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節 南京大屠殺

十二月七日,父親到了漢口,他與抗戰最高統帥部最後撤離南京的數十人隨蔣委員長先到宜昌,再乘軍船到漢口。

這個家終於有了爸爸,他又黑又瘦,在南京的最後幾天連飲食都難於供應。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他那樣的大男人流淚,他環顧滿臉惶恐的大大小小孩子,淚流滿面,那一條潔白手帕上都是灰黃的塵土,如今被眼淚溼得透透地。

他說:“我們真是國破家亡了!”

在生死之間徘徊的母親,因爲能看見父親活著回到家中,憂心有了安頓,活了下來。

爸爸每天一早就由漢口過江參加己移駐至武昌衛戍司令部的抗戰最高統帥部看戰報,作抗戰大局的調度。抗日戰爭已五個月,原曾誇二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的日軍,面對的是一個甦醒的中國。

日本將轟炸京滬、蕪湖、南昌的火力全部調來日夜轟炸武漢,原本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只剩下許多高樓的斷垣殘壁,夜晚,沿著江岸的火光徹夜不息。敵機的數目多了,我們的空軍迎戰,打落許多太陽旗日機,人們在死亡的威脅下,仍站在殘瓦中歡呼,空軍成爲新中國最大的英雄。

十二月十三日的下午,街上報童喊著賣“號外”的聲音。舅舅衝下樓買了一張:南京淪陷,日本軍隊由申華門開入我們的首都,開始放火搶劫,大屠殺。

第二天報紙頭版寫著,南京城陷,頭兩天之內,保衛戰傷亡達五萬人。婦孺老弱慘遭屠殺者十餘萬人,日軍甚至有比賽屠殺之惡行。

同一版登載一則外電,科學家愛因斯坦、英國哲學家羅素、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和美國哲學家杜威,聯名發表宣言籲請各國人民自動組織抵制日貨,不與日本合作,以免助長日本侵略能力;同時當以全力援助中國,直至日軍完全退出中國,放棄侵略暴行爲止,聲援的有各國民間團體及總工會等。但是無論在什麼時代,國際正義的聲音總是湮沒在強權的炮火下。三個月後,希特勒揮軍併吞奧地利。哲人學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原鄉歐洲淪入極權恐怖控制之下,對中國的同情能有什麼效果?

蕪湖失守後,我軍爲延阻日軍溯長江而上的攻勢,以輪船十八艘及大批帆船沉入馬當江面,成爲第二道封鎖線,由九江集中實力保衛武漢。日軍在南京的邪惡暴行促成了全國長期抗戰的決心,西南各省全部通電投入抗日前線,十二月二十六日,宣言:支持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的主張。

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國破家亡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學潮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溯江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姻緣第4節 學潮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3節 六一慘案前言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4節 戰爭結束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鐵嶺齊家第4節 姻緣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辭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1節 大學聯考
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國破家亡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學潮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溯江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姻緣第4節 學潮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3節 六一慘案前言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4節 戰爭結束第2節 鐵嶺齊家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7節 開花的城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 鐵嶺齊家第4節 姻緣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辭鄉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1節 大學聯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长葛市| 宣威市| 通河县| 池州市| 玛曲县| 砀山县| 三穗县| 鄱阳县| 香格里拉县| 奉节县| 昂仁县| 涞水县| 泉州市| 鸡西市| 大城县| 喀喇沁旗| 鱼台县| 渝中区| 乃东县| 衡阳县| 上林县| 长丰县| 湘潭市| 观塘区| 咸宁市| 赤城县| 宁陵县| 黄骅市| 浦北县| 京山县| 淮阳县| 德州市| 泸州市| 定襄县| 石台县| 扎赉特旗| 通道| 侯马市| 长宁区|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