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

一九八五年九月我由德國柏林途中經過英國,在牛津大學參加了一個國際文化研討會,我發表了煞費苦心寫的論文《臺灣中國現代詩的成熟》。回到已是空巢的臺北家中,準備開學上課。

開學前的禮拜日清早,原與好友貽烈、俊賢和寧媛約定去登大屯山,我們五個人一起登山已十年了,貽烈稱爲“阿呆登山隊”。五個在現實生活裡很有頭腦的人(貽烈是臺糖副總經理,俊賢是臺電會計處副處長,裕昌是臺灣鐵路總工程司,寧媛任中興票券公司副總經理,我在臺大教書)十年來風雨無阻,專找遊客少的景點,爬遍了臺北郊區的山,裕昌是可靠的司機。自以爲已是半職業登山水平啦!我們到了山裡,跳、叫、呼、嘯,全然迴歸自然,進山後頭腦放空,如同呆人。

這個禮拜天清晨,這位可靠的司機必須去開會,我自己到麗水街口對面的師大人行道等出租車,沿路去接他們三人。夭太早,人車不多,我專注地往左看有沒有空車,突然十字路口一輛摩托車橫衝出來,被遵守綠燈行駛的出租車攔腰撞上,摩托車彈至半空,一些閃光的碎片在陽光下四散,朝我站立的樹下飛來。我下一個知覺,發現自己頭枕在一隻破球鞋上,而我的左腳不見了。我的右臂也不能動,勉強用左臂支持坐起,我看到我那穿了新鞋的左腳,像折迭椅腳似的,折斷了,被壓在左腿下面:右臂也斷了,空蕩在袖子裡。但是尚未大痛,只感麻痹而已。這時有三、四個路人俯身來看我還活著,其中一個人問我名字,我請他立刻打電話給我丈夫。一輛汽車停下來,一個壯漢走下來,看到我血流如注,立刻將我抱起放到他車上後座,一位路人說:“你不能動她,必須等警察來。”他怒吼道:“等警察來時她已流血過多死了。”他一面開車一面問我要去什麼醫院,我說:“三總!(三十年來一直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但請先在建國南路口轉一下,有人等我。”到了橋下看到貽烈焦急地站在那裡張望。我還清醒地告訴他去接我妹再去三總!我記得到醫院拉住這位送醫者的衣袖,問他大名,但他不願說,勉強留下個地址,我家人後來始終沒有找到他。但我一生忘不了他。

這一切都發生在十五份鍾之內,那闖紅燈的年輕人剛剛退役,被撞斷雙腿的他,和被撞解體的摩托車由半空飛落到我站立的樹下,一些零件擊中了我,醫生說右肩那一片離我頸動脈只有一吋。我倒地時,頭部倒在那騎士軟軟的破鞋上,下面是一堆石頭,所以它保護了我的頭。

多年來我百思不解,爲何像我這樣一生與世無爭的人,會遇到這種飛來橫禍?莫非那也是上帝的意思,教我親身體驗這一層的人生苦難?是懲罰我歐洲之行太快樂,縱情於歷史陳跡和山川美景,不知躲避這塵市街角的殺機?

在三軍總醫院八樓的外科病房一個多月,我似真正走過“死亡的幽谷”。撞擊初期的麻木過後,全身劇痛,止痛針、呼喊訊咒都沒有用,我仍能維持一些沉靜的自尊。那痛徹骨髓的疼痛,隨著日升月落運行全身。左腿折斷之處骨碎不能接合,膝蓋之下須植入約八吋長的鋼釘加以固定,右臂手術接合,盼能自然癒合。爲我做這些手術的醫師林柳池是神采煥發、英俊自信的年輕主治醫師,他除了手術檯上操刀,每天清早來查房,總是說:“今天我們要進行……他的笑容帶我回到人間,也是終身難忘的。

那個酷暑尾聲的初秋,漫漫長夜,我怎樣度過的呢?只記得努力擺脫但丁《神

曲》地獄十八層的景象,攀爬到華茲華斯《露西詩》中最寧靜的那首:“當我靈魂暫息,我已無塵世憂懼。”

我必須站起來,重拾大步行走的快樂:不長期依靠止痛劑。必須靠自己的心智抵抗這樣暴虐的疼痛。一年之後,我按照臺大復健科醫師的指導,靠骨內鋼條撐持,回校上課。

感謝天主,媽媽已經安詳逝世,她不必再爲我流這一場眼淚。

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5節 渡海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姻緣第15節 渡海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再遇名師前言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辭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4節 學潮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溯江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姻緣第4節 姻緣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學潮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雷、馬、屏、峨前言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5節 渡海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辭鄉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
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5節 渡海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姻緣第15節 渡海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再遇名師前言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辭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4節 學潮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節 溯江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姻緣第4節 姻緣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學潮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雷、馬、屏、峨前言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1節 大學聯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5節 渡海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辭鄉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蒙城县| 福贡县| 七台河市| 荆门市| 奉新县| 金湖县| 山西省| 九龙坡区| 双峰县| 沈丘县| 克山县| 会昌县| 龙山县| 墨脱县| 景宁| 莱西市| 正安县| 洛隆县| 尼勒克县| 花莲市| 本溪市| 张家口市| 方山县| 凤冈县| 吉安县| 上栗县| 留坝县| 宁都县| 柘荣县| 西和县| 余庆县| 唐河县| 民和| 会理县| 永城市| 壤塘县| 阿合奇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安新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