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節 臺北印象

臺北這名字很陌生,飛機場相當簡陋,大約也是“臨時”的吧。既然大家都說臺灣是個很小的海島,應該立刻可以看到比較熟知的“雞蛋糕”(吳振芝老師地理課上的基隆、淡水、高雄),至少可以先看到真正的香蕉與菠蘿。

初見臺北真是有些意外,既沒有椰樹婆娑的海灘,也沒有色彩鮮豔的小樓,整體是座灰撲撲的小城。少數的二層樓水泥房子夾在一堆堆的日式木造房子中間,很少綠色,也沒有廣場。來到臺北。我借住在馬廷英叔叔家。

馬廷英叔叔,號雪峰,一九0二年生於遼寧金縣農家。少年時立志科學報國,考取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博物科,以第一名畢業入仙臺東北帝國大學地質系。畢業後,跟隨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矢部長克博士研究,專攻古今珊瑚礁生長率變化及相關古生態、古氣候、古地理及佔大地構造問題,發表多篇卓越論文,獲德國柏林大學、日本帝國學術院雙重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衝過日人之阻撓,以所學回報祖國,擔任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第二年蘆溝橋事變起,內陸各省缺乏食鹽,馬叔叔應政府之請,親赴沿海及其他各產鹽地勘量,並指示開探井鹽和巖鹽之道,有功於抗戰之國計民生。

戰起,京滬各機構學校紛往西南後方遷移,自九一八事變後,我父親在中央負責東北地下抗日的東北協會主持人,敦請馬叔叔出任東北中學校長(該校成立於瀋陽,不留在滿洲國而遷移到北平,原有自己的師生,與後來成立專收流亡學生之國立東北中山中學不同)。帶領該校出山海關到北平又移南京的原有師生跋山涉水,由湖北、湖南、貴州各省到四川,辛苦跋涉,他到自流井靜寧寺覆校。他辭職後回到研究工作,抗戰八年間登山下海,研究冰川問題、準平原之成因、紅土化作用、珊瑚礁之古生態與變化等,完成七部專業鉅著。

抗戰勝利,他應教育部之請,擔任接收臺灣教育機構特派員,尤以臺北帝大爲重要工作。因他在日本二十年。深知日本民族之心理,以中國知識分子的豁達大度,對臺大的一切設備、數據、制度乏維護,可謂盡心盡力。當時日本人尚未遣返,對馬教授之學術地位及處理方式皆極尊重,但他堅不任官職,創辦地質系、海洋研究所,帶領學生,潛心研究,並紐調查團隊前往蘭嶼、南沙、釣魚臺各島,寫《石油成因論》,對臺灣資源之開拓有莫大影響。之後發表“古氣候與大陸漂移之研究”系列近二十篇論文,證明地殼滑動學說,引起國際地質界的研討與肯定。

馬叔叔的家在青田街,當時是三條通六號。一條條窄窄的巷子,日式房子矮矮的牆和木門,門不須敲,推開就進去了。有個小小的日式庭院,小小的假山和池子,像玩具似的,倒是沿牆一排大樹有些氣派。開了門是玄關,上面跪了一個女子(不是坐,也不是蹲的,是跪的),用日本話說了一大堆大約是歡迎之類的話。那位名喚“錦娘”女子的面貌,我至今清晰地記得,因爲她那恭謹中有一種狡黠,和她的日本話一樣,是我以前未見過的。每個人都脫了鞋,穿上錦娘遞上的草拖鞋,進了房間,走在榻榻米上好似走在別人的牀鋪上一樣,連邁步都有些不安。她做的菜是真正日式的魚,烤、炸、味增湯,第一次吃頗覺得可口。

坐在廚房外面走廊上,有一個很瘦的中年車伕,腰帶上繫了一條白色毛巾,他們稱他“秀桑”,側院裡停了一輛黃包車,是臺大派給馬叔叔的公務座車(他那時代理理學院長)。馬叔叔大約重八十公斤,高一百八十公分左右,秀桑大約重五十五公斤,高一百七十公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輛公務車的手拉桿,馬叔叔第一次坐上就斷了,修復後再坐又斷了,所以不能修好後再坐,而車伕是校方正式名額的員工,每天要上下班。我到後,去臺大外文系“看”工作,馬叔叔吩咐秀桑拉我去學校,下午送我回青田街,他即可以“履行公務”,否則可能被刪除名額,而他一家數口靠此薪水活命。

我坐了兩次,秀桑一路用日本話(他們不懂中文國語)對我表示感謝之意。我“就職”後,把米、煤、配給票都給他,還引起同住馬家的一對助教嘲諷“擺闊”。我第三次坐院長座車時,“行駛”在新生南路的田野小路上,突然警覺,幼年時父親不許我們坐公務車的原則,立刻下車走路。

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再遇名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溯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鐵嶺齊家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姻緣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周南女中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8節 周南女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5節 渡海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大轟炸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
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再遇名師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節 溯江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鐵嶺齊家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第4節 姻緣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北印象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周南女中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8節 周南女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5節 渡海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大轟炸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洪雅县| 油尖旺区| 密云县| 商南县| 民权县| 泗阳县| 孟津县| 阿合奇县| 乌拉特前旗| 阿拉善右旗| 稷山县| 措美县| 梅河口市| 开封市| 新干县| 贡觉县| 天峻县| 务川| 溧水县| 南华县| 雅安市| 涡阳县| 柳林县| 若羌县| 宁强县| 洪湖市| 绍兴县| 彰化市| 色达县| 介休市| 青海省| 石渠县| 长子县| 泸西县| 南郑县| 永定县| 布尔津县| 济阳县| 耒阳市|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