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

那時,祖母帶我兩位姑姑也從東北到了北平。父親已先託人把我母親和我兄妹由南京送到北平,對朋友們說是要去照顧婆婆。父親由哈爾濱回到北平後,決定儘可能地留在華北,用種種方式和東北的地下抗日工作人員聯繫,以便掌握局勢。那時候北平不太安全,沒有什麼保護,時常有日本奸細蒐集數據,因此我們就搬到天津的法租界。哥哥則留在北平陪祖母,我母親有時還能從天津去探望他們。這期間,母親開始扮演這一生的新角色:接待來自家鄉的革命志士的家人和學生。記得有一天,有位蓋伯母和我媽媽在屋子裡哭,媽媽叫我帶她兩個小男孩到院子玩,蓋家小兄弟說:“不知爲什麼我爸爸的頭掛在城門樓上?”二○○○年,在瀋陽已覆校的中山中學“齊世英紀念圖書館”開幕時,有人贈我《勿忘九一八》紀念畫冊,有一張全頁照片:古城樓上,清晰的一排血淋淋的壯漢頭顱,怒目齜牙,血淋淋的國恨家仇,全未放下,與我童年記憶印證,永難抹滅。

但是,即使在租界,仍然不很安全,姓“齊”很惹眼,所以父親就常常改姓。

我記得我們最常姓“王”、“徐”。姓“王”的時候,我在讀天津“老西開小學”三年級。因爲家裡不敢讓一個小女孩在大城市裡跑路,就僱黃包車接送。我記得我坐黃包車離開學校的時候,有時會有調皮的同學在後面喊:“王八圓!王八圓!”我被喊得很生氣,回去就哭。

過了一陣子,父親又改姓“徐”,因爲改姓,我不得不換一所學校。那學校有一些英國傳教士,會教一點口語英文,可是三、四年級時學的英文,平時不用,後來就完全忘了。

姓過一陣子“徐”後,我還姓過“張”。因爲父親必須不斷地改姓,母親也不斷地做“王太太”、“徐太太”……。我上學前常常問:“媽,我今天姓什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問“我姓什麼?”真的很可笑。

在危機四伏、不斷搬遷的日子裡,母親不再是個哭泣的女人,她與我父親兩人的感情,在那樣動盪的局勢下開始建立起穩固的根基,她覺得能與他共患難是幸福的,那種全心全意的接受與奉獻,給我成長過程最大的安全感。她八十三歲去世前不久,我們曾談到新時代女性有選擇權的婚姻,我問她現在是否仍會選擇嫁給爸爸?她當時未答,過了幾天,她說:“我還是會嫁給他。他雖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但他是溫和潔淨的真君子。”

從天津回到南京後,我家先租屋住在傅後岡街。

那是一間小小的新房子,對面有一大片空地,長滿了高大的槐樹,初夏時開著一串串淡黃色的香花,是我終生的最愛,和芍藥花一樣,給我強烈的家的幸福感。

每天早上,我和鄰巷的同學段永蘭及她的表哥劉兆田,沿著新修的江南鐵路鐵軌去上“鼓樓小學”,路上有開不盡的蒲公英和雜色小花。

一九三三年剛放暑假的時候,媽媽生了我的大妹妹,爸爸爲了紀念故鄉遼寧,爲她取名“寧媛”。

她是個圓圓胖胖極健康可愛的嬰兒,白天笑口常開,但常常到了晚上就哭一陣。媽媽怕她吵爸爸睡覺,只得抱著她滿屋子走。

剛來幫忙帶孩子的李媽愁於幫不上忙,有一天求一位來南京述職的地下抗日同志楊夢周先生(他那時住在我家,等待去新疆投效盛世才),幫她寫了一幅她家鄉安徽鳳陽的敕令: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求我哥哥上學時貼在大路的電線桿上。

我們天天經過都注意,有沒有停下念三遍的人,又很怕被爸爸發現會生氣。他參加南京中央政府最大的理想就是破除迷信和陋習,全民建設新中國。

我讀鼓樓小學的時候南京充滿了新氣象,我已經九歲了,記得到處都是“新生活運動”的標語;我們小學生還去幫忙貼標語,諸如“不許吐痰”、“振作圖強”……等等。

這些話今天已經沒有人講了,可是回想我們剛來臺灣時,“不許吐痰”還是一個奮鬥的目標,街上還掛過標語,勤儉、不喝酒、不賭博、破除迷信……等等。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以南京爲首都的中國充滿了希望,到處都在推動新建設。那段時期,近代史上有人稱爲“黃金十年”。日本有正式記錄提到,軍方主張早日發動戰爭,不能再等了,因爲假如現在不打中國,待她國勢強盛起來,就不能打了。

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辭鄉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七七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溯江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4節 學潮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姻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
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4節 辭鄉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溯江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2節 七七事變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築夢成真第2節 七七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臺中一中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溯江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4節 學潮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姻緣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丘北县| 搜索| 神农架林区| 城口县| 敖汉旗| 盐亭县| 乃东县| 板桥市| 平顺县| 托克托县| 扎赉特旗| 巴林右旗| 葵青区| 田东县| 邵阳市| 板桥市| 泰兴市| 通辽市| 凤山县| 宾川县| 新和县| 微山县| 和龙市| 海丰县| 镇雄县| 舟曲县| 沙河市| 南投市| 芒康县| 蓬溪县| 峡江县| 大姚县| 顺昌县| 平凉市| 尼木县| 芮城县| 乐山市| 湟中县| 广东省|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