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節(jié)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

我的另一個工作是徵詢、閱讀所有相關(guān)的重要的審查意見書。那時國立編譯館的權(quán)責是編審國小、國中、高中教科書和大學叢書,委託編譯館出版的學術(shù)用書和館內(nèi)自行編纂的書也在被審查之列。基本上以“政治正確性”與“專業(yè)正確性”爲原則。由此我看到了當時及往後也成爲各科系權(quán)威學者的審查意見書,幾乎全是親筆手稿。在複印機普遍使用之前,將爭議性強烈的審查意見交給原著者,唯一的方式是由館員抄寫,纔可以“保護”審查人,不致因同行認得手稿筆跡而引起爭端。如今想象那些“落後”到原始的文書工作,頗有啼笑皆非的感覺。在閱讀審查意見中,我對臺灣學術(shù)界,甚至各校師資,有深一層的認識。各種領(lǐng)域的爭論,雖頗爲嚴苛,但大多數(shù)是認真可敬。至今我仍記得中文系幾篇派系分明的審查意見,讓我們難以處理。也仍記得有些“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審查文章,令人感動。師大英語系湯廷池教授,開會不停發(fā)言,他的審查意見往往長達十餘頁,用極小的字手寫,讀來感到他精力無窮,但他的確是真正關(guān)心,對應(yīng)用語言學理論與批評方面的建議相當中肯,所以雖然態(tài)度嚴峻。堅持己見,仍是可敬的學者風格。另一位是臺大中文系張亨教授,原是國文教科書執(zhí)編小組成員,他傾全力蒐集可能用上的資料,篩選讀物,盡心致力,極爲投入。然因?qū)帉徫瘑T會的意見無法協(xié)調(diào),憤而離去,是我在教科書編寫工作上的一件憾事。

我在編譯館除了負責教科書,對不同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著作同時進行編譯計劃。我清清楚楚地記得爲“大學用書”出版的第一本書《西洋哲學辭典》,項退結(jié)教授帶著編譯計劃和部份初稿來到這間屋子,坐在這張桌子前的情景。他說明根據(jù)布魯格(W.BrUgger)"PhilisopphischesWorterbUCh德文中譯,刪去過多的宗教辭語,凡是經(jīng)過修改的條文,都註明項退結(jié)(Hang英文署名。在那個出版不易的年代,我當時確知這樣的書就是一個國家出版者,一個歸屬教育部的國立編譯館(NationlInstituteforCompilationandtranslation)值得做的事。這本重要而巨大的參考書,一九七六年出版以來仍是相當實用的。

我親自邀集增訂(updating《經(jīng)濟學名詞》,將一九四一年國立編譯館編訂公佈的三千六百二十五則中文名詞,增爲四千一百五十六則,一九七七年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因應(yīng)世界經(jīng)濟三十多年變遷的新時代。將近一年的工作時間,幾乎每週參與編訂會議的學者,有施建生、於宗先、田長模、侯家駒、陳昭南、陳超塵、華嚴、楊必立等經(jīng)濟學教授,由施建生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每次開會。認真斟酌定稿,卻總是笑語盈盈。據(jù)年輕學者說,那是經(jīng)濟學界少有的盛會,留下的是珍貴成果。

在翻譯英美名著方面,我自認最有價值的,一本是侯健翻譯《柏拉圖理想國》(一九八0年聯(lián)經(jīng)出版),一本是張平男翻譯奧爾巴哈《模擬:西洋文學中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一九八0年幼獅文化出版)。

侯健先生是我那一代外文系出身之中,中英文皆有深厚根柢的人,專長中西文學比較批評。《柏拉圖理想國》不僅是哲學與文學批評,也是文學創(chuàng)造,是西方分析哲學相知識論的淵源。高友工教授在中譯序稱讚侯健的中譯本完整而且詳加註釋,“文字流暢而忠實,通俗而典雅,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史上大事。”我與侯教授在臺大同事多年。常在各種聚會聽他用濃重的山東腔發(fā)言,如高序所言:“能倚馬萬言,文不加點,聽衆(zhòng)往往有無法完全領(lǐng)會的苦處了……因爲他的思路敏捷,而學識過人,他的旁徵博引如同天馬行空。”侯教授一生辛勞,未及退休即早逝,盛年譯出此書,不枉此生。

張平男先生翻譯《模擬》時,是以嚴謹慎重、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全力以赴。正如此書副標題:“西洋文學中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所示,它是語言學、文體學、思想史與社會學,可說是精細學問、藝術(shù)格調(diào)、歷史想象及當代意識多方面極爲成功的結(jié)合。一九四六年德文本出版後,一直以各種文字譯本作文學課程的必修讀物。書申所用語文多達七種,譯者虛心求教,得以解決,此書之出版實有重大意義。

