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日軍由海路在大鵬灣登陸攻陷廣州,全市陷於大火。

十一月在長沙,我軍誤以爲日軍將至,竟下令放火燒城,做焦土抵抗。十二月二十一日,蔣委員長髮表《武漢撤退告全民書》。誓言全國一心,轉戰西南,絕不投降。

此時,距日本軍部在侵華開始時向天皇和人民狂言保證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已一年三個月。而中國的西南。比日本想象中的還要神秘,險峻的疆土將數百萬入侵的日軍纏住八年,許多人成爲異國亡魂,連歸鄉的路都找不到!

母親帶我們跟著中山中學,在父親安排下離開被敵人鉗形包圍的湖南,乘湘貴鐵路火車先到桂林,之後再經貴州到四川去。

到桂林後,以爲可以稍作喘息,父母把我送到桂林女中讀初一,讀一天算一天;家人住在旅館,我住校,大約讀了秋季班一個多月。

那段時間,我有兩件極難忘記的事。

白天,只要天晴就有日機轟炸,警報響起我們都往郊外奔跑。有幾位高中學姐大約是學較安排的,總帶著我跑到一處河邊,那兒有許多椰樹,我們躲在樹下,飛機從頭頂上飛過,我看到他們丟下一串串閃光的炸彈,城裡的黑煙和火光隨之而起。

有時,空戰似乎就在我們頭上開打,敵我雙方互相開機關槍,當看到漆著紅太陽的敵機尾巴冒煙往地下墜落時,大家在驚恐中仍會興奮地鼓掌。有一次,一架敵機落得很近,許多人跑過去看,歡呼不已。在等待解除警報時,我記得有一位學姐總愛細聲唱:“我每天都到院紗溪,癡癡地計算,你的歸期……”當時我雖已是少女年紀,卻覺得在那樣的天空下,聽這麼“頹靡”的歌很不舒服。

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每天晚上九點熄燈到第二天早上的漫漫長夜中,從宿舍走

到廁所,必須經過一條很長的戶外走廊;走廊立著廟廊似的柱子,有兩、三盞大油燈,在裡巴佼中被風吹得影影幢幢。我總等著有人起來纔敢跟著走,那種恐怖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有時,熄燈後有人愛講鬼故事,我只有緊緊蒙著頭,那時對黃昏將至的恐懼和在西山療養院一樣。幸好不久家隨著中山中學離開桂林往貴州走,我才得以解脫。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辭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4節 學潮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憶恩師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前言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臺中一中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七七事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變樹的啓示
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溯江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鐵嶺齊家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辭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4節 學潮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憶恩師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前言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臺中一中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2節 七七事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2節 七七事變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5節 變樹的啓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凤山市| 资中县| 沙雅县| 江城| 仁布县| 克拉玛依市| 和硕县| 礼泉县| 丽水市| 湖口县| 青龙| 常宁市| 桑植县| 屏边| 岳西县| 宁津县| 连云港市| 浮山县| 科技| 富裕县| 宁蒗| 绥棱县| 洪江市| 北流市| 凉山| 石嘴山市| 潼关县| 朝阳县| 贺州市| 榆社县| 万州区| 大石桥市| 富顺县| 犍为县| 嘉峪关市| 嘉荫县| 赤峰市| 万荣县| 乐业县| 博兴县|