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節 戰雲密佈

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各省菁英前來,同心合力建設新中國。那十年不僅是國家的黃金十年,也是我父親一生的黃金十年。

從山海關外來到南京的齊世英,受到相當的歡迎。郭鬆齡兵諫張作霖雖然失敗身死,但他要求奉軍退出軍閥的中原爭逐,回鄉厚植本土實力,抵抗俄日侵略的兵諫宣言已播報全國。所以,由推翻帝制的革命黨組成的國民政府,很歡迎這第一位由東北來的革命青年參加建國工作,他的國民黨黨員證是遼字一號。

但蔣委員長接見他時竟說:“你不像東北人!”這句話中有相當複雜的意義。在北伐期間,人們對奉軍的印象是驍勇善戰、強悍,甚至粗魯。而這位二十七歲的東北革命者卻溫文儒雅,如玉樹臨風(盧春芳評語)。他通曉英、日、德三種語言,兩年前尚在海德堡大學研究歷史哲學,是個很難歸類的人物。他向蔣先生說願意在外交、文化和教育方面工作:蔣先生答,這麼大的一箇中國,我們能做的事太多了。於是派他到中央政策委員會(當時尚未定名)做委任參議。隨鈕永建、黃乳、陳果夫、陳立夫等人工作,進而結交天下士,成爲政府中的知日派,且曾到日本步兵學校以中尉身份研究一年。

日本對中國侵略的野心,自一五年甲午之戰訂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以後,日益加劇。一九0五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打敗了俄國,取得了鐵路控制權,以後不斷在中國各地製造事端。一九一五年強訂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一九二八年造成“山東五三慘案”,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佔領瀋陽,一年後成立僞滿洲國。這一連串的侵略行動,國民政府是清楚的,但是喘息未定之際,只能加快腳步。建軍、辦工業、組訓民衆。南京那十年,好似要拚命去增強一個百年沉痾老人的體力,那般辛勞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莽撞粗魯的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損傷了東北軍的形象,給延安日後壯大的生機,將中國人抗日的熱情更集中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

一九三0年我母親萬里尋夫,帶我兄妹來到南京,看到的是一個到處在建設的、欣欣向榮的首都。我父親和他年輕的朋友們忙著向老天爺求取時間(bUyingtime)推動各種加強國力的現代化建設,因爲他們知道日本軍部正加緊侵略的步伐,日軍說:“若不快動手,中國要站起來了!”

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前言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學潮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辭鄉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學潮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
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前言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學潮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辭鄉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學潮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分宜县| 仙桃市| 郎溪县| 会同县| 老河口市| 新宾| 桂平市| 新巴尔虎左旗| 辽阳县| 高淳县| 宜阳县| 常宁市| 水城县| 灵台县| 巧家县| 梧州市| 鄢陵县| 巴彦淖尔市| 佛坪县| 宜川县| 丹巴县| 孟津县| 武邑县| 泰安市| 白城市| 平利县| 五莲县| 合阳县| 南乐县| 思茅市| 静安区| 新化县| 远安县| 永州市| 海口市| 蓬莱市| 天气| 许昌市| 南投市|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