社會科學方面,最大的計劃是編纂“現(xiàn)代化叢書”。我邀集中央研究院的楊國樞、文崇一、李亦園先生主持編纂“現(xiàn)代化叢書”,希望將世界關(guān)於現(xiàn)代化的理論介紹到臺灣。既要推行現(xiàn)代化,就得對“現(xiàn)代化”的意義有基本的瞭解,這實在是一件很困難、很重要、很龐大的工作。這個計劃很大,當年也只有國立編譯館可以推行。

曾經(jīng)邀集許多相關(guān)學者共同擬定出書計劃,可惜出版的書不多,但總是做了一些,包

括:《當代社會問題》、《開放與封閉的心理》、《現(xiàn)代化:抗拒與變遷》、《寂寞的追尋:美國文化瀕臨斷裂邊緣》、《邁向現(xiàn)代化》。這五本書總名爲“現(xiàn)代化叢書”,都由國立編譯館主編,四年間陸續(xù)出版。這段時間也是我在文學界之外,與文化界最大的連繫。

我記得《當代社會問題》和《開放與封閉的心理》要出版時,特別邀請楊國樞先生寫篇總序,楊先生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寫了一萬字的序。序文寫到“現(xiàn)代化”是對過去舊社會的一種挑戰(zhàn),從清朝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就因各種原因積弱到民國,現(xiàn)在我們開始做現(xiàn)代化工作,一定要用新觀念克服積弱的原因。使臺灣經(jīng)濟起飛。因爲王天民館長已經(jīng)離職,換了印刷事務(wù)起家的熊先舉館長,也是原來的教科書組主任。新館長看了之後,說楊國樞一直不是很忠黨愛國,覺得這篇序文把中國舊社會說得好像一文不值。我說現(xiàn)在已不是抗俄時代。熊館長說,“我不跟你辯論國策,我不能接受,換個人寫。”我說:“他專爲這兩本書而寫,我不能退稿。”他說:“我不能接受,反正不能印。”他非常堅持。我知道“現(xiàn)代化叢書”已經(jīng)做不下去了。

後來翻閱出版的“現(xiàn)代化叢書”,楊先生那篇序文果然未被採用,新館長反對就是因爲楊國樞是“自由派”。我對楊國樞說明了這件事,未定的計劃等於風流雲(yún)散一樣,楊國樞序文事件,是我最後的防線,我不願意再退讓。這不是一篇序的問題,是我爲了學術(shù)理念與尊嚴作去留決定的時候。我此時不走,更待何時?我下定決心離開國立編譯館。

當時臺灣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很少,我們擬定文化叢書的書單非常輝煌,可以幫助新思想有系統(tǒng)地深入紮根。但是新館長接任後,文化叢書已無法有所作爲了。所謂“三日京兆”,中國官場的新人新政意義大約就是沒有延續(xù)性,沒人關(guān)心紮根的未來。我辭職之後,所有建立的出書計劃,都被一掃而空了。

離開編譯館之後,我唯一具體牽掛的是寄望甚高的馬克吐溫(MarkTwain,1835-1910)長篇小說中譯本全集,當時已交稿的有四本:翁廷樞翻譯《乞丐王子》(一九七八年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蕭廉任翻譯《古國幻遊記》(一九七八年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丁貞婉翻譯《密西西比河上的歲月》(一九八0年國立編譯館出版,茂昌圖書有限公司印行)、林耀褥翻譯《浪跡西陸》二九年國立編譯館印行)。譯者和校訂者都是臺灣最早出國研究美國文學而最可靠翔實的譯筆。多年來,我一直推動西方代表性作家作品能有完整的中譯,讓國人看到不同文化的真貌與深度,這方面日本的翻譯成就令人佩服。我們處處看到、聽到中文著作,言談中膚淺地引用馬克吐溫的幽默,美國這位十九世紀的幽默大師可說是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知道那“幽默”裡面蘊含多深的辛酸與批評,諷勸新興的美國文化建立自信與自己的風格。我離開之前曾一再拜託館裡承辦書稿印刷的單位,把這套書交由同一家出版社,不要分散標售。但是,它們和其他的書一樣,交稿之後,銀貨兩訖,除非有人有權(quán)追蹤,否則就是落入圖書室某一個陰暗的角落,不見天日。例如林耀褸精心中譯的《浪跡西陣》,從未上市。它們成了我多年痛惜的,念念不忘的“馬克吐溫孤兒”。

