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

政府下令疏散武漢居民與難民,工廠、軍政設備、學較,全部南移往貴州、四川去,重慶已正式成爲首都,逃難的人必須儘快沿湘桂路往西南走。

父親多方奔波設法,在湖南湘鄉永豐鎮找到一座祠堂,磺璧堂。地方人士答應他,祠堂裡可以收容一千個學生。

從漢口到湘潭縣的湘鄉,又是五百多里路吧。學生、老師從漢口出發,有車搭車,無車走路,大約跋涉一個月纔到永豐鎮。

父親找了一輛車,載著我母親,另一位老師的母親,還有一位太太,我和剩下的兩個妹妹,也往湖南去。半路上,趕上學校的隊伍,我哥哥在隊伍後面走,舅舅叫我哥哥上車,在司機座位旁邊擠出個位子。

第二天到一個站上,父親從後面趕來了,他問我哥哥爲什麼坐車?舅舅說:“車上有空位,你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就讓他坐車吧!”父親說:“我們帶出來的這些學生,很多都是獨子,他們家裡把獨子交給我們,要保留一個種,爲什麼他們走路,我的獨子就該坐車?”就令車子趕上隊伍,叫我哥哥下去,跟著隊伍走。

這遷移的隊伍白天趕路,晚上停在一個站。一路上,我們住了無數住店。學生都被安排住在各處學校的禮堂、教室或操場,當地駐軍會分給一點稻草和米,大家都睡在稻草上,每餐還能有一些煮蘿蔔或白菜。

哥哥被趕下車跟隊伍走後,我整天鬧著也要跟著走:“爲什麼哥哥可以走,我就不可以走?我爲什麼要坐車?”他們只好讓我跟著隊伍走。

我走了不到一天,夜裡在稻草上睡到半夜就發高燒,第二天一早被送回我母親那兒,從此以後我也不敢再提。

農曆年前,我們到了湘鄉,發現光是一個湖南就有很多不同的方言,而湘鄉跟湖南其他縣市又不一樣。

湘鄉是齊白石的故鄉,非常具有地方色彩。環璧堂距湘鄉又有幾十里路。在永豐鎮,是明朝一支皇族的祠堂。這祠堂大到居然能有近百間房舍。不但住得下學生,而且能夠上課。我們家則跟家眷一起搬進另一處祠堂:扶稼堂。

這是逃出南京後第一次有個家的樣子,這時我們纔敢告訴媽媽靜媛妹妹已死的真相——在漢口時,爸爸謊稱已託韓伯母帶著隨第一批師生疏散到湖南去了。至此,也才告訴她裴連舉表哥和張大飛從軍的事。她知道後大爲悲慟,病又復發,臥牀許久才康復。

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學潮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七七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辭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3節 六一慘案第2節 鐵嶺齊家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5節 渡海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楔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姻緣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姻緣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辭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開花的城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
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 學潮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2節 七七事變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4節 辭鄉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3節 六一慘案第2節 鐵嶺齊家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5節 渡海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戰雲密佈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楔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姻緣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姻緣第4節 國破家亡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4節 辭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開花的城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苗栗市| 镇康县| 西乌珠穆沁旗| 雷山县| 宁波市| 仙游县| 卫辉市| 双流县| 石城县| 南丹县| 弋阳县| 建昌县| 民和| 金沙县| 武汉市| 孙吴县| 隆昌县| 清流县| 库车县| 瑞安市| 正阳县| 庆阳市| 崇左市| 巴里| 安平县| 绥阳县| 石景山区| 南靖县| 辽阳县| 竹山县| 石城县| 长丰县| 永春县| 樟树市| 寿宁县| 天长市| 如皋市| 浦东新区| 应城市|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