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前言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臺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巨流河,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爲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

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本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本書嘔心瀝血四年完成,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獻給──所有爲國家獻身的人。

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開花的城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節 臺北印象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溯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節 溯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5節 渡海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姻緣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學潮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溯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
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開花的城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節 臺北印象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節 溯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節 溯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5節 渡海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4節 姻緣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學潮第8節 大轟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溯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宜州市| 鲁山县| 哈尔滨市| 营口市| 通化市| 玛纳斯县| 宣化县| 安陆市| 乐至县| 温州市| 新野县| 凤山县| 聂荣县| 景洪市| 雷州市| 周宁县| 册亨县| 安庆市| 钟祥市| 花莲市| 德阳市| 峨边| 措美县| 奉新县| 平泉县| 吉首市| 乳源| 油尖旺区| 游戏| 鞍山市| 天长市| 乌拉特中旗| 九龙城区| 尼木县| 嘉定区| 灵山县| 张家界市| 东阿县| 青冈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