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節 溯江

上船的那天中午,被媽媽形容忙得“腳後跟打後腦勺”的爸爸竟然親自送我。從家到朝天門碼頭大約三十里,車剛過小龍坎,天空就閃電打雷開始下雨。我帶著當年出遠門的標準行李,一個小箱子和一個行李捲;那行李捲用毯子包著被褥和衣服捲成一個橢圓形,上面反扣一個搪瓷臉盆,外面加一塊油布。用粗麻繩綁緊(一九七六年我在歐洲一飛機場行李盤上看到一個同樣的行李捲,從巴基斯坦來,看來這是個全球性的智慧吧,把它攤開來就是一個家)。

由朝天門碼頭走到船邊。似乎有走不盡的滑溜石階。那場雨可真是傾盆而下,我們走上甲板之前。雨篷的水沿舨潑下,什麼傘也擋不住。爸爸穿的白色夏布長衫全溼透了。從頭髮往鞋上流成一條水柱。我自己是什麼光景已全然不知,只記得拼命憋住震撼全身的哭泣,看著他向我的學姐們道謝,下了跳板上岸去,在雨幕中迅即隱沒。

多年來我總記不全那趟長江之旅,只記得那場劈頭蓋臉的雨和全身溼透的爸爸,感懷“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我隨著大家將行李放在半乾的統艙地上,打開,互相遮掩著把溼衣服換下。敲鐘的時候去前艙領來飯菜,坐在各自的鋪位上吃。不久就天黑了,燈光僅供照明,艙內的昏暗和江上的黑夜融合,漸漸人聲停歇,只剩上水江輪引擎費力的聲音。茫茫江河,我在何處?

第二天破曉之前,我由夢中驚醒:夢中有強壯的男子聲音喊著,“往右邊樹叢靠過去,愈快愈好,鬼子飛機來了!”我正幫著給媽媽換她身下的血墊子,出了艙門,到處找不到十八個月大、剛會走路的二妹妹——我鬆手之前,她還在哥哥、張大非他們學生隊伍和靠裡坐著的傷兵之間搖搖晃晃地走著……。醒來時,看到四周全是熟睡的陌生臉孔。六年之後,在同一條江上,我又流著一種割捨之淚。

黃昏時分,船靠宜賓碼頭,岷江由北來與長江合流。

魯巧珍同班的馮家碌是宜賓世家,那一晚,招待我們一行六人飽餐一頓,住在她家。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四川被稱爲天府之國的富庶與穩定。飯後去市街漫步,且到基督教內地會等地。我所見到的地方士紳宅院和商家行號都有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氣息,比逃難初期在湖南所見的中國內地文化更多一層自信。

自宜賓再溯江航行的江面又窄了一些,上水船也小了許多。此時正是八月秋沉的時候,江水暴漲激流洶涌,好幾次船不進反而稍退,旅客們有人驚呼。我倚在船舨,自以爲無人看見,又流下思家之淚,久久不止。我自幼是個弱者,處處需人保護。南開中學離家三裡,從沒有一天“自由”,填大學聯考志願時,重慶附近的全不填,自以爲海闊天空,面對人生可以變得強壯。而如今,僅只沙坪壩三個字即如此可愛,後悔離家,卻已太遲。這時魯巧珍靜靜來到我身旁說,“剛纔一個男生說,你們這個新同學怎麼一直哭。像她這個哭法,難怪長江水要漲。”接著又說,“我去年來的時候也哭了一陣子,現在第二年來心裡已平靜多了。”在她一九四六年畢業前的三年中,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心情、觀念契合,無話不談,也無事不能瞭解。

第4節 姻緣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七七事變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國破家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外文系今昔楔子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姻緣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8節 大轟炸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溯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辭鄉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
第4節 姻緣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七七事變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國破家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外文系今昔楔子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姻緣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8節 大轟炸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溯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生命之初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4節 辭鄉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七七事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兰西县| 全州县| 镇沅| 萨嘎县| 开阳县| 托克托县| 从江县| 新昌县| 苗栗县| 潮安县| 巴彦淖尔市| 南丰县| 女性| 韶关市| 会泽县| 姜堰市| 宜宾县| 阿克陶县| 和平县| 河北省| 怀来县| 嘉黎县| 孙吴县| 台安县| 霞浦县| 盐源县| 建始县| 綦江县| 南澳县| 商水县| 会理县| 明溪县| 襄樊市| 沧州市| 新宁县| 五大连池市| 蓬溪县| 双江| 宜宾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