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

我哥哥隨中山中學由北平遷到南京之後,每個星期六中午會帶五六個同學回家。吃過晚飯,他們坐江南鐵路的火車回板橋,哥哥在家住一晚。

母親在她自己的幸福中,覺得每個沒有家的東北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在南遷之後、抗戰八年之中,所有中山學生都是沒家的孩子,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悽楚的故事。

張大非初到我家的時候,沒有人注意他。他靜靜地坐著,很少說話,也不參加遊戲。吃飯時,媽媽總叫他坐在她旁邊,不斷地給他夾菜。

在這之前,我只知道爸爸要哥哥去找一位姓張的學生——他的父親在滿洲國成立之初是瀋陽縣警察局長,因接濟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廣場上澆油漆燒死。

哥哥終於在同學中找到了他。他比我哥哥大三歲,除了打籃球,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也很少與人說話。透過那一年畢業和他一起打球的撐竿跳國手符保盧〈是那時女生的偶像〉知道他的身世,哥哥才找到他。

那一年過年除夕,他們留在學校,全校包餃子過年。初二下午,張大非與哥哥回我家。當天外面開始下雪,很冷,屋子裡生了火,飯後坐在壁爐邊,媽媽問他離開家鄉的情況。

他說他父親被燒死之後,在日本人追殺之前,一家八口四散逃亡;他與一個弟弟、妹妹連夜逃往營口投奔姑姑,進了一所教會辦的中學,每天早上學校有早禱會,由“主禱文”開始:“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尊父的名爲聖,願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求主賜給我們……。”在這裡他可以盡情求告一個父親的保護和愛,於是他信奉了基督教。

第二年滿洲國成立,日本推行皇民化教育,他已十五歲,一個人進關,到北平投奔叔叔。失學了一年,叔叔家也不適久住。那時在北平、天津街上流落的東北青年很多,冬天街旁常有凍餓路倒。

有一天,他在極端困頓中在報國寺旁遊蕩,看到院子裡搭了幾個帳篷,廟門上貼著“國立中山中學”招收東北流亡學生的佈告。他考取了初三,入學後全體學生食宿一切公費,從此有了安身之所。

學校功課水平很高,原以爲自己有了前途,誰知過了兩年,華北在日本由滿洲國進逼之下已風雨飄搖,漸漸岌岌可危,中山中學被迫南遷。離開北平時,只能輾轉告訴在家鄉卻已無家可言的母親,將隨學校南遷,到了南京板橋卻始終得不到母親的消息……。

我永遠記得那個寒冷的晚上,我看到他用一個十八歲男子的一切自尊忍住號啕,在我家溫暖的火爐前,敘述家破人亡的故事——和幾年前有個小男孩告訴我他爸爸的頭掛在城門上一樣悲慘。

窗外,媽媽種的幾棵小樹在風雪中搖晃,彎得近於折斷。自此,我深深地記住他的名字——逃到營口後,他把原來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張乃昌”改爲“張大非”。

從此,每個星期六午後,我會在哥哥那羣喧鬧的同學中,期待他那憂鬱溫和的笑容。他最喜歡帶我那三歲的大妹妹到院子裡玩,有時幫媽媽抱襁褓中的二妹,偶爾會到我常坐的椅子旁看我新買的書。有一次,他帶來他自己的那本小小的、鑲了金邊的聖經給媽媽和我看,說這是離家後唯一的依靠。當時我雖不懂,但多年後我明白,爲什麼在他淡淡的落寞中有一種和平、寧靜,我似乎又找到了一本深奧待解的書,很有吸引力,可是他又隨身帶走了。

那一年初春,中山中學大門外面蓋了一些小平房,很小的木架泥牆小房子。媽媽每星期去住四五天,因爲她又懷孕了,很喜歡再過一過鄉村生活,每天可以種些菜。此外,另幾家東北出來的老師家眷,更能慰解她的真正鄉愁。

我每週末也會去板橋,可以滿山遍野跑一跑,好似回到六歲前的童年。張大非常常來,他最喜歡抱我那兩個妹妹,看我媽媽做家事,仍然很少說話。

有一天吃過中飯,哥哥和七、八個同學說要去爬不遠處的一座小山,牛首山。我看著那山羨慕許久了,就追著趕上跟了去。

下午四點鐘開始下山的時候,突然起了風,我比他們下山時走得慢,漸漸一個人落後了。哥哥和那些大男生已跑下山,我仍在半山抱著一塊小巖頂,進退兩難。山風吹著尖銳的哨音,我在寒風與恐懼中開始哭泣。這時,我看到張大非在山的隘口回頭看我。

天已漸漸暗了,他竟然走回頭,往山上攀登,把我牽下山。到了隘口,他用學生的棉大衣裹住我三十多公斤的身軀,說:“別哭,別哭,到了大路就好了。”他眼中的同情與關懷,是我這個經常轉學的十二歲邊緣人很少看到的。

回到家,哥哥對媽媽說:“以後再也不許她跟著我!那麼小座山,她上去那麼慢,又下不來,動不動就哭,煩死人了。”

初夏,我們搬回南京城裡,媽媽待產。

我們的一生和中國的命運不久就全變了,我再也沒有回到那小屋子的緣分。

數十年間,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每看那些平易近人的小山,總記得他在山風裡由隘口回頭看我。

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鐵嶺齊家第15節 渡海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周南女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憶恩師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溯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節 溯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5節 渡海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國破家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4節 辭鄉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
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2節 鐵嶺齊家第15節 渡海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周南女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憶恩師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溯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節 溯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5節 渡海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國破家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臺北印象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七七事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4節 辭鄉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鐵嶺齊家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库尔勒市| 池州市| 宜阳县| 嫩江县| 济源市| 驻马店市| 西华县| 三明市| 永顺县| 合江县| 沙湾县| 临安市| 洛浦县| 吉水县| 托克逊县| 甘泉县| 边坝县| 徐水县| 门头沟区| 阿拉善盟| 稻城县| 托克逊县| 山东省| 若尔盖县| 屏东市| 衡阳市| 葫芦岛市| 石河子市| 建水县| 禹城市| 永年县| 新源县| 商丘市| 宁国市| 同心县| 唐山市| 西吉县| 滕州市| 佛教|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