭低聲詢問:“賢弟,那是何人?”

“他是左都督,延綏鎮總兵楊肇基三子楊御藩,現在官居薊鎮分守副總兵,通州協守參將。年十八,自幼隨軍,是山東兗州府沂州衛世襲指揮僉事,世代將門。”

大明以左爲尊,五軍都督府中,左都督的地位高於右都督。地方三司,布政使司裡左參政也就比右參政高,中樞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纔是真正的老大;六部裡,左侍郎比右侍郎高半級。

閻應元又補充道:“其十一世先祖楊秀是太祖高皇帝麾下猛將,生擒張士誠。楊參將年十五,就披甲上陣,勇力、膽略威震山東。”

“隨其父平定香賊後受封曹州守備,有悍匪黃步云爲禍地方,聚散無常。楊將軍率家丁二十餘騎夜襲賊寨,擊斬百人,甚是不凡。”

朱延平有些詫異,道:“賢弟倒是消息靈通。”

笑笑,閻應元回答:“我與楊參將也算相熟,兄長若問旁的人咱興許說不上,楊參將哪裡倒是門清。”

那邊,楊御藩聽著孫傳庭的講解,摘下鳳翅盔抱在懷裡,輕輕搖晃著腦袋。孫傳庭講的東西,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看著不著調,也只有有軍事經驗的人能聽懂。

孫傳庭的軍事思想,也和他此時講解的方式一樣,正在拼合孕育,他的帶兵觀念,正在孕育成型。

第170章 整軍備武上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110章 手起刀落詩一首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32章 士紳勞軍第47章 盜糧誰坑誰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29章 善後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60章 錦衣緹騎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68章 顧炎武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91章 一起上賊船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105章 魯衍孟的血仇第111章 事了拂身去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35章 鴛鴦陣第308章 白衣神軍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36章 巡檢司第66章 正陰陽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143章 朋與友第255章 處理應社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255章 處理應社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40章 麻煩了第16章 意外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219章 晉王瘋狂第172章 這是個危險的年代第9章 緊急調令第77章 拜師成基命第141章 名望第195章 斬俘第159章 當然是好處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45章 揮兵上洛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66章 正陰陽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33章 誰家兒婦此般動人?第122章 兩千套軍械第70章 噩夢第204章 被坑第39章 蹩腳的戰鬥第309章 困第181章 驍騎將軍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42章 蘇州最強第254章 司禮監內亂第160章 客從遠方來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32章 春秋義戰第189章 小小風雪第51章 戰術改進第210章 閉門思過第286章 一鼓作氣第55章 野豬爲禍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107章 一切盡在掌握第54章 魯衍孟逃了第94章 木材廠第283章 疑問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305章 武人之殤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138章 神機營的訂單第2章 形勢第273章 刮地三尺朱延平第244章 袁崇煥之清君側第269章 東江戰事第7章 人靠衣裝第133章 誰家兒婦此般動人?第52章 二月春寒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160章 客從遠方來
第170章 整軍備武上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110章 手起刀落詩一首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32章 士紳勞軍第47章 盜糧誰坑誰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05章 晉商實力第29章 善後第227章 退路在哪裡?第60章 錦衣緹騎第249章 西南戰報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68章 顧炎武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91章 一起上賊船第258章 秋後算賬第105章 魯衍孟的血仇第111章 事了拂身去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35章 鴛鴦陣第308章 白衣神軍第180章 強襲破敵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36章 巡檢司第66章 正陰陽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117章 我們的敵人是晉商第178章 搶銀川關第143章 朋與友第255章 處理應社第271章 大旱徵兆第255章 處理應社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40章 麻煩了第16章 意外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219章 晉王瘋狂第172章 這是個危險的年代第9章 緊急調令第77章 拜師成基命第141章 名望第195章 斬俘第159章 當然是好處第147章 說客黃尊素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45章 揮兵上洛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66章 正陰陽第102章 魏忠賢發問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37章 勾心鬥角第133章 誰家兒婦此般動人?第122章 兩千套軍械第70章 噩夢第204章 被坑第39章 蹩腳的戰鬥第309章 困第181章 驍騎將軍第83章 投名狀完成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42章 蘇州最強第254章 司禮監內亂第160章 客從遠方來第103章 老魏的咆哮第63章 充當臥底第232章 春秋義戰第189章 小小風雪第51章 戰術改進第210章 閉門思過第286章 一鼓作氣第55章 野豬爲禍第245章 袁崇煥之熱情第167章 夜入靈濟宮第230章 真真假假第107章 一切盡在掌握第54章 魯衍孟逃了第94章 木材廠第283章 疑問第184章 捷報入京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186章 宗室身份第109章 老魏的手段第215章 討晉檄文風波起第305章 武人之殤第281章 曹少欽借兵第138章 神機營的訂單第2章 形勢第273章 刮地三尺朱延平第244章 袁崇煥之清君側第269章 東江戰事第7章 人靠衣裝第133章 誰家兒婦此般動人?第52章 二月春寒第208章 恐怖的科學家第192章 我們必須死第160章 客從遠方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怀集县| 崇义县| 五莲县| 西平县| 霍州市| 蓬溪县| 万荣县| 宁陵县| 噶尔县| 博野县| 营山县| 肃北| 江西省| 昭觉县| 普洱| 原平市| 涿鹿县| 德阳市| 华坪县| 龙陵县| 自贡市| 彭水| 大安市| 汤阴县| 舒城县| 土默特右旗| 鄂伦春自治旗| 汨罗市| 湖北省| 陵川县| 平定县| 旬阳县| 财经| 孝昌县| 潞城市| 应城市| 略阳县| 罗源县| 盐亭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