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節 七七事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火扭轉了近代中國的命運。也奠定我一生奮鬥的態度。

戰爭血淋淋的大刀切斷了我病弱的童年,我剛剛在碎石新鋪的小學操場唱完當時已情境不符的畢業離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童年即遽然結束了。

中國三大火爐之一南京的夏天還沒有過完,八月十五日起日機已經開始轟炸了,第一枚炸彈投在明故宮機場。三天前,我的母親在機場對面的中央醫院分挽。生了我的小妹星媛。醫院在強震中門窗俱裂,全院紛紛逃生,她抱著嬰兒赤足隨大家奔往地下室,得了血崩之癥。兩天後全院疏散,她被擡回家,只能靠止血藥與死亡搏鬥。

蘆溝橋炮響後一個月,日本軍隊進入北平(天津已先淪陷)。八月十三日,由上海口祖界出兵的日軍發動了淤滬戰爭,不久蘇州、無錫等城失守,京滬鐵路全斷,華北的日軍沿津浦鐵路南下,南京成爲孤城;北伐完成之後,作爲現代中國象徵的首都南京,不得不撤退居民。

空襲警報有時早上即響起,到日落才解除。日機一批接著一批來轟炸,主要是炸浦口和鐵路軍事重地及政府機構。政府已開始緊急疏運人員和資料往西南走,留下的人在臨時挖建的防空室辦公。每天早上出門連能否平安回家都不知道。

八月間,中央將軍事委員會改爲抗戰最高統帥部,準備全面抗戰。父親被任命爲第六部秘書,部長是陳立夫。到了九月,整個南京市已半成空城,我們住的寧海路到了十月只剩下我們一家。鄰居匆忙搬走,沒有關好的門窗在秋風中劈劈喲喲地響著;滿街飛揚著碎紙和衣物,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空蕩的威脅。

早上,我到門口看爸爸上班去,然後騎一下自行車,但是滑行半條街就被懾人的寂靜趕回家門。每天天亮後警報就來,家中人多,沒有防空設備,聽著炸彈落下的聲音,大家互相壯膽,慶幸不住在城市中心。夜晚,我一個人睡在父母隔室。月光明亮的時候敵機也來,警報的鳴聲加倍淒厲;在緊急警報一長兩短的急切聲後不久就聽到飛機沉重地臨近,接著是爆裂的炸彈與天際的火光。我獨自躺在牀上,聽著紗窗的扣環在秋風中吱嘎吱嘎的聲音,似乎看見石灰漫天灑下;灑在紫金山上中山陵走不完的石階上,灑在玄武湖水波之間,灑在東廠街公園,灑在傅後岡街家門口的串串槐花上,灑在鼓樓小學的翹翹板上。死亡已追蹤到我的窗外,灑在剛剛紮上竹棚、開滿了星星似的鳥蘿花上。

我永遠也忘不了,每天愁苦病弱的母親,黃昏時勉強起牀迎回眉頭深鎖的爸爸,總有再慶團圓的安慰。父親一向積極樂觀,然而此時他必須面對的不僅是國家的難關,還有必須獨力設法把南京郊外中山中學師生送到漢口再往西南走的這個難題。

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5節 渡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大轟炸楔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節 溯江第8節 周南女中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學潮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楔子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姻緣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憶恩師
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5節 渡海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大轟炸楔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再遇名師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節 溯江第8節 周南女中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學潮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楔子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國破家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4節 姻緣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憶恩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泸定县| 页游| 北川| 吉水县| 开封县| 宣恩县| 河北省| 阿城市| 铁力市| 咸宁市| 五寨县| 宿迁市| 崇文区| 宝清县| 富顺县| 西贡区| 闻喜县| 贵港市| 民勤县| 白山市| 双鸭山市| 抚远县| 井研县| 漾濞| 东海县| 凤庆县| 宜章县| 大竹县| 上林县| 霸州市| 上杭县| 广宁县| 北海市| 康乐县| 鄂托克旗| 德阳市| 资中县| 景东| 永仁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