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節 渡海

過了幾天,我到北京大學紅樓看朱光潛老師。

他見到我,十分高興,帶我去看他新配的宿舍,說家眷不久可以由南方來。那幾間臨時宿舍。空蕩蕩新蓋的水泥平房,其實還不如他在樂山聽庭院落葉雨聲的老房子溫馨,但他似乎很滿意,說如今勝利了,以後可以好好做些學術發展。他也問了我畢業後的計劃,我只說想繼續讀書,家裡又不讓出國,但沒提想做助教的話,也許當時不願朱老師認爲我是爲了找工作纔去看他,或是我內心並沒有決定要留在北平。自童年起,我記憶中的北平古城就是一座座陰鬱的古城門,黃沙吹拂著曲曲折折的衚衕,往遠看就是荒涼的西山和撒石灰的屋子……。

當天晚上,媽媽問我到北京大學拜望老師的情況,她很嚴肅地說,“既然你末向老師求職,我希望你到南京或上海去找事,北平和京滬切斷的話,我和你兩個妹妹活命都難,你哥哥在東北戰地到時候也不知什麼情況,你去跟著爸爸近的地方,也讓我心裡少一份牽掛。”

我又回到上海。因爲《時與潮文藝》的孫晉三先生的關係,我向南京的中央大學外文系申請助教工作,但他們已留了自己的畢業生。在上海教書,我不會上海話,實用英語也不夠,想都不要想,所以也沒去申請。何況我不喜歡上海那種虛妄的繁榮。

八月過去了,九月也過了一半,我在上海,思前想後,真正不知何去何從。

突然有一天,在南來北往的客人中看到了馬廷英叔叔。

抗戰初起,他放棄了在日本長達十七年地質學者的工作,回國獻身文化報國,曾任由瀋陽南遷的東北中學校長。自一九三七年起,每次到南京以及後來到重慶都住在我家,因他一直單身,我母親特別照顧他的衣食。他身軀壯碩,笑聲洪亮,我們全家都很喜歡與他親近。他曾帶給我一小袋我一生第一次看到的海貝蚌殼,講他去海底探測珊瑚礁的故事,很給我們開眼。他到四十歲才結婚。生了一兒一女,男孩馬國光,筆名亮軒。在臺北長大成爲作家。

我在上海再看到他,倍感親切。他看到我在那十里洋場的邊緣晃悠傍徨,就說他此來爲臺灣大學找理學院教授,聽說外文系也正在找助教,“他們什麼都沒有,只剩下兩個日本教授等著遣送回國…你就去作助教吧。”

對我父親和《時與潮》的叔叔們來說。我一個單身女子要渡臺灣海峽去剛發生二二八動亂的臺灣,是不可思議的事,都不贊成。但在我心中,孤身一人更往南走有自我流放之意,至少可以打破在南北二城間徘徊的僵局。況且,整個中國都在非左必右的政治漩渦中,連駝鳥埋頭的沙坑都找不到了。每一個人都說,你去看看吧,當作是見識新的天地,看看就回來吧大家都給我留一個寬廣的退路。一九四七年九月下旬,我隨馬叔叔渡海到臺灣,想望著一片未知的新天新地。

爸爸給我買的是來回雙程票,但我竟將埋骨臺灣。

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北印象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節 溯江楔子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姻緣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臺北印象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戰雲密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前言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5節 渡海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
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北印象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節 溯江楔子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姻緣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臺北印象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戰雲密佈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前言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15節 渡海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芮城县| 关岭| 大足县| 栾城县| 大同县| 溆浦县| 沈阳市| 武夷山市| 永清县| 永州市| 轮台县| 西贡区| 合肥市| 监利县| 那坡县| 济南市| 大化| 犍为县| 沂南县| 南投县| 称多县| 微博| 囊谦县| 明光市| 仙桃市| 南充市| 镇原县| 罗山县| 巩义市| 滦平县| 南皮县| 离岛区| 巴中市| 利川市| 井陉县| 东兴市| 竹溪县| 伊宁市| 石阡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