第3節(jié)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8節(jié)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9節(jié) 千人大合唱第1節(jié) 臺北印象第3節(jié)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jié)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1節(jié) 大學聯(lián)考第5節(jié)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9節(jié)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jié) 南京大屠殺第9節(jié) 戰(zhàn)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jié) 教學領(lǐng)域的拓展第5節(jié) 南京大屠殺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jié)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jié)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jié)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jié) 築夢成真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jié) 從漢口逃到湘鄉(xiāng)第6節(jié)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xiāng)第1節(jié) 戰(zhàn)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jié) 戰(zhàn)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jié)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jié)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jié) 戰(zhàn)雲(yún)密佈第2節(jié) 鐵嶺齊家第5節(jié) 變樹的啓示第4節(jié) 辭鄉(xiāng)第5節(jié)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jié) 英雄的墓碑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jié)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jié) 鼓吹設(shè)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jié)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jié)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jié)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jié) 戰(zhàn)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5節(jié) 渡海第9節(jié)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xiàn)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jié) 姻緣第10節(jié)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jié)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jié) 鐵石芍藥的故鄉(xiāng)第2節(jié)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jié)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4節(jié) 戰(zhàn)爭結(jié)束第3節(jié)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jié)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jié)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jié) 外文系今昔第5節(jié)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9節(jié) 千人大合唱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jié)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xiāng)第5節(jié)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0節(jié) 雷、馬、屏、峨第3節(jié) 維多利亞時期前言第2節(jié)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jié) 我有一個夢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jié) 國破家亡第8節(jié)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jié)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jié)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2節(jié)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jié)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jié) 生命之初第3節(jié)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jié)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8節(jié) 英雄的墓碑第4節(jié) 姻緣第11節(jié) 大學聯(lián)考第2節(jié)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jié)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jié) 大轟炸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jié)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jié)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9節(jié) 再讀《啓示錄》第10節(jié)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jié)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jié) 撒石灰的童年第7節(jié) 臺灣的我們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jié) 哲學系新生第13節(jié) 張大飛殉國第4節(jié) 學潮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jié)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jié) 變樹的啓示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jié)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jié)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jié) 姻緣第8節(jié) 大轟炸
第3節(jié)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8節(jié)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9節(jié) 千人大合唱第1節(jié) 臺北印象第3節(jié)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2節(jié)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1節(jié) 大學聯(lián)考第5節(jié)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9節(jié)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jié) 南京大屠殺第9節(jié) 戰(zhàn)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jié) 教學領(lǐng)域的拓展第5節(jié) 南京大屠殺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jié)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jié)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jié)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jié) 築夢成真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jié) 從漢口逃到湘鄉(xiāng)第6節(jié)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xiāng)第1節(jié) 戰(zhàn)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jié) 戰(zhàn)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jié)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jié)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jié) 戰(zhàn)雲(yún)密佈第2節(jié) 鐵嶺齊家第5節(jié) 變樹的啓示第4節(jié) 辭鄉(xiāng)第5節(jié)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jié) 英雄的墓碑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jié)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1節(jié) 鼓吹設(shè)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jié)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jié)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jié)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jié) 戰(zhàn)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5節(jié) 渡海第9節(jié)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xiàn)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jié) 姻緣第10節(jié)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jié)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jié) 鐵石芍藥的故鄉(xiāng)第2節(jié)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jié)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4節(jié) 戰(zhàn)爭結(jié)束第3節(jié)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jié)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jié)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jié) 外文系今昔第5節(jié)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9節(jié) 千人大合唱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jié)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xiāng)第5節(jié)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0節(jié) 雷、馬、屏、峨第3節(jié) 維多利亞時期前言第2節(jié)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3節(jié) 我有一個夢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jié) 國破家亡第8節(jié)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jié)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jié)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2節(jié)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jié)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jié) 生命之初第3節(jié)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jié)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8節(jié) 英雄的墓碑第4節(jié) 姻緣第11節(jié) 大學聯(lián)考第2節(jié)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jié)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jié) 大轟炸第7節(jié)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jié) 文化交流之始第1節(jié)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9節(jié) 再讀《啓示錄》第10節(jié)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jié) 告別世外桃源第8節(jié) 撒石灰的童年第7節(jié) 臺灣的我們第6節(jié)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jié) 哲學系新生第13節(jié) 張大飛殉國第4節(jié) 學潮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jié)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jié) 變樹的啓示第7節(jié)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4節(jié)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jié)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jié) 姻緣第8節(jié) 大轟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泰宁县| 荆州市| 扶余县| 英山县| 福贡县| 航空| 潢川县| 莱阳市| 榆中县| 宾川县| 金堂县| 北宁市| 专栏| 景东| 浦江县| 鹿泉市| 比如县| 东丰县| 沙洋县| 十堰市| 密云县| 美姑县| 泗阳县| 桃源县| 乐山市| 玉溪市| 雷山县| 麻江县| 柏乡县| 乌审旗| 公主岭市| 四子王旗| 华容县| 玉林市| 平山县| 张掖市| 花莲市| 白银市| 望城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