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

一九五六年初夏,我在臺中一中專任教書滿三年,考取“美國國務院交換教員計劃”獎助,九月去美國進修英語教學一學期,旅行訪問共半年,那時我已大學畢業九年了。

傅爾布萊特文化交流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最成功的國際和平促進計劃。外交委員會的參議員傅爾布萊特一九四六年提案,選派美國文化人士和各國教育文化代表,互精工作訪問,藉由不同文化的交流,撫慰戰爭的傷痛,增進世界和平。五十多年間。僅自臺灣與美國互訪者即已超過萬人。全世界受邀者數十倍於此,是美國文化外交影響最深遠的計劃。我一生做文學交流工作,應是由此有了良好的開始。

那時在臺灣的甄選由美國新聞處主辦,像考學生一樣,擺了一些長方木桌,七十二個報名合格的教員圍坐寫英文作文,回答許多問題。通過初選後,還有一個五人口試小組的個別面試。其中有一個我最想不到的問題,那時的美國新聞處長MiSSWhipple問我,“你家裡有這麼小的三個孩子,你的丈夫會讓你去嗎?”我除了說母親會來照顧他們之外,一時急智竟加上一句話,,Myhusbandencouragesmetogo,Heisadomesticatedman.,(我丈夫鼓勵我去,他是一個顧家男人)。此答引起全體大笑,大約對我得分幫助不小。在一九五0時代,全世界的女性主義運動剛剛萌芽,“居家男人”這個說法只是她們的一個夢想而已。而我不過在臺中一中圖書館唯一的英文週刊《時代》(Time)上讀到過一篇報導,對於“domesticatedman”這個觀念印象很深,是我最有興趣的英文詞類變化的好例子。但是,這個問題若晚間兩年,我就不能這麼回答了。因爲他自從投入鐵路CTC的工程建設到二十多年後退休,很少有居家的日子。

在戰後喘息初定,中華民國遷來臺灣初期,全省生活都很苦,許多小孩確實沒有上學穿的鞋,夏天的電扇都是奢侈品。美國在太平洋的彼岸,是二次大戰英雄麥克阿瑟和陳納德的家鄉,是個遙遠美麗的夢土,而觀光旅遊只是字典上的字。如今我考取了這個交換計劃的獎學金,確是夢想成真,得到一般人民難於申請的護照、簽證,還有展望未來的職業進修的最好安排。我到達華府那一天晚上,坐在一扇十八樓上的窗前,一切似真似幻的感覺,激盪不已。

我這一屆的交換教員(大、中學都有),來自二十多個國家,歐洲和南美最多,伊朗和日本各來了四人(也許他們最需要和平交流?),落單的是韓國梨花大學的一位講師高玉南和來自臺灣的我。我們先在華府接受十天的簡報和訓練,主持人是美國國務院一位專員mrShamlin。他對美國的生活觀念與方式和我們這些國家的不同,有許多精闢幽默的比校,他那種知識分子爲國服務的態度令我佩服。

接下來我們被送到密西根大學AnnArbOr的英語教學訓練,紮紮實實地上了兩個半月的課,欣幸趕上創辦人DrFries退休前最後一期課,聽到他對英語文法的改良見解。我們這三十多人朝夕相處,對於各人的國家文化有很多交流認識的時間,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由於被安排住在不同的接待家庭裡,對於美國生活方式能親身經驗。

我住的是密大生物系教授惠勒Dr.AlbertWheeler的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國高文化的黑人家庭。他在大學的綽號是陽光博士(Dr.SUnshine)。一九六0年代,我在《時代》雜誌上讀到他是諾貝爾生物獎的候選人。我住在他們家的那一段時期,他夫婦待我很好,和我談了許多黑白種族的問題,也回答了我許多有關文化的問題。金恩博士已是他們好友,他也是“美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在密執安州最早的奠基者,他在七0年代曾任AnnArbOr市長,城裡有一座公園後來以他爲名。在語言教學的週末,我們參觀了汽車工業、中西部農場,看了好幾場足球,甚至學會了爲密大油的喊叫。

那一年冬季離開寒冷的密西根州,我選擇到更寒冷的懷俄明州去實習教學,試用Dr.Fries的新文法。所有的人都訝異我爲什麼作那選擇。一則是因爲我的小妹妹那時在鄰州猶他(Utah)上學,再則是想體驗我從未回去過的故鄉(東三省)的嚴寒況味。懷俄明州的人非常熱誠地招待我這個少見的中國女子,有些牧場主人帶我去看他們的大漠牧場,有一位老先生說,他們鄰界五十哩外搬進一家新牧場,太擁擠了。那三個月,天氣一直在零下十度以下,而戶內設備之舒適,生活之正常,甚至興高采烈,充份顯示美國精神,有時會令我想起父親半生爲家鄉的奮鬥。有一天降至零下四十度,我竟然下車步行想嘗受“冰天雪地”之美,五分鐘之內,便被警車追上,押回室內,“避免愚蠢的死亡”。

訪問結束時,我們三十多人又都回到華府,聚會座談,敘述了各人的經驗與感想,臨別竟然依依不捨。從美國東部,我搭乘著名的觀光火車“加利福尼亞春風號”,橫過美國中心各州到西岸的舊金山,沿途看到美國的山川壯麗,各州不同的風光,真是大開眼界之旅啊。

一九五七年春天,結束了傅爾布萊特交換計劃課程,我搭機返臺。回臺飛機上,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美國老先生,問我許多關於臺灣的問題,我都盡我所知地回答。他臨下飛機前給我一張名片:安德森博士(Dr.AnderSOn,華盛頓美國大學(AmericanUniVerSity)校長。回臺後,我再度回臺中一中任教。當時的教育部長是張其均先生,有一次他到臺中來,通知臺中一中宋新民校長,說要召見齊邦媛教員。那時有地位的人才坐三輪車,校長很興奮,帶我坐他的公務三輪車去見教育部長。張部長對我說:“安德森校長幾次演講都提到你,非常稱讚,說你們臺灣的中學教員水平很高,教育部希望你到國際文教處工作。”我回家後與先生和父親商量,果然如我所料,他們都不贊同。後來教育部長又來封信,提到我若願意,他可以幫忙,將我先生的工作也調到臺北,但他豈是肯受如此安排的人,我回信說志趣在教書和讀書,謝謝他的好意。

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憶恩師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溯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4節 國破家亡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鐵嶺齊家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姻緣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國破家亡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節 溯江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
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築夢成真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憶恩師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溯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大學聯考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4節 辭鄉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4節 國破家亡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再遇名師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2節 鐵嶺齊家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姻緣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國破家亡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1節 溯江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開花的城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巨鹿县| 临邑县| 岚皋县| 双鸭山市| 淳安县| 河池市| 邹平县| 新郑市| 通州市| 淮阳县| 庆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新竹县| 灵山县| 郁南县| 新兴县| 三亚市| 柘荣县| 临猗县| 揭西县| 林甸县| 西盟| 三都| 铜陵市| 卢氏县| 吉隆县| 河西区| 齐齐哈尔市| 迭部县| 定安县| 宣恩县| 清远市| 金秀| 定兴县| 咸丰县| 威信县| 交城县| 双鸭山市| 和田市